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子康 張斌 張宇航 虞國平 周國民 張建華



摘 要:目的:三亞市的農產品質量追溯存在生產主體參與意愿低、質量安全意識薄弱;農產品銷售渠道復雜、監(jiān)管難度大;監(jiān)管力量較為薄弱、技術人才匱乏等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構建三亞市的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方法:通過實地調研法了解和掌握三亞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確定農產品質量追溯目錄,綜合分析三亞市的農產品質量追溯的需求。結果:針對相關問題,對消費方、監(jiān)管方、生產方等都設計了質量追溯涉及的內容,構建了三亞市的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結構,明確設計質量追溯的方案。結論:提出了設立追溯體系統(tǒng)一建設標準和法律法規(guī)的約束,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服務水平;引進技術人才,補充和完善人員培訓;建立協會伙伴關系和績效評價體系與獎懲機制,同時加強群眾監(jiān)督;建立和完善農業(yè)標準體系、服務體系、質量保障體系、組織實施體系和監(jiān)管體系等保障機制,為三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三亞市;體系構建
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構建是創(chuàng)新農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管方式的重要舉措,對進一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管能力、落實生產經營主體責任、增強農產品消費信心具有重要意義[1-2]。質量溯源能夠讓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流通等供應鏈上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做到信息透明化,為消費終端能夠安全食用綠色農產品保駕護航。
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和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使得三亞市的農產品產量豐厚、品種繁多,優(yōu)質的三亞市農產品在全國各地聲名遠揚,在三亞的南繁季節(jié)大量的農產品會銷往全國的大中型城市[3]。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2010年的三亞豇豆在全國多地的農副產品市場上多次被檢測出含有禁用農藥水胺硫磷,除此之外類似的問題對三亞的農產品的銷售、質量安全問題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保障農產品按照生產標準規(guī)范進行生產,對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監(jiān)管,才能讓消費者買的放心、吃的安心[4-5]。
農產品質量問題一直是監(jiān)管部門關注的熱點,這不僅關系到消費者的健康,也對農業(yè)發(fā)展、農民收入增加、貿易流通和農業(yè)現代化建設產生了重大影響[6]。只有實行質量追溯和檢測制度,才能真正保證農產品質量,群眾才能安全食用優(yōu)質產品[7]。構建農產品的可追溯的信息庫,能夠把農產品從栽培環(huán)節(jié)到走向餐桌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有效地記錄下來,從而監(jiān)控整個供應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通過網絡給客戶提供實時的農產品質量信息追溯服務[8]。在再次發(fā)生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時,依靠三亞市的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能夠快速定位到相關責任人和相關鏈條,避免了生產方、銷售方、中間商等之間的責任不明、相互推諉,切實保障消費者的應有權益,減少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帶來的負面影響。
1 問題分析
1.1 生產主體參與意愿低、質量安全意識薄弱
