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妍雪


關鍵詞:手機誘惑;心理調適;高一年級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3)17-0037-03
【活動理念】
埃里克森八階段理論顯示,高中生處于自我同一性形成階段,獨立意識增強,但自我約束能力有限。高中生學業壓力增大,對自身發展與情感建立有進一步的需求,渴望借助手機認識世界,與他人溝通,甚至躲避學業壓力,也因此容易導致手機依賴。
如何引導青少年健康、適度地使用手機,已成為教育領域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教育部于2021年印發了《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旨在更好地應對中小學生沉迷手機的問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梳理自身被手機所誘惑的外因和內因,認識到內因在這一問題中起到更深層次的影響,重視從積極應對內因的角度應對手機誘惑。
2.情感目標:通過榜樣人物的故事激勵,喚起學生的積極情緒。鼓勵學生在追求理想與目標的過程中迎難而上,不畏懼困難與失敗,敢于拼搏與奮斗。
3.技能目標:集結班級同學應對手機誘惑的有效策略,掌握并踐行有效的手機誘惑內外因攻克法。
【活動重難點】
重點:厘清自身被手機誘惑的內外因,掌握基于內外因的手機誘惑攻克法。
難點:在誘因偵查中發現內因的重要影響,啟迪學生注重從內因出發,從根源上攻克手機誘惑。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時間餅圖”學習單、“原因排行榜”學習單、便利貼、愛心貼紙、紙板、紙板支架。
【活動對象】
高一年級學生
【活動方法】
教法:繪畫法、小組討論法、投票法、講授法、多媒體教學法等。
學法:活動探究法、小組討論法等。
【活動過程】
一、導入環節:“監控”視頻下的手機誘惑
師:同學們,大家在家學習時有出現過視頻里的情景嗎?手機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它能讓我們放松,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學習,但如果出現了視頻中手機影響我們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它則屬于一種“誘惑”事物。今天我們把這種情境下的手機定義為誘惑“小偷”,請同學們充當偵探,一起來偵查這個誘惑小偷是如何偷走我們的時間的。
設計意圖:通過觀看視頻,調動學生延伸至對自身被手機所誘惑,導致學習時間失竊這一問題的思考。
二、主題活動環節
(一)損失核計
師:各位偵探,現在我們來做損失核計,看看手機到底偷走了我們多少時間。
活動內容:(1)時間餅圖中的圓圖代表你計劃用于學習的時間,請用彩色筆在上面畫出手機侵占你學習時間的比重,與小組同學交流討論;(2)思考:手機對大家的影響有多大?它對不同個體所產生的影響是否有所不同?
師小結:從同學們繪制的時間餅圖來看,不同個體被手機所誘惑的程度有所不同,我們需要厘清背后的原因。
設計意圖:利用餅圖呈現手機侵占學習時間的程度,能夠直觀且形象地展現出每個人被手機影響的程度,發現不同同學之間的差異,引發思考。
(二)“誘因”偵查
1.被手機誘惑的原因排行榜
師:請各位偵探思考,手機為何能夠偷走我們的時間?可能大家很快會想到手機有吸引力這一點,但老師想請同學們進一步思考,還有沒有其他原因呢?請列出你被手機誘惑的原因排行榜Top3,與小組同學分享交流。(見圖1)
生1:我被手機誘惑的原因Top1是:手機真的很有趣,手機令我感到快樂;Top2是:學習不能給我帶來比手機更大的樂趣;Top3是:我好久才回一次家,所以一碰到手機就停不下來,渴望放松一下,了解新的訊息。
生2:我容易被手機誘惑的主要原因(Top1)是:我一做作業就有很多負面情緒,比如題目不會做,作業做不完,越想就越不愿學習;第二個原因(Top2)是:有時手機也用于幫助我學習,這時我需要使用手機,但可能會被手機上其他內容誘惑;第三個原因(Top3)是:每次刷抖音我都覺得很快樂,一拿到手機就喜歡刷短視頻,放松一下。
師小結:老師發現,同學們被手機所誘惑的原因既有差異,又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我們需要進一步認識它的特點。
設計意圖:通過原因排行榜的形式,厘清自身容易被手機誘惑的原因,明確被誘惑的首因。
2.原因歸類
師:偵探們,借助排行榜我們總結了手機偷走學習時間的原因。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原因其實可以分成兩種類型,你們覺得可以怎樣分類呢?
