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解決城市內澇問題,需要在源頭治理、系統治理、長期治理上下功夫。
江西中部出現強降雨,宜春、撫州、吉安等市遭遇特大暴雨;廣西桂林市氣象臺發布暴雨紅色預警信號,桂林市371所學校停課;國家防總、應急管理部組織防汛專題視頻會商調度,部署重點地區防汛搶險救災工作……近日,全國從南到北陸續入汛,防汛進入關鍵階段,各地聞汛而動,科學高效應對。與此同時,部分城市的內澇治理面臨挑戰,也給其他城市打好內澇治理“攻堅戰”與“持久戰”按下了提醒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防汛抗洪工作,我國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防汛抗洪能力實現整體性躍升,全國各地大力推進城市排水防澇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內澇治理的能力。2021年國辦印發《關于加強城市內澇治理的實施意見》,把城市內澇治理列入“重大民生工程”和“重大發展工程”,明確到2025年,新城區不再出現“城市看海”現象;到2035年,總體消除防治標準內降雨條件下的城市內澇現象。
頂層設計的不斷完善,為提升城市安全水平、建設人民高品質生活空間提供了堅實保障。我國城市內澇治理雖已取得積極進展,但還有許多問題待解。由于自然調蓄空間不足、排水設施建設滯后、應急管理能力不強等原因,還有部分城市內澇多發頻發,造成道路水浸、交通癱瘓、低洼地區“水漫金山”、地鐵站內成“水簾洞”、立交橋下變“游泳池”等現象,市民正常生活秩序受到較大影響。為此,需要在源頭治理、系統治理、長期治理上下真功夫。
堅持源頭治理,要在筑牢防汛安全堤壩上下功夫。城市內澇成因復雜,既有基建老化、規劃更迭等歷史原因,還有氣候、地勢等自然因素。預防發生城市內澇現象,未雨綢繆做好防汛工作是前提。本輪入汛提前,目前部分中小河流超警,江西、湖南、福建、浙江、廣東、廣西等6省區50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較近三年同期偏多七成。鑒于該形勢,各有關地區要做好預案準備、隊伍準備、物資準備、蓄滯洪區運用準備,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時無備。各項防備工作須圍繞“測、報、防、抗、救”等環環相扣的環節,下足繡花功夫,確保防御措施跑贏汛洪災害發展速度。
堅持系統治理,要在織牢內澇治理安全網上下功夫。內澇治理不是簡單的排水工程,必須將城市作為有機生命體,用統籌的方式、系統的方法解決城市內澇問題,既要找準工程設施的短板弱項,解決內澇治理的最薄弱環節,又要提升綜合管理水平,確保工程措施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一方面,因地制宜,統籌考慮城市自然地理條件、水文氣象特征和城市規模等,明確內澇治理策略,科學規劃實施各項工程措施;另一方面,全面系統提升管理水平,統籌排水設施建設規劃和城市建設有關規劃、做好日常維護和應急管理、智慧化管理平臺和人才隊伍建設。城市內澇治理是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任務之一,補短板的工作必須快馬加鞭。
堅持長期治理,要在轉變理念、久久為功上下功夫。治理城市內澇不是速決戰,也不是僅靠高成本投入就可以迅速扭轉,要穩步有序推進、分階段實現目標。在這個過程中,理念轉變是關鍵。要牢固樹立災害風險管理和綜合減災理念,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唯有如此,才能順利搬開城市內澇問題這一城市安全發展的“絆腳石”。
治理鏈條順不順,關鍵看責任鏈條緊不緊。城市各部門單位當履行好主體責任,保持時時放心不下、始終如履薄冰的高度警覺,才能以萬全準備應對洪澇災害,以更有力措施治理城市內澇,與社會攜起手來有效“減輕災害風險、守護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