農產品質量追溯鏈條的源頭是農戶,三亞的農產品生產較為分散,集中化管理存在一定的難度。作為農產品生產的主體,大部分農戶對于質量追溯并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甚至對于法規(guī)的約束存在一定的心理上的排斥性[9]。農產品生產者的文化程度一般較低,對于構建質量追溯的參與積極性并不高,很難正確認識到構建農產品質量追溯對于整個行業(yè)的意義以及所帶來的長遠利益,所以往往對于相關的工作不太配合[10]。對于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保障,生產主體也存在一定的問題。農戶在生產種植的過程中為了保證產量會使用大量的農藥、化肥等化學投入品,而往往對于農藥、化肥的來源以及作用、副作用等并沒有進行充分的了解,秉持著能用就行、保證產量就行的原則會造成這種化學品的濫用、誤用。如“三亞市農業(yè)農村局”工作組執(zhí)法人員就曾在鳳凰鎮(zhèn)、海棠灣、崖州區(qū)等多地的農藥店中查扣出違禁農藥和高毒農藥等,這種不合規(guī)的化學品的使用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造成了一定的挑戰(zhàn)[11]。
1.2 農產品銷售渠道復雜、監(jiān)管難度大
根據調查顯示,三亞市的農產品生產主體大多選擇將農產品販售給上門收購的農業(yè)經紀人,還有一部分種植戶會選擇將農產品運送到批發(fā)市場或農貿市場進行銷售行為[12]。另外隨著網絡平臺的增加,不少農戶也會在微信、淘寶等平臺上進行直接銷售,由快遞公司或物流直接將農產品運送至消費者手中[13]。對于農戶而言,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需要對整個農產品供應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監(jiān)管,這無疑使得供應鏈的各個主體都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人力成本,沒有獲得實質性的收益且需要承擔一定的法律風險,這使得各行為主體會更傾向于通過其他銷售渠道銷售避開監(jiān)管體系;對于監(jiān)管主體而言,由于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復雜且多樣化,實現全方位監(jiān)管、及時監(jiān)管而言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zhàn)[14]。
1.3 監(jiān)管力量較為薄弱、技術人才匱乏
做到三亞市整個范圍內的農產品質量監(jiān)管需要一定的監(jiān)管人員,三亞的農產品生產組織化程度不高、分散化的生產方式對于監(jiān)管帶來了一定的難度,需要大量的監(jiān)管人員去執(zhí)行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來堵住每一個可能得質量安全漏洞,對于人力的需求是建設質量安全體系的一個重要因素[15]。對于質量檢測、數據傳輸保存的專業(yè)化設備和儀器而言,操作和使用需要有一定的經驗和技能,現有的檢測人員大多數沒有接受規(guī)范化的培訓,檢測數據的合理性和準確性而言難以得到保障[16]。現有的基層隊伍中人員接收新事物的能力有限,文化水平和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環(huán)境艱苦且待遇和相關專業(yè)的從業(yè)人員相比較低,難以調用基層監(jiān)管人員主動學習的積極性[17]。
2 三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目錄
農產品質量追溯目錄一般需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從消費者身體健康、后果影響等多個因素考量,并根據當地實際情況依法制定農產品質量追溯目錄。根據國內外經驗一般遵循以下原則:一是消費量較大的農產品。這種農產品一般來說受到消費者的關注比較多,作為消費者日常膳食結構中的常見部分,危害程度較高,產生的后果和負面影響較大,所以需要重點關注。二是在質檢環(huán)節(jié)中風險較高的農產品。在農產品的種植、生產、流通運輸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會因為相關的因素產生質量安全隱患。追溯質量安全風險高的農產品可以有效防范質量安全問題的發(fā)生。為了科學合理地制定農產品質量追溯目錄,依據上述原則,可以確定三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目錄如附表所示。
3 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結構設計
三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的構建在于圍繞三亞市重點果蔬產品,以農產品流通過程為主線,以可追溯碼為信息傳遞載體,以農產品可追溯標簽為表現形式,結合農產品“合格證”制度的實施和“兩品一標”認證后的監(jiān)管,構建“來源可靠、去向可追、責任可究”的追溯鏈條,聯動農產品的生產流通環(huán)節(jié),建設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實現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的質量安全正向跟蹤與反向溯源。在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基礎上,充分利用“三品一標”的品牌質量和信譽特征,奠定好三亞市特色農產品優(yōu)勢區(qū)的市場基礎,提升用戶對特色優(yōu)質農產品的信任度和滿意度,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以打造三亞市高端農產品品牌,提升市場競爭力,確保農產品安全信譽。
