音樂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它不僅承擔著培養學生藝術素養,提高學生審美情操與品德修養,激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個人藝術潛能得到充分發揮的任務,更肩負著培養高素質公民,傳承文化的使命。孔子也曾闡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育人成才規律。根據音樂教育的特點選擇適合的育人方式是提升音樂教育效能的關鍵。音樂教育實現這一功能的根本就在于遵循音樂本身的內在規律和學生習得音樂的規律。這兩個規律的交叉要素就是具身體驗,因此也決定了音樂教育對具身路徑的依賴。
一、音樂教學的具身路徑依賴
20世紀末期,認知心理學家瓦雷拉等人出版了《認知心智:認知科學與人類經驗》(F.J.Varel,1991)一書,闡述了具身認知觀點。瓦雷拉認為:“通過使用‘具身的這一術語,我們想強調兩點:第一,認識依賴于有著各種運動能力的身體所導致的不同種類的經驗;其次,各種感覺運動能力本身又根植于具有包容性的生物、心理和文化背景中,通過使用‘動作,我們想要再次強調,在一個鮮活的認知中,感覺和運動過程、知覺與動作從本質上講是不可分離的。”[1]由此把身體活動與體驗提高到知識學習的重要途徑及重要目標的地位,引起了具身學習的熱潮,推動了教學理論的新發展。
具身認知是指人的身體具有認知功能。表現為:一是身體作為心理與世界的媒介,具有對外界刺激的物理感受性,通過身體器官接收來自外界的各種刺激信息;二是身體為認知活動提供認知素材。認知的發生是外界刺激與內在經驗整合的結果,身體經驗是認知發生的基礎,為認知活動提供理解和加工資料;三是身體具有認知加工能力,在外界作用下,身體可產生豐富的情緒體驗、本能的求生欲和求知欲,以及直覺能力與領悟力,以此參與對刺激信息意義的加工,使外界刺激獲得心理意義。具身認知理論認為,認知自始至終都是具身性的。認知活動發生于身體與環境的互動而引起的身體經驗,發展于具體情境下的身體經驗與體驗參與的主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因此,認知活動不可能是離身的,學習需要學習者身心共同在場,實現身心合一。
音樂作為一門以時間流動、情感體驗、表現生活、非語義性為特征的聲音藝術,其教學與其它以文字符號表征的文化課教學不同,它更有賴于身體的參與。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具身認知是音樂教學的目標
根據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音樂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領會音樂知識和音樂理論,形成并會運用音樂技能,感受音樂體現的情感與價值觀,提高音樂素養。顯然,促進學生形成具身經驗,并產生具身認知,豐富學生的音樂情感體驗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目標。音樂教學就是要引起學生產生身體的共鳴,促進學生身體參與音樂認知,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并進而強化道德體驗及價值觀引導,實現音樂教育的教化功能。
(二)具身活動是音樂教學活動的載體
從信息加工的角度看,音樂教學過程是一個信息發出—信息接收—信息加工—信息內化的過程。首先,音樂表演是音樂教學內容呈現的主要方式。音樂是聲音的藝術、時間的藝術,也是心靈的信息,具有非語義性特征。音樂以一種有組織有規律的和諧的音樂律動為其表征方式,這就決定了音樂教學材料的呈現方式需要借助音樂語言。音樂表演是音樂語言的典型表達方式,借助于音樂表演呈現音樂的律動和蘊含的情感,激活人的身體狀態。其次,音樂的律動性特征決定了學生的身體律動是接收音樂信息的最佳載體。身體是音樂信息接收的感受器,身體的參與是學生接收音樂教學信息的根本途徑。離開了身體參與的音樂信息接收就如同空洞的符號,不具有心理意義。信息加工和信息內化過程也離不開身體的律動與體驗的持續參與,心靈的動作需要用行動的加工才能產生藝術的情感體驗。
(三)具身表現是音樂教學目標實現的評價內容
音樂的非符號性特點決定了音樂教學效果是無法通過符號加以準確檢驗的。不僅音樂的習得需要通過具身參與,習得結果的呈現也需要通過具身活動形式加以表征,通過身體的律動和肢體語言的表達,呈現出音樂的藝術。音樂學習結果的具身表征就成為音樂教學的評價內容。
二、音樂教學的具身路徑
學生學習音樂的心理過程和心理規律是開展音樂教學的出發點和依據。具身活動是學生獲得音樂知識、技能與體驗的重要媒介與認知手段。學生的音樂學習過程需要具身活動與具身經驗的參與,具身活動貫穿在音樂教學的全過程中。具身活動參與教學的方式是多種的,不僅親身活動,還可以作為學習手段,而且過去的具身體驗和具身經驗也可以作為學習資源。不僅聽覺參與學習過程,而且諸如視覺、運動覺、感覺等多種身體感覺都可以參與學習過程中,參與具身認知活動。概括起來,具身途徑可以是實感具身、實境具身和離線具身。實感具身是基于動作參與的具身活動;實境具身是基于學習情境對身體經驗和體驗的激活而實現的具身效果;離線具身是基于語言的生動描述而激發的具身效果。因此,音樂教學的具身路徑也是多種的。挖掘音樂教學的具身路徑是提高音樂教學效果的重要策略。
(一)具身活動路徑
身體既是接收信息的感受器官,也是加工信息的分析器。親身活動參與音樂教學,是感知音樂、體驗音樂、加工理解音樂的重要途徑。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設計活動環節,讓師生隨著音樂的變化,在身體的律動中感受音樂,展開音樂教學。教師通過肢體語言,以具身活動展現音樂,配合語言講授,給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音樂畫面和理解音樂的信息;組織學生以身體動作伴隨音樂,通過身體呈現不同的姿勢和律動方式,表達其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為此,需要在課堂上解放學生的身體,給學生自由,以此展開學生的想象。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支持學生以自我的身體表達方式呈現其對音樂的感受和對音樂的理解。
