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奇
筆者所任教的學校是一所民族小學,學生大多來自外省各地鄉村,學校極力營造特色校園文化,積極引導孩子沐浴校園文化,踐行感恩行動,采擷鄉土風情,組織富有實效的德育實踐活動。
一、沐浴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一種特別的文化現象。它是學校全方面協調發展的動力源泉,是學校寶貴的財富。我們學校是一所招收流動人口子女的公辦民工子弟學校,其中有許多少數民族學生,因此,民族教育是我們學校的特色教育項目,學校也以此開展校園文化建設。
(一)小小民歌會
不同的民族的人們會以各種形式傳遞他們的文明,而歌謠就是其重要之一部分,它和人民的社會生活緊密相關。平時組織“小小民歌會”這樣的班隊活動,通過搜集家鄉民歌、聆聽民歌、學唱民歌等,讓學生對各民族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趣味課間活動
班中有位學生是土家族的孩子,蹺旱船是其家鄉傳統體育活動,課間我們進行了“蹺旱船”接力賽,同學們熱情高漲。活動中,同學們增強了腰力和四肢力量,起到了健身的作用,同時也感受到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趣味與魅力。我還鼓勵學生把家鄉的傳統游戲活動帶到課間與大家分享。學生在活動中一次次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多樣性,逐漸習得積極向上的正確的民族觀。
二、餞行感恩行動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個人精神素養的體現,是每個學生人生的必修課。只有學會了感恩,人生的路才能越走越寬。
(一)感悟名字里的故事
我們的名字或包含了父母對自己美好的祝福或愿望,或都藏著一個雋永內涵的意義。于是,我讓每位學生向家人了解了自己名字的含義、來歷,并做了記錄,寫入調查記錄表。這樣的活動貼近學生生活,學生們都收獲滿滿,從交流學生自己的名字含義或來歷開始,感受名字中的文化內涵和長輩的關愛期待,學生對父母的愛意自然更進了一層。
(二)回報父母養育的恩情
父母工作時間很長,陪伴我們的時間少;家庭人口眾多,經濟壓力大,給予我們的少。但父母為了支撐這個家庭,付出的心血、汗水少嗎?
為此,我們開展為父母多做事,對父母多說知心話,為父母過生日,給父母送禮物,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幫父母做飯洗衣等,體會和感激父母的艱辛和不易,培養學生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情。
三、采擷鄉土風情
班中學生從外省各地而來,放假了,孩子們走出校園,回到自己的家鄉。此時,鼓勵孩子了解家鄉的名勝古跡、傳統建筑,尋找家鄉傳統風俗習慣等,開學后進行交流活動,可以培養熱愛家鄉之情。
(一)觸摸家鄉山水建筑
如有個孩子來自云南,那里有她熟悉的洱海、點蒼山,交流會上她介紹著那里碧悠悠的藍天,寧靜而悠遠。月圓之夜,天光、云彩、月亮和海水相應在一起,形成一幅優美的圖畫。交流中,學生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漸漸萌發。
(二)品味鄉土民俗風情
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這些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正是這些節日、風俗,連接著中華兒女的精神血脈,也承載著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古老文化。鼓勵學生搜集整理,交流這些知識,讓學生在聆聽、思考、朗讀中不斷領悟其中的內涵,激發學生學習祖國傳統文化的興趣。
班級在學校特色校園文化的浸潤下,整合鄉土德育資源,積極組織鄉土德育有關的各類活動,引導未成年人快樂學習、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