3.1 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流程及追溯內容
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tǒng)以生產者的數據采集和監(jiān)管者的監(jiān)督管理為主線,最終對收獲的農產品進行賦碼銷售,以追溯碼和二維碼作為農產品的唯一標識,對農產品進行溯源操作[18]。該系統(tǒng)可以將農產品從生產種植、加工銷售、認證審核等各環(huán)節(jié)中的數據,實時地記錄到追溯系統(tǒng)的溯源數據庫中。在農產品收獲后,進行加工銷售或者入庫操作時,生成對應追溯碼,并且可以進行追溯碼和二維碼標簽的打印,與相應的農產品綁定,在消費者進行購買時,為消費者提供多種方式和途徑進行查詢,實現農產品的跟蹤和溯源,為政府監(jiān)管部門提供準確的監(jiān)管內容,為消費者展示真實的追溯結果,提高消費者對生產者的信任,加強監(jiān)管者對農產品和生產者的監(jiān)督管理,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當農產品出現質量安全問題時,則可以通過溯源平臺,掃描二維碼或者輸入該對應產品的唯一追溯碼,快速檢索到該農產品在整個生產環(huán)節(jié)中的詳細信息,準確定位到問題的根源,并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及時有效地補救。
質量追溯的主體包括農產品品種、數量、生產者、生產地址、生產者聯系方式、上市時間、農業(yè)投入品等。三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的主體方面,包括:農產品生產端(農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種植企業(yè)),農產品流通端(小商小販、批發(fā)商、零售商、出島收購商)。新認定且未享受過省“三品一標”扶持政策的主體;正在或準備申請“三品一標”認證及名特優(yōu)新認證的主體;已獲“三品一標”認證且未實施過質量安全追溯項目的主體;不屬于以上各類型的市淮優(yōu)產品生產主體和國家、省、市級示范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yè)產業(yè)化龍頭企業(yè)等。必須為規(guī)模以上主體,具備較強的生產供應能力,三大效益顯著。追溯內容方面,追溯的生產信息包括包含地塊的信息、農戶的信息、農藥使用情況等,同時還包括物流信息、加工平臺、質檢單位以及批發(fā)零售的信息(圖1)。
3.2 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的相關技術
一是二維碼技術。農產品追溯碼不僅是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tǒng)的追溯方式和途徑,也是保證其成功追溯的關鍵[19]。消費者用戶通過追溯碼對相關農產品進行溯源了解整個生產種植環(huán)節(jié)的真實完整數據信息,包括農產品生產者、農產品生長過程、消費者評價記錄等相關數據。農產品整個追溯環(huán)節(jié)上的所有數據能夠貫穿其完整的生命周期,并存儲于溯源數據庫服務器上。生產者將追溯碼生成對應的二維碼,方便用戶使用各類掃碼客戶端進行掃描。
二是RFID信息采集技術。RFID射頻識別技術利用射頻識別對農產品生長周期進行監(jiān)控,采集農產品生產數據信息,對農產品生長進行評估及時發(fā)現并解決農產品生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創(chuàng)造農產品理想的生長環(huán)境,促進優(yōu)質農產品的生產,實現農產品生產中產前、產中和產后的過程管理農產品溯源系統(tǒng)[20]。三是物流跟蹤定位技術。農產品的物流運輸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來說極其重要,想要實現農產品供應鏈的質量溯源,必須要貫穿農產品的供應鏈的每一環(huán)節(jié),確保流通的信息能夠安全可靠。物流跟蹤定位技術即GIS/GPS[21]。該技術解決了物流運輸過程中的準確跟蹤和實時定位的難題。現在的物流系統(tǒng)都使用GPS或GIS用來實時獲取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運輸車輛的信息,通過該技術可以有效的對農產品進行監(jiān)控與定位[22]。
3.3 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體系設計
經過前期對生產基地的調研,對其他系統(tǒng)平臺的研究,對農產品消費者的調查統(tǒng)計分析等,綜合得出該系統(tǒng)平臺應具備的功能按照角色分為三類:生產者、消費者和監(jiān)管者。如圖2所示,整個質量追溯體系的使用受眾主要涉及如上三類,其中生產者和監(jiān)管者是主要使用者,消費者是該系統(tǒng)的最終用戶群體,也是直接受益者。
