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5 月23 日,貴州,建設中的國家電投數據中心項目(陶亮/ 攝)
電商平臺上,在消費者點下支付的1秒鐘,后臺完成了17億次計算;這一秒鐘,3000多個快件進入了寄遞渠道。
從太空探索、人類基因測序、醫藥研發、氣候預測,到日常生活中的打車、購物、訂外賣,都要靠算力設施來處理海量數據。算力作為支撐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底座,日益成為驅動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的新引擎。
據工信部統計,我國算力產業規模近年來快速增長,年增長率近30%,目前算力規模排名全球第二。
為了在資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前提下構建中國“算力一張網”,2022年“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啟動。“‘東數西算工程通過數據流引領帶動資金流、人才流、技術流,打通東西部數字經濟大動脈,實現數字資源、數字算力、數字產業、數字服務等合理布局。隨著工程深入實施,我國算力設施進一步升級,全國算力一體化發展格局正在形成。”中國信通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所長何寶宏說。
“十四五”期間,在智算中心實現80% 應用水平的情況下,城市對智算中心的投資,可帶動人工智能核心產業增長約3倍、帶動相關產業增長40 倍左右。
何謂“算力”?
中國科學院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劉瑩解釋道,算力就是處理器處理信息的能力,是計算速度、計算方法、數據存儲能力、數據傳輸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集合。
早在2018年,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云泉提出了“算力經濟”一詞,認為以計算為核心的算力經濟將成為衡量一個地方數字經濟發展程度的代表性指標。
為何要“東數西算”?
我國東部城市涌現出大量科技、工業、電信、商業以及金融發展需求,這些都需要強大算力和海量存儲予以支撐,但東部地區土地、能源等資源相對緊張,布署算力基礎設施綜合成本較高。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創新和高技術發展司副司長孫偉表示,我國西部地區資源充裕,特別是可再生能源豐富,具備發展數據中心、承接東部算力需求的潛力。
“東數西算”于2021年5月24日第一次出現在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算力樞紐實施方案》中。《方案》提出了“國家樞紐節點+省級節點+邊緣節點”的“東數西算”架構。
2022年2月,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國家能源局四部門聯合復函,同意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等8地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并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張家口集群、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集群、蕪湖集群、韶關集群、天府集群、重慶集群、貴安集群、和林格爾集群、慶陽集群、中衛集群)。自此,“東數西算”工程全面啟動。
一年多時間,一個個項目從圖紙變為現實,一座座數據中心拔地而起,一體化算力網建設持續加速。2022年,8大樞紐新開工數據中心項目近70個,新建數據中心規模達到150萬標準機架,數據中心規模化、集約化、綠色化效應初步顯現。其中,西部算力樞紐新增數據中心規模超過了60萬機架,規模同比翻了一番。
在西部各算力節點,火熱建設中的數據中心各具特色:
在寧夏,三期“閩寧云”數據中心項目現場,工人正忙碌有序地進行地下水泵房的剪力墻鋼筋綁扎作業。這里的數據中心更“綠”了——全年PUE(電能利用效率;PUE值越接近于1,標志綠色化程度越高)低至1.2以內。
在內蒙古,和林格爾新區中國電信云計算內蒙古信息園內,兩個數據中心和一座動力中心大樓已拔地而起,項目將于2023年7月完成土建主體施工。這里的數據中心更“研”——“東方超算云(內蒙古超級大腦)”將以每秒2000萬億次的速度為全國科研院所和高校提供服務。
在甘肅,慶陽數據中心集群總投資232.6億元的10個大數據產業項目正在集中建設。這里的數據中心更“全”——將構建“源網荷儲多能互補+大數據中心+制造業+云網產業+智能應用”全產業鏈條。
“‘東數西算工程能起到一石多鳥的效果。”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教授洪濤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西部城市通過建設算力樞紐節點數據中心等相關工程,可實現五個目標:一是吸引工程投資;二是通過工程帶動就業;三是在數字中心的基礎上,吸引和培育數字產業;四是促進當地實體經濟的數字化轉型;五是將算力網絡聯通全國。”
經過一年多的建設,“東數西算”工程推動了許多東部數據中心向西部轉移。據不完全統計,僅廣東、江蘇、山東等10個省市就轉移了超過500萬臺服務器到西部,有力推動了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產業在西部布局,提升了西部地區的數字產業競爭力。
“在以‘東數西算布局帶動算力產業形成‘產學研用全產業鏈方面,成都是個典型案例。”成都智算中心CTO余明川說。
在成都智算中心人工智能算力平臺的機房里,機柜服務器指示燈交替閃爍,日夜不息。這里是成都智算中心的“最強大腦”,是實現300PFlops強大算力的“秘密武器”——“昇騰AI”全棧基礎軟硬件平臺。
