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
〔內容提要〕 安達特別實驗場始建于1941年,是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規(guī)模最大、設施最全、使用頻率最高的野外實驗場,是七三一部隊進行人體實驗、研制細菌武器的直接罪證。通過大規(guī)模考古調查勘探,了解地下遺跡的位置、埋藏深度、形制結構及保存情況,為學術研究和保護利用提供依據。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安達特別實驗場遺址位于黑龍江省安達市先源鄉(xiāng)八一村(鞠家窯)東約1千米處的低崗地上,西距安達市城區(qū)18千米。遺址地理位置為東經125°29′37.6″,北緯46°31′20.7″(圖一)。

圖一 安達特別實驗場地理位置示意圖
安達市地處黑龍江西部松嫩平原腹地。因受古老的盆地地形影響,安達特別實驗場遺址附近無江無河,水不外泄,呈自然閉流狀態(tài)。地貌為單一平原型。遺址周圍微地形變化較大,泡沼低地相間分布,低洼地帶形成天然草原與泡沼,草原的草質為堿草,土質為鹽堿地。遺址北為黑土質的耕地,西約1千米處為八一村,東、南均為草原和泡沼。由于遺址常年受雨水和風沙的侵蝕,致使部分水土流失。
1983年5月,綏化地區(qū)文物普查隊發(fā)現安達特別實驗場遺址;1989年1月5日,安達市人民政府批準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12月,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并到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當中,重點保護區(qū)面積為52萬平方米,核心區(qū)域面積為3.6萬平方米。
為進一步了解七三一部隊安達特別實驗場遺址現狀和地下文物、遺跡保存分布情況,2019年9—11月,安達市文物保護中心組織人員對其核心區(qū)域進行考古調查勘探工作。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抵作業(yè)現場進行指導,并提供了相關歷史與文物考古參考資料。
在查閱以往資料基礎上,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協(xié)同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和安達市文物保護中心,采取走訪群眾、實地踏查的方式,對安達特別實驗場遺址進行了調查。該遺址現為荒地,雜草叢生,較為平坦。中部略高處凸凹不平,顯然不是自然生成,應是地下遺跡殘留所致,這種現象從航拍照片上觀察更為清晰(圖二)。

圖二 安達特別實驗場航拍(南→北)
安達特別實驗場遺址核心區(qū)域,平面大致呈不規(guī)則橢圓形,其四至坐標,西北部頂點:X=537782.8378,Y=5154452.9654;東北部頂點:X=537934.7512,Y=5154491.9001;西南部頂點:X=537882.4542,Y=5154263.6601;東南部頂點:X=537979.3073,Y=5154313.5034。
遺址勘探采取普通勘探與重點勘探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其中,普通勘探面積3.6萬平方米,重點勘探面積180平方米。探孔深度達到原生地層,一般探至生土下至少30厘米。對重要遺跡區(qū)域盡可能減少穿透式勘探,把遺跡區(qū)域的損害度降至最低。勘探過程中利用探鏟提取土樣,認真觀察各探孔所采土樣的土質、土色及包含物的相對變化,直觀準確地辨別了解地下遺存情況。記錄人員跟隨勘探人員對逐孔勘探的土樣做詳細記錄,主要為土質、土色、包含物、厚度等內容。發(fā)現遺跡,對其形狀、規(guī)格、性質、堆積情況做詳細記錄并編號(圖三)。

圖三 安達特別實驗場勘探工作現場
根據《田野考古工作規(guī)程》《考古勘探工作規(guī)程(試行)》等相關要求,對勘探區(qū)域布設網格開展工作。此次采用10米×10米的網格為空間單位,整個勘探范圍被分為20個工作網格。同時根據相關技術標準,整個勘探區(qū)域統(tǒng)一采用了1米×1米的梅花狀孔網。除固定布孔方式外,探到文化遺跡時,采用重點勘探的方式精確卡出遺跡邊界,以弄清遺跡的具體分布狀況。
安達特別實驗場遺址范圍內地層堆積情況如下:
第1層,灰褐色表土層,厚約0.2~0.3米,土質疏松,含植物根系、少量草木灰及炭屑。
第2層,深褐色土層,厚約0.1~1.2米,土質較疏松,含少量草木灰。
第3層,黑褐色黏土層,厚約0.2~1.1米,土質較致密,較純凈。
第4層,淺黃色生土層,土質致密,較純凈。
本次勘探共發(fā)現各類遺跡20處(圖四),其中,房址12座(編號F1—F12)、通道2條(編號TD1、TD2)、路1條(編號L1)、井3個(編號J1—J3)、坑2個(編號K1、K2)。