3.3.1 生產種植者管理體系設計 生產種植方作為質量追溯的源頭,是整個追溯中最重要的部分,從源頭遏止了質量安全問題,才能有效防范安全事故的發(fā)生。為了盡可能的涵蓋生產種植方的信息,生產種植者管理體系需要包括農事信息、農資信息、自檢信息、送檢信息、生產資格認證和農產品二維碼信息。農事信息是對整個生產種植環(huán)境和農事記錄的數據采集,主要是種植、收獲及中間環(huán)節(jié),比如施肥、澆水等農事活動,除此以外還需要對農藥用量、農藥來源、農藥品牌和成分、使用頻率等信息進行詳細記錄。農資信息是生產種植過程中的農資入庫、領用以及使用消耗等。除此之外,還可以進行農資的盤盈、盤虧等操作。自檢信息是由生產者基地自身進行的檢測,送檢信息是由監(jiān)管者對采樣農產品進行的檢測。生產資格認證是農戶完成生產種植活動到農產品走向質量追溯管理供應鏈所需要的資格認證信息。農產品二維碼管理主要是針對收獲后的農產品,進行入庫操作,在入庫后進行二維碼賦碼管理,并打印出二維碼標簽,將該標簽與相應農產品進行關聯綁定錄入生產種植的信息。
3.3.2 監(jiān)管者管理體系設計 監(jiān)管者監(jiān)督主要是農檢信息監(jiān)管、政策通知發(fā)布、執(zhí)行獎懲制度、農產品資證監(jiān)管。農檢信息監(jiān)管主要是針對生產者提交的送檢報告進行審核,以及進行送檢報告的管理操作。農產品資證監(jiān)管主要是對于生產者進行農事生產活動的資格認證于資質核驗。執(zhí)行獎懲制度和政策通知發(fā)布則是監(jiān)管方在農產品質量追溯中的功能性作用,及時發(fā)布和通知最新的政策制度,對質量風險低的生產種植方進行獎勵同時對質量安全問題頻出的予以一定的懲罰。
3.3.3 消費者信息追溯體系設計 消費者信息追溯主要是對農產品供應鏈各方活動完成后對信息的追溯,其中包括生產信息、流通信息、資格認證信息、以及加工信息等。消費者能夠對這些信息進行及時獲取,通過相應的渠道去核查相關信息,同時能夠根據相應的政策法規(guī)向監(jiān)管方檢舉出有問題的信息,實現信息的追溯。這為消費者的生命健康與人身安全提供了保障,同時為監(jiān)管方執(zhí)行獎懲手段提供信息依據,降低質量安全事故的發(fā)生。
4 結論與展望
針對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存在的弊病和不足之處,應立足于戰(zhàn)略層面展開規(guī)劃,并結合國內外相關經驗,建立科學有效的追溯體系。基于此,政府在規(guī)范化監(jiān)督管理機制和相關支持性政策的制定中的指導作用,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的建設中尤為重要。本文在三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的研究中,總結實踐經驗并據此提出相關建議。
4.1 建設科學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
合理科學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應由多種不同體制模塊構成,并共同作用才能更好地落實在實踐中,達到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最終目的[18]。在農業(yè)農村信息化不斷推進的背景下,追溯體系設定的適用目標群體,已經由約束大型的農業(yè)企業(yè)和相關龍頭企業(yè)逐步向農產品全產業(yè)鏈推廣擴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緊迫性要求盡快設立追溯體系建設標準,標準統(tǒng)一和法律法規(guī)的約束,才能夠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服務水平的同時,保障農產品市場的穩(wěn)步發(fā)展。建設科學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需要做到:
一是同步設立追溯體系建設標準和監(jiān)管制度。目前我國的追溯體系沒有統(tǒng)一的建設標準,各地都還在不斷實踐摸索階段,制定能夠信息互聯互通、通查通識的涉及到不同層級、不同類別的建設標準十分重要。在實現數據采集指導標準化、追溯碼標準化和接口,編碼等統(tǒng)一規(guī)則等方面,通過政府制定的專業(yè)化標準體系,規(guī)范農產品市場。與此同時,建立健全的追溯監(jiān)管制度可以反向激勵農產品生產經營環(huán)節(jié),促進農產品產業(yè)鏈良性循環(huán)發(fā)展。
二是支持第三方主體專業(yè)化農產品追溯服務建設。在政策上鼓勵和支持相關第三方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平臺,對產業(yè)鏈利益相關主體展開運營和實踐狀況進行評估和認證,支持第三方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效果進行評估等。通過財政稅收政策傾斜支持第三方專業(yè)機構,全方位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符合體系建設的科學性和全面性要求。
三是學習借鑒相關建設經驗設定科學的農產品全程追溯體系建設經驗。國外相較于我國更早地建立了農產品供應鏈追溯體系,具體標準和建設經驗都具有很多參考意義。我國在進行階段性試點和建設時,可以優(yōu)先學習和借鑒國內外的成功經驗,如:在推動全產業(yè)鏈追溯體系建設時,可以優(yōu)先將業(yè)務廣泛實力較強或者獲得了過相關認證的大型企業(yè)的重要納入追溯體系建設和監(jiān)管范圍,對小農生產者等農產品供應鏈主體的采取產地監(jiān)管與流通監(jiān)管相結合的方式[23]。