生:可以從主觀和客觀的角度進行分類;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精神上的誘惑和物質上的誘惑;與學習有關的原因和學習以外的原因。
師小結:大家很聰明,發現了被手機所誘惑的各種原因的分類,這里面有較為突出的兩個原因,一是手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二是我們想借手機逃避學業壓力,這兩種類型可稱為“外因”和“內因”。
師:現在我們來做個調查,請Top1屬于外因的同學鼓掌,緊接著請Top1屬于內因的同學鼓掌。
小結:從同學們掌聲的熱烈程度來判斷,多數同學的Top1好像是外因。很多同學認為,容易被手機“誘惑”主要是外因引起的,事實上是如此嗎?我們來看看心理學研究的結論吧。
3.主因判定
師:心理學研究顯示,容易被手機誘惑的根源性原因更多地來自內因,來自我們面對目標任務時所產生的不良情緒等心理阻力。
設計意圖:通過心理學研究的證據,讓同學們意識到時間失竊與內因有更大的關聯,需重視從內因的角度來應對手機誘惑。
(三)手機“誘惑”攻克經驗大集結
師:各位偵探,明確被手機誘惑的內外因后,現在我們通過經驗大集結的方式來發現班級同學中有哪些有效的誘惑攻克法。
活動內容:(1)回憶你成功攻克手機誘惑的方法,若該方法屬于應對“內因”,請選擇紅色便利貼;若屬于應對“外因”,請選擇綠色便利貼,將方法寫下并貼于白板上;(2)全部貼好后,與其他小組交換白板,欣賞其他同學的方法,為你最看好的方法投票(每人兩票);(3)各小組分享投票選出的最優誘惑攻克法;(4)思考:從較受認可的內外因攻克法的數量對比來看,有何發現?它們分別能發揮哪些作用?
學生分享:(1)外因攻克法:找個人監督自己,防止自己過度沉迷手機;把手機放到房間外并關機;卸載手機上的部分APP;使用番茄todo等軟件幫自己管理時間;下載學習軟件,讓看手機成為一種“負擔”;多留宿,少回家接觸手機;培養其他的興趣愛好,豐富課余生活。(2)內因攻克法:改變完美主義和完成主義,完美主義指一定要把作業完成到什么程度,完成主義指一定要完成作業,更注重過程,當覺得自己需要學習時就去學習,不要對學習結果有過多的顧慮和過高的期望;尋找學習動力,可以和同學一起組團學習,一起分享學習成果,增強學習樂趣;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告訴自己寫了總比沒寫好,雖然任務重,但是先做完多少是多少,避免因畏難而遲遲不敢行動。
師小結:很多同學傾向于采用攻克外因的方式來應對誘惑,如果說外因攻克法起到治標的作用,內因攻克法則起到了治本的作用,應重視從內因角度應對手機誘惑。
設計意圖:用集思廣益的方式實現了班級策略共享與集體互動。通過內外因攻克法在數量上的對比,揭示同學們應對誘惑的方法中尚存的不足。
(四)榜樣啟示
師:如何從攻克內因的角度增強行動力?我們來聽聽鐘南山院士和冬奧冠軍谷愛凌的分享。
師:同學們,鐘南山院士和谷愛凌也像我們一樣會遇到挫折、失敗,但是他們能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不因畏難而選擇其他方式去逃避,最終他們得以攻克難關,獲得成長與進步。
設計意圖:以優秀榜樣迎難而上的案例,激勵同學們在面對目標任務時,即便有心理阻力,只要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堅持行動,一定能像榜樣那樣攻克難題,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三、總結與拓展環節
(一)總結
師:同學們,今天大家通過發現手機誘惑、誘因偵查、經驗集結等方式,找到了一些有效的手機誘惑攻克法。老師想結合同學們的方法,來總結一些有效的內外因應對機制。(見圖2)
(二)課后延伸
師:請同學們依據本課所學,選擇適合你的內外因誘惑攻克法,制定行動計劃,記錄你的手機誘惑攻克成效,一個月后我們來看看大家的變化。
設計意圖:心理作業能幫助學生將課堂所學延伸到課后,利用課堂所掌握的內容幫助自己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活動感悟】
本節課聚焦學生居家學習容易被手機所誘惑的問題,創設“偵探”偵查誘惑“小偷”的情境,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明確被手機誘惑的內外因,集結班級同學應對誘惑的有效方法,幫助學生掌握科學有效的誘惑攻克法。教學設計能做到層層遞進,主次分明,啟發思考,落到實處。
讓學生在現場生成自身應對誘惑的方法,時間上略顯不足。后期可對同學們受手機誘惑的情況做初步調查,讓學生提前梳理,這樣課堂上的總結生成將更為高效和全面。
參考文獻
[1]張銘,肖覃,朱凌怡. 手機依賴的前因、結果與干預研究進展[J]. 中國特殊教育,2019(11):88-96.
[2]于曉琪,李哲能,方圓,等. 青少年智能手機問題性使用與焦慮的交叉滯后分析[J]. 心理科學,2021,44(4):866-872.
[3]Pychyl T A. Solving the procrastination puzzle:A concise guide to strategies for change[M]. New York:TarcherPerigee,2013.
編輯/張國憲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