圖四 遺跡分布圖
茲分別介紹如下。
1.房址
F1位于遺址中部偏南,開口于地表下,東西走向。平面呈不規(guī)則長方形,長33、寬20.6、深1.5米。房屋大致呈“回”字形結構,北部房間寬3.8米,南部房間寬3.8米,西部房間寬3米,東部房間寬2米;東北角有1處獨立房間,長5、寬3.8米;東南角有1處房間平面呈圓形,直徑為3米。北側有1處開口與TD1相連;西南角有1處開口,通向不明。根據資料記載,推測為觀察解剖實驗室。
F2位于遺址中部,F1北約9米處,開口于地表下,南北走向。平面呈長方形,長9、寬4米,通過TD1與F1相連。
F3位于遺址中部,F2北約5米處,開口于地表下。平面略呈“L”形,長28.5、寬22.3米。北側和南側各有1處開口,南側開口通向F2,通道長5.5米;北側開口通向TD2。
F4位于遺址中部偏南,F1東約12米處,開口于地表下,東南—西北走向。平面呈長方形,長19、寬16米。房間南側墻體殘高約1米,東北側有1處開口,與F5相接。根據資料記載,推測為日軍車庫。
F5位于遺址中部偏南,南與F4相接,開口于地表下。平面呈長方形,長16、寬11米,土墻殘高約0.5米。東南南側有1處開口,與F4相接。根據資料記載,推測為實驗場囚室。
F6位于遺址東部,F3東約30米處,開口于地表下。平面呈“十”字形,西北—東南向房間長28、寬4米;東北—西南向房間長26.5、寬3米,墻體已殘。
F7位于遺址南部,F1西南約20米處,開口于地表下,東西走向。平面呈長方形,長9、寬4.5米,房屋南側有1處開口,通向不明。根據資料記載,推測為實驗場食堂。
F8位于遺址中部偏南,F1西約21米處,開口于地表下,南北走向。平面呈長方形,長13、寬4.5米。房屋南部有水泥墊層,東部有1處開口,通向不明。根據資料記載,推測為日軍浴室。
F9位于遺址西側,F8西北約77米處,開口于地表下,略呈西北—東南走向。平面呈長方形,長24.5、寬16.5米。其房屋南墻、北墻、東墻外有溝,西側有1處開口。可分為南北兩個房間,東側墻體有兩處開口。房屋內有倒塌堆積。根據資料記載,推測為馬舍(圖五)。