4.2 引進技術人才,補充和完善人員培訓
通過信息化建設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的建設,技術人員、操作人員以及監(jiān)管人員是構建完備的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為了保障農產品質量追溯鏈條的正常運行,應用先進的技術能夠提高一線人員的工作效率,有效緩解人力需求,同時也能夠有效防止質量安全事故的發(fā)生。鼓勵和引進專業(yè)的技術人才能夠很大程序的彌補技術需求上的不足,推廣和應用先進的農產品質量追溯技術也是重中之重。
政府應該去引進相關的技術人才,同時加強專業(yè)技術人員培訓和職業(yè)農民培訓,優(yōu)先對大中型農業(yè)企業(yè)的專業(yè)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并鼓勵增加專業(yè)研究機構的設立,通過推動研究機構和企業(yè)的對接合作,共同在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相關技術。同時在農業(yè)部門組織的職業(yè)農民培訓中,增加農產品追溯體系建設運行管理專業(yè)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在實際操作中的技能水平。帶動一部分農民學習相關知識,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的推動建設提供人才儲備。
4.3 建立合理的獎懲機制,加強群眾監(jiān)督
為解決追溯體系的普及度和實際有效性等相關問題,對實施追溯體系的相關主體的激勵制度和懲戒機制必不可少。政府引導建立供應鏈內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誠信激勵機制,建立協會伙伴關系和績效評價體系與獎懲機制。對于積極參與追溯體系建設的企業(yè)或者個體農戶應予以正向的激勵,對于違規(guī)生產或多次無視農產品安全問題的主體實施嚴格的懲罰措施,從根源上規(guī)范整個農產品市場的質量安全問題,形成良性發(fā)展機制。
與此同時,也需要發(fā)揮消費者更甚至于整個社會公眾的監(jiān)督作用。通過輿論監(jiān)督、檢舉反饋等形式,讓農產品質量安全真正受影響的消費者參與監(jiān)督。有關部門或機構能夠及時地收集到舉報狀況或反饋信息,進而對農產品相關生產經營企業(yè)進行監(jiān)督管理,一旦發(fā)現并確認有違規(guī)失信行為后,將該對相關企業(yè)或主體實施懲罰機制,做到對消費者負責。
4.4 完善追溯體系建設的支持保障機制
在具體落實農產品供應鏈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上,商務部已經在我國很多城市進行不同農產品的試點運行,立法部門和質檢總局都多次修訂并出臺相關支持性政策和規(guī)范化指南[24]。為實現追溯體系建設的支持保障,可以將追溯體系建設與農業(yè)重大項目建設同步推動,相關龍頭企業(yè)與示范合作社可以聯合申報“三品一標”認證,將質量安全追溯實施建設與申請國家專項或財政獎補項目掛鉤[25]。
本研究發(fā)現,為實現三亞市各類農產品“帶證上網、帶碼上線、帶標上市”,督促生產經營主體進行主體注冊并完善追溯信息,加快推進“二碼合一”,促進規(guī)模以上農業(yè)生產主體可追溯率穩(wěn)步提升不斷提高規(guī)模化、基地化、組織化、標準化程度,需要建立農業(yè)標準化生產激勵機制,創(chuàng)新多層次、多結構的投入方式,推進農業(yè)標準化生產,建立和完善農業(yè)標準體系、服務體系、質量保障體系、組織實施體系和監(jiān)管體系,降低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成本,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過程控制”。
綜上所述,為更好地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應多方面全方位展開相關工作。不僅需要從政策法規(guī)上予以支持和約束,也要從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角度推進法監(jiān)督,促進技術進步、人才儲備擴大和相關體系同步發(fā)展。為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進步,市場規(guī)范化建設,以及農業(yè)產業(yè)化發(fā)展提供助力和保障。
參考文獻
[1]楊越,魏巍.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chuàng)建對三亞的經驗啟示——三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與監(jiān)管體系建設探索[J].中國熱帶農業(yè),2018,80(1):9-12、23.
[2]陳益云. 三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管工作現狀及發(fā)展探析[J].中國熱帶農業(yè),2020(5):94-96.
[3]胡培進. 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食品安全導刊,2021(35):10-12.