(二)聯覺調動路徑
學生理解音樂的途徑除了聽覺外,還可以借助于視覺、動覺甚至嗅覺、味覺等共同參與對音樂的感受與加工。雖然不同感覺通道接收信息渠道不同,但是所接收的信息會通過條件反射產生聯覺。如當呈現波光瀲滟的湖水畫面時,同時伴隨著跳躍而歡愉的音樂,將會使這兩種感覺產生聯覺,有助于增強對音樂的理解。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盡可能地創設多種感官刺激,鼓勵學生多種感官參與音樂學習,激發多種官能潛力,實現多種感官體驗的整合。一段音樂,可以聽到,可以看到,可以嗅到,還可以感受到它的滋味,這種聯覺既能豐富學生的音樂情緒體驗,還能加強學生音樂記憶,激發身體共鳴,加深對音樂的理解。
(三)語言描繪啟發具身體驗路徑
語言描繪是啟發具身體驗的輔助方法。學生過去的具身經驗和情感體驗既是學生之前音樂具身學習的結果,也是學生進行當下音樂學習的重要素材和基礎。激活學生已有音樂具身經驗和體驗也將產生于具身學習同等的學習效果。語言描繪是激活具身經驗的有效方式之一。為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激發學生回憶并體驗過去的音樂經驗和情感體驗,參與音樂學習中。如果教師能將語言啟發與具身表演結合起來呈現音樂,將會產生更有效的激活效果。還要鼓勵學生在感受音樂的過程中用語言描繪自己的感受和體驗,強化音樂記憶,加深并升華對音樂的理解。
(四)情境激活路徑
情境賦予學習以具體意義,脫離情境的教學效果不明顯。因此,教學中要注重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創設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容身于境,體會音樂世界的意義,促進學習情境中各種關系結構的心理意義的生成,實現身心合一的學習。
三、音樂教學的具身路徑實踐
音樂教學包含的類型很廣,包含聲樂、器樂、欣賞、樂理、視唱練耳、節奏訓練等等。不同類型的音樂教學,盡管授課內容不盡相同,但是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有著顯著的一致性,都要通過具身路徑展開教學。教師的教需要具身路徑表演和示范作品,學生的學業需要通過具身路徑感受、理解、接受和創作音樂作品。下面從具身路徑的視角展示音樂教學的實踐案例片段。
(一)運用具身活動路徑的教學實踐
運用具身活動路徑的教學要點是通過身體來接收信息和加工分析信息,實現學生用身體來理解音樂和表現音樂的教學目的。如在聲樂教學中,正確的站姿訓練是良好的唱歌呼吸習慣的基礎。教師就可以用具身行為演示給學生正確的站姿:身體站直、胸部放松、含胸但不能駝背、兩肩和手自然下垂、眼睛平視。同時要求學生看明白,做正確。當學生出現不正確的站姿教師給與糾正。如果能在鏡子面前開展聲樂站姿教學,還可以使學生通過鏡子中自己的站姿對照教師演示的站姿進行比較與自我矯正。再如發聲位置訓練,教師在指導學生用小腹演唱時,就可以讓學生把手放在小腹上,把注意力集中在小腹上,把嘴“放在小腹”上,松開咽喉演唱。
(二)運用聯覺調動路徑的教學實踐
運用聯覺調動路徑的教學要點是對于同一音樂教學信息,激活與之相關的多種感覺通道經驗,共同參與音樂教學和音樂學習。如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當欣賞理姆斯基·科薩科夫的《野蜂飛舞》和格里格的《蝴蝶》時,教師就可以啟發學生對于野蜂和蝴蝶的視覺經驗,飛舞的表象記憶,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表現的特點和風格。作曲家憑借聯覺有意無意地選擇和組織聲音,表現其要表現的東西,學生也在同樣機制下來感受和體會作曲家的表現意圖。
(三)運用語言描繪啟發具身體驗路徑的教學實踐
運用聯覺調動路徑的教學要點是教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激發學生過去的音樂經驗和情感體驗,參與音樂的感知、理解與表演。如在訓練學生區分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時,教師可以用形象的比喻描繪呼吸狀態,激活學生在平躺狀態的呼吸、輕聲說話的呼吸、抽泣時的呼吸“聞花香”一樣的深呼吸、跑累時的喘氣經驗,呼氣時象吹蠟燭火苗左右晃動的感覺經驗,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三)運用情境的教學實踐
運用情境激活路徑的教學要點是教師創設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學習情境,激活學生情境經驗,領會教學內容。如在節奏訓練課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鐘表的道具,讓學生模仿鐘表滴答滴答的聲響,之后再讓學生用滴答聲打出不同的節奏。
音樂教學就是要以學生的現有身體經驗與情感體驗為起點,以學生身體參與所獲得的經驗與體驗為教學目標,以學生的身體參與為教學的主要途徑,實現身心合一的學習。這也決定了音樂教學對具身學習的路徑依賴。因此,音樂教學中必須注重挖掘具身學習路徑,創新具身活動與體驗方式,將音樂學習的具身經驗、情感體驗及具身表征作為考核評價的重要指標,強化具身學習。而實現具身學習的關鍵就是要充分調動學生音樂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學生學習主體地位。
注釋:
[1]轉引自葉浩生等著:《具身認知——原理與應用》,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第23頁。
蔣德禹 沈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