圖五 F9 航拍圖(東南→西北)
F10位于遺址中部,F3東北部約9.5米處,開口于地表下,略呈東北—西南走向。平面呈長方形,長11、寬4.5米。房屋兩側有煤渣墊層,房內有1處水泥底座,東側有兩處開口。根據資料記載,推測為鍋爐房。
F11位于遺址東北部,F10東北約56米處,開口于地表下,東北—西南走向。平面呈長方
形,長33、寬13米。房屋東南側墻體有兩處開口,通向不明。根據資料記載,推測為兵營。
F12位于遺址東南部,F4東約48米處,開口于地表下,南北走向。平面呈長方形,長25、寬5.59米。房屋西側有3處開口,通向不明。根據資料記載,推測為油庫。
2.通道
TD1位于遺址中部,開口于地表下,大致南北走向。平面呈不規(guī)則“之”字形,長17、寬1.8~2.1、深約2米。北部通向F2,南部通向F1。
TD2位于遺址中部偏北,開口于地表下,西南—東北走向。平面呈長條形,長50、寬1.5、深約1.5米。南部通向F3。
3.路
L1位于遺址西南部,K1西部西側,開口于地表下,西北—東南走向。平面呈長條形,長95、寬2.4、路基墊層厚0.3米。根據資料記載,推測為七三一部隊通往安達特別實驗場的道路。
4.井
J1位于遺址南部,F1西南約12米處,開口于地表下。圓筒形,直徑3、深2.5米。
J2位于遺址中部,F10東北約5米處,開口于地表下。圓筒形,直徑5、深2.5米。井邊有煤渣墊層。
J3位于遺址中部,F2西約32米處,開口于地表下。圓筒形,直徑5、深3米。井口有煤渣堆積。
5.坑
K1位于遺址南部,F7南約5米處,開口于地表下。平面呈半橢圓形,長徑3.5、短徑2.4、深1.2米。
K2位于遺址南部,K1東約6米處,開口于地表下。平面呈半橢圓形,長徑5.6、短徑1.6、深1.4米。疊壓于遺址保護碑座下。
安達特別實驗場始建于1941年,是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規(guī)模最大、設施最全、使用頻率最高的野外實驗場。據相關文獻資料記述,當時的建筑分為地上、地下兩部分,地上部分包括飛機跑道、倉庫、簡易板房、井房及三角鐵架等,鐵架是飛機投彈的指示坐標;地下建筑有實驗室、汽車庫、食堂、浴室和囚禁室等。為了保密,實驗場以鐵絲網圈圍,并設置崗哨。
該實驗場歸屬七三一部隊第二部(細菌實驗部),野外實驗的主要對象是活人,即關押在七三一部隊特設監(jiān)獄里的“馬路大”,實驗方式是將被實驗者綁在場地中的木柱上,然后從空中投擲細菌炸彈或近距離引爆細菌炸彈,以此進行細菌效能的研究。實驗的病菌通常是鼠疫菌、炭疽菌、傷寒菌和霍亂菌,“受試者”感染之后,實驗者經過一段觀察,將“受試者”運回七三一部隊,進行細菌效能的分析和研究。七三一部隊成員田村良雄、川島清等,在戰(zhàn)后供述了七三一部隊在安達特別實驗場進行人體實驗的歷史事實①。另外,七三一部隊還伙同一○○部隊在此使用動物進行烈性傳染病菌等實驗。
1937年至1942年,七三一部隊至少生產了1770枚細菌炸彈,進行過9種類型細菌炸彈的研究和測試②。近年在該實驗場陸續(xù)發(fā)現了若干細菌彈殘片(圖六),均為宇制式50型或100型,經比對與七三一本部遺址出土的完全一致,成為七三一部隊在此進行細菌武器實驗新的實物證據。

圖六 安達特別實驗場采集的細菌彈片(2001年以來)
1945年8月,七三一部隊潰逃之際,為了銷毀進行非法人體實驗等罪證,將安達特別實驗場與哈爾濱平房本部等一并毀掉,破壞了實驗場的主要建筑,地面設施除飛機跑道,其余已蕩然無存。從航拍照片上觀察,地下殘存各種遺跡雖若隱若現,但跡象比較清晰。本次考古勘探工作,主要目的是了解安達特別實驗場遺址地下不同遺跡的具體位置、埋藏深度、形制結構及保存狀況,進而為學術研究和文物保護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通過考古勘探得知,安達特別實驗場遺址核心區(qū)域地下建筑比較復雜,其中,不僅有人體實驗設施,如實驗室、觀察室、解剖室及囚禁室等,還包括駐軍保障設施如兵舍、車庫、浴室、食堂、水井等,且一些設施往往以通道相連接。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考古勘探手段的局限性及地下埋藏文物的不確定性,上述僅僅是對安達特別實驗場地下設施的初步認知;各個遺跡翔實可靠數據的獲取、性質的判定,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有待更全面的清理發(fā)掘。
安達特別實驗場是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進行人體實驗、研制細菌武器、準備開展細菌戰(zhàn)的直接罪證。通過該遺址的深入調查勘探及至科學發(fā)掘,可以進一步揭露七三一部隊反人類、反倫理的暴行③,在相當程度上充實七三一遺存內涵,推動相關學術研究,同時為遺址有效保護利用及申遺提供科學依據④。
注 釋:
① 金成民:《日本軍細菌戰(zhàn)》,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② 楊彥君:《七三一部隊舊址調查與研究》,中國和平出版社2015年。
③ 王孝華:《七三一部隊潰逃之際屠殺活體實驗者問題再探究——以中日兩國見證人的口述史料為中心》,《北方文物》2022年第5期。
④ 宮文婧、石巍巍:《關于中外聯(lián)合申報世界記憶項目的研究——以日本細菌戰(zhàn)檔案申遺為例》,《浙江檔案》202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