[4]蒙琳.建設海南省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tǒng) 確保海南農產品質量安全[J].中國熱帶農業(yè),2010(2):23-24.
[5]冷張玲.海南省率先啟動熱帶水果質量追溯系統(tǒng) 為海南農產品質量保駕護航[J].中國果菜,2008(3):48.
[6]孫慧潔,張春冬,龔敏.海南省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熱帶農業(yè),2019(6):8-11.
[7]謝曉燕. 產品質量安追溯體系建設路徑研究[J].天津農業(yè)科學,2021,27(8):87-90.
[8]黃雯文,廖琳慧.蓮都區(qū)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現狀及對策分析[J].現代農機,2022(2):24-26.
[9]王剛、俞宏斌、許唯、王斌華.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管中的問題及對策[J].湖北農機化,2020,253(16):34-35.
[10]董玉德,丁保勇,張國偉,等.基于農產品供應鏈的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tǒng)[J].農業(yè)工程學報,2016,32(1):280-285.
[11]張彬. 基于Android平臺的內河電子巡航移動應用軟件研究[D].遼寧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16.
[12]謝章成. 生態(tài)田園描錦繡 秀美鄉(xiāng)村入畫來——江西武寧打造美麗鄉(xiāng)村建設"升級版"[J].農產品市場,2020(12):35-37.
[13]王彩霞,羅素娥,袁盛清. 農產品質量安全產地準出與追溯制度建設——基于婁底市中心城區(qū)"菜籃子"工程生產基地建設的調查[J].湖南農業(yè)科學,2015(7):113-116.
[14]程濤,沈愛濤,王秀萍,等. 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tǒng)中數據庫的設計與實現[J].農業(yè)網絡信息,2013(1):5-7、24.
[15]王潔,趙燕昊,方衛(wèi)東,等.桐廬縣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現狀、問題及對策[J].浙江農業(yè)科學,2023,64(1):29-33.
[16]楊東霞.落實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的幾點思考[J].中國發(fā)展觀察,2022(11):118-120.
[17]程建宏,胡長斌,谷靜,余新文.漢中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監(jiān)管現狀、制約因素及對策建議[J].陜西農業(yè)科學,2022,68(3):89-91.
[18]羅涯鎔.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現狀及對策[J].智慧農業(yè)導刊,2022,2(2):1-3.
[19]陶德超,姜芳芳.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研究——以追溯體系為視角[J].農業(yè)與技術,2021,41(20):166-169.
[20]熊宇.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措施[J].黑龍江糧食,2021(6):43-44.
[21]陳偉萍,李秀英.我國農產品供應鏈及質量追溯系統(tǒng)解析[J].現代食品,2021(5):10-13.
[22]許可人.我國農產品質量可追溯機制的現狀及發(fā)展對策[J].中國果菜,2021,41(1):48-51.
[23]項艷琳.福建省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探析——以安溪縣為例[J].現代農業(yè)科技,2021(3):223-224、228.
[24]肖開紅,贠策.農戶參與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的成本分擔策略研究[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5):26-38.
[25]艾金龍,王歡.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現狀[J].廣西農業(yè)機械化,2020(1):79-80、86.
Abstract:ObjectiveProblems in the quality traceabi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Sanya city including low willingness of production entities to participate and weak awareness of quality and safety. The sales channel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re complex and difficult to supervise.The regulatory force is relatively weak and there is a shortage of technical talent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establish a quality traceability system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Sanya City. MethodBy conducting on-site research,we aim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current statu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in Sanya city,determine a directory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traceability,and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needs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traceability in Sanya city. ResultIn response to relevant issues,content related to quality traceability has been designed for consumers,regulators,producers,etc.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traceability system structure in Sanya city has been constructed,and the design quality traceability plan has been clarified. ConclusionThe establishment of a traceability system with unified construction standards and legal regulations has been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service lev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traceability system; Introduce technical talents,supplement and improve personnel training; Establish association partnerships,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s,and reward and punishment mechanisms,while strengthening public supervision; Establish and improve agricultural standard systems,service systems,quality assurance systems,organizational implementation systems,and regulatory system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traceabi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in Sanya city.
Keywords:agriculture product; quality safety; traceability system; Sanya city; system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