成都智算中心是西南地區最大的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其基于昇騰國產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算力平臺,可用于最前沿的人工智能研究。
成都智算中心常務副總經理謝一明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成都智算中心一期300 PFlops算力資源,可以快速精準地分析處理大量數據,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還可以在領先算法和技術支撐下,實現人機交互、智能推薦、虛擬現實、自動化生產等更多創新應用,為數字經濟帶來更多機遇和創造價值的可能。”
ChatGPT出圈,不僅在應用端和場景端引發高度關注,在其上游,一個巨大的算力市場也正在顯現。根據2023年1月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智能計算中心創新發展指南》,“十四五”期間,在智算中心實現80%應用水平的情況下,城市對智算中心的投資,可帶動人工智能核心產業增長約3倍、帶動相關產業增長40倍左右。
如何打通算力“產學研用”全產業鏈,以算力推動城市能級提升?“西部國家算力樞紐節點栽下梧桐樹,更要下大力氣引鳳凰來。”陜西巨豐投資公司首席投資顧問張翠霞說。

成都智算中心
為吸引“鳳凰”,2023年1月,成都落地全國首個算力產業專項政策,建立以每年1000萬元“算力券”為核心的算力中心運營統籌結算分擔機制,用于支持算力中介服務機構、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和創客、科研機構、高校等使用國家超算成都中心、成都智算中心的算力資源。
“作為初創企業,‘算力券實實在在幫助到有需求的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成都位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代軍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創業初期,我們沒有足夠資金去建設自己的數據中心,也不希望采用這種重資產模式,但研發所需的算力造成的高昂成本,給我們帶來了巨大壓力。2022年5月,成都智算中心上線后,成都市對于本地AI企業進行普惠算力扶持,讓我們實現了‘算力自由。”
此外,成都智算中心也積極聯合高校、科研院所進行基礎模型孵化。
空天·靈眸是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與成都智算中心共同打造的全球首個面向跨模態遙感數據的生成式預訓練大模型,這也是“東數西算”工程全面啟動后,川京合作在成都進行的首個科研成果孵化。
該項目在12個國際標準數據集上達到領先水平,填補了跨模態生成式預訓練模型在遙感領域的空白,目前已在實景三維、國土資源和國防安全等多個領域開展試用,正在進一步推廣至住建、交通、水利、環保等更多行業,為“天臨空地”一體化應用提供通用解決方案。
成都智算中心聯合中國氣象局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電子科技大學,基于昇騰AI全棧基礎軟硬件平臺,打造了新一代短臨天氣預報模型——蓉城·夔牛,可實現未來0-2小時短臨降雨預測,時間分辨率10分鐘,空間分辨率1公里。據悉,蓉城·夔牛將為四川成都2023年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提供天氣預報服務。
四川省2022年7月印發的《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成渝國家樞紐節點(四川)實施方案》,提出布局建設天府數據中心集群和若干城市內部數據中心。天府數據中心集群起步區包括天府新區超算產業集聚區、高新區智算產業集聚區和東部地區云計算產業集聚區。
謝一明表示:“下一階段,我們將聯合成都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共同參與承接國家、省級人工智能重大產業化項目、‘揭榜掛帥項目等,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生物醫藥、智慧物流、普惠金融等領域加大合作力度,為更多行業提供普惠算力。”

技術人員在中國移動長三角(南京)云計算中心數據機房巡查( 楊磊/ 攝)
安徽蕪湖,十朵“數字云”在政務、衛健、教育、警務、信創(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工業等領域服務著企業和市民,助力城市大腦、數字鄉村、智慧社區等城市治理數字化建設。
這是中國電信與蕪湖市政府在全國率先聯合打造的“蕪湖人民城市云”,這座省內覆蓋最廣、規模最大的政務云服務體系,搭建了超30萬核的算力資源,有效推動全市信息化基礎資源跨區域、跨部門、跨層級共建共享,顯著提高了數字化服務效能。
目前,云上已承載各類應用500多個,全市“登云”企業超2000家,登云規模超2萬核,并建設了海螺云、奇瑞云、格力云等專屬云平臺,助力企業降本增效。
“蕪湖人民城市云”是“東數西算”工程結出的碩果之一。
據中國電信蕪湖分公司副總經理王大保介紹,早在2017年,蕪湖就被列為中國電信31個云資源骨干節點之一。依托集團級的云計算中心,蕪湖算力穩居全國第一方陣。同時,蕪湖也是中國電信全國63個骨干網絡節點之一,具備向長三角及中西部地區提供高帶寬、低時延的網絡能力。
作為國家數據中心集群之一的蕪湖集群,從2022年頂格謀劃到2023年算力基礎設施拔地而起,經過一年發展,蕪湖集群吸引了眾多項目和投資,在“東數西算”國家戰略中標識度越來越高。
“算力正在加速融入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各種智慧城市應用場景落地,離不開算力支持。”中國信通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副總工程師郭亮說。
2022年底,重慶兩江新區發布27個智慧城市建設應用場景,涉及“東數西算”工程、數字產業等重點領域,涵蓋全國一體化芯算云平臺(成渝節點)、兩江云信創平臺等等。
2023年2月,浙江眾合科技與慶陽市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在國家數據中心集群(甘肅·慶陽)“東數西算”產業園區內建設我國首個時空大數據云服務總部,為新型智慧城市、智慧黃河流域、城市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教育、元宇宙等重要應用場景提供全要素、全周期的時空數據算法算力資源。
近日,重慶人工智能創新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計劃首批為25家單位提供算力服務,覆蓋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應用場景。
2023年1月, 成都落地全國首個算力產業專項政策,建立以每年1000萬元“算力券”為核心的算力中心運營統籌結算分擔機制。
自“東數西算”工程啟動以來,西部地區新開工建設的數據中心項目數量穩步增長。國家發改委創新驅動發展中心副主任徐彬認為,東西部之間算力協同作用越發突出,西部地區對東部地區數據計算需求的支撐作用越發明顯。
位于內蒙古的和林格爾國家數據中心集群,定位為“助京援東”,為京津冀地區高實時性算力需求提供助力,為長三角等地區提供非實時算力支援。當地搭建了數據信息“高速公路”,建設開通了呼和浩特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和林格爾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并正在組織申報建設國家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
目前,和林格爾集群的數據傳輸網絡總出口帶寬已達到35.9T,與國內18個主要城市實現直連,與北京互訪時延僅為10毫秒左右,形成了內聯全國、外接俄蒙及歐洲的高速寬帶網絡和國際通信業務通道。依托良好配套條件,和林格爾集群已落地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等多家銀行的災備中心,同時也為華為、騰訊、UCloud優刻得等云服務商,以及阿里、快手等互聯網應用企業提供了算力建設保障。
烏蘭察布市委網信辦(市大數據管理局)副主任呂佐鵬表示,“東數西算”工程調配了東西部算力資源,但從目前效果看,要達到理想狀態還需努力。2022年相當一部分在建和新建的項目仍在東部樞紐,進一步推動需求側向西轉移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呂佐鵬認為,要改變這一局面,需要在資源、市場等多層面進行協調,充分發揮東西部各自的優勢。
目前,烏蘭察布市已基于自身實際推出多項舉措,包括加強園區建設,提高網絡服務質量,構建多元監測平臺,持續在大數據產業發展上發力,完善產業鏈等。據呂佐鵬介紹,各項舉措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2023年3月中旬,已簽約26個數據中心項目,帶動了數據延伸產業鏈的發展。
4月27日,在福州舉辦的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由閩寧兩省(區)共同建設的“閩寧云”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這朵具有超低傳輸時延的超級云,將福建和寧夏兩地緊密聯通,為數字經濟的融合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成為跨省數字合作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典范。
“閩寧云”通過全光網傳輸底座,建設了福建至寧夏4X100GE大帶寬、低時延鏈路,數據中心端到端單向網絡時延在20毫秒以下,實現了福建省政務、工業、醫療、教育等行業數據直達中衛“閩寧云”。
“閩寧云”將成為閩寧產業合作的新引擎。中國聯通中衛分公司總經理陳志鵬介紹,“閩寧云”將面向行業客戶,逐步形成算、網、智慧應用一體化的具有閩寧“東數西算”場景特色的專屬定制產品體系,提供專屬定制的非實時算力保障服務。
北京社科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智能社會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王鵬說,西部在承接東部算力需求時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不能產能“空心化”,要和東部的算力需求建立密切連接,保證發揮作用。
王鵬建議,在西部算力中心周圍應建設配套產業基礎,如研發基地,形成產業鏈帶動當地發展;還要通過戶口、住房等多元舉措吸納人才、留住人才。
“我們集團累計在張家口提供高新技術崗位1000多個,吸納本地直接和間接就業人數超5000人次。”位于“東數西算”張家口集群的秦淮數據集團負責人介紹,數據中心的發展吸引了大量原本“北漂”的科技人才回流。
“‘東數西算是在新基建的大背景下,我國啟動的一項至關重要的國家工程,既能充分發揮西部區域氣候、能源、環境等方面的優勢,又能助力我國數據中心實現低碳、綠色、可持續發展,將為建設數字中國、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光纖傳送網與寬帶信息網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表示。
注釋:Flops 是floatingpo in to pera tion spersecond( 每秒所執行的浮點運算次數)的縮寫,常被用來估算電腦的執行效能。PFlops 即每秒1000 萬億 (=1015) 次浮點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