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生
摘要 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公路得以大力發展,公路建設環境更多山區化。影響公路交通安全因素較多,其中路線線形設計是關鍵。為有效提升山區公路交通安全性、舒適性和經濟性,優化山區公路路線設計尤為重要。鑒于此,文章針對山區公路路線設計策略展開綜合探究,分別從平面、縱坡、線形組合、視距等方面分析了對交通安全的影響,并提出了針對性的山區公路路線設計策略,以期能有效提升山區公路路線設計水平,保證山區公路建設及運營的安全。
關鍵詞 公路工程項目;山區公路;交通安全;路線設計
中圖分類號 U41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6-8949(2023)10-0189-03
0 引言
近年來,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鄉村公路得以大力發展,公路工程建設逐步延伸至山區等偏遠地帶,有效地推動了山區經濟發展,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交通出行。交通安全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在公路設計中,在堅持全壽命周期理念的同時,更應樹立安全至上的理念。但由于山區地形環境復雜,給山區公路路線設計帶來巨大挑戰。山區公路路線設計得合理性與否對公路建設質量、安全、成本具有重要影響。具體路線設計時首當其沖地要充分考慮交通安全要素,從地形、地質、線形等角度全面分析路線設計與交通安全之間的關系,以有效提升山區公路路線設計質量,保證山區公路建設及運營的安全。
1 山區公路路線設計中的交通安全影響因素
山區公路路線設計前,應深入了解道路線形設計與交通安全之間的關系,全面分析影響交通安全的相關因素,從而保證山區公路路線設計的合理性。具體情況如下:
1.1 平曲線對交通安全的影響
車輛在曲線路段運行速度過快會產生橫向離心力,若道路平曲線設計不合理,極易造成車輛失穩,引發側翻等安全事故。平曲線設計最關鍵的環節在于確定曲線半徑,應根據車輛在平曲線路段運行實際情況,對平曲線半徑實施優化,最大限度地保證車輛運行安全性、穩定性和舒適性。當橫向力系數增大時,車輛運行穩定系數顯著降低[1]。因此,設計人員應按照車輛運行速度確定橫向力系數,從而科學確定各路段平曲線半徑。
1.2 縱坡對交通安全的影響
道路縱坡是影響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車輛行至上坡路段,由于重力沿坡道分力作用,導致車輛動力損失,速度逐漸變慢,當縱坡越陡、越長時,車輛行駛速度下降越快,若車輛動力不足,則無法完成爬坡。此時,若駕駛人員處置不當,勢必會造成車輛下滑。而當車輛位于下坡路段時,在重力分力作用下,速度顯著增大,若產生異常情況,車輛制動困難,極易產生失控風險,引發交通安全事故。在山區公路中,長、陡坡是極其顯著的,優化縱坡設計,合理運用技術指標對行車安全極其重要[2]。
1.3 線形組合設計對交通安全的影響
線形設計主要是指路線的平面設計和平縱設計,科學合理的線形組合能有效指引駕駛員視線,幫助駕駛員對前方路況做出準確判斷,有效避免交通安全事故的發生。而山區公路設計時,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通常存在多種不合理線形組合形式,具體如下:
(1)凸形豎曲線頂部與反向平曲線組合。山區公路線形組合設計中,若凸形豎曲線頂部與反向急彎平曲線主要部位重合時,會形成視距突變,造成駕駛員預判錯誤,引發交通安全事故。
(2)長直線與陡坡組合。車輛在長直線路段通常運行速度較快,較短時間內車輛減速困難,若采用長直線與陡坡組合設計,會造成車輛行駛速度持續增大,極易導致交通安全事故。
(3)長直線平面與縱面凹形豎曲線組合。該組合形式通常以凹形豎曲線為基準,其前方為下坡路段,后方為上坡路段,由于車輛在長直線路段一直處于高速運行狀態,前方道路視野比較開闊,極易形成視覺偏差,對前方路況造成誤判,增大交通安全風險。
(4)長直線陡坡與最小半徑曲線組合。長直線下陡坡路段通常車輛運行速度較快,駕駛人員對前方路況不明確,主要依靠經驗對前方路況實施判定,存在較大不確定性。若前方出現急彎,盡管能夠迅速作出制動反應,但由于車速較快,達不到預期效果,造成車輛轉彎時發生側翻等事故,特別是在路面濕滑、超高橫坡不足的情形下,交通事故發生率更高[3]。
在工作實踐中,路線線形技術指標的連續、均衡和協調性,對運行速度的驗算結果直接影響,連續、均衡的技術指標,驗算結果越優,反之則差。以此,優化路線線形組合設計對交通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1.4 行車視距對行車安全的影響
行車視距是公路線形設計重點考慮要素,對交通安全具有重要影響。行車視距包含停車視距、會車視距及超車視距等多種形式。若視距設計不合理,會形成視覺盲區,導致駕駛人員不能及時了解前方路況,無法作出準確判斷,增加交通安全風險。此種情況主要出現在平曲線暗彎及反向曲線拐點處。
山區公路路線設計時,應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確保道路具有良好的行車視距,以有效提升行車安全性和舒適性。根據《公路工程路線設計規范》(JTGD20—2017)中關于行車視距的相關標準,線路設計應最大限度地保證識別視距要求。對于行車視距不良部位,通常可采用改變道路平縱面指標進行適當調整。但實際設計時,山區公路因地形條件限制,其調整線形指標難度較大,通常采用擴寬路側凈區處理[4]。
2 山區公路路線設計策略
2.1 合理選取公路等級及運用技術指標
在《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 B01—2014)和《公路工程路線設計規范》(JTGD20—2017)的相關規定中,公路的等級與公路的功能、服務水平、通行能力相關,公路等級的差異與公路交通安全無直接關系,而汽車在運行中,往往速度越快,發生交通安全事故越嚴重。在《公路項目安全性評價規范》(JTG B05—2015)中,把公路沿線地形條件、交通組成、路線的急彎、陡坡、連續上坡、長陡下坡、路側環境、構造物、交叉口、橫向干擾等列為評價內容,尤其是對路線線形的協調性作了重要指標規定。由此可見,合理運用技術指標,縮小相鄰路段指標差異,提高相鄰路段線形的協調性和運行速度的協調性,對公路運行的安全性、舒適性意義重大[5]。
某公路根據地形、地質條件進行路線等級和技術指標的運用論證分析,如藍線采用部標二級公路的標準,紅線采用省標二級公路標準。
從圖1可以看出,黑線路線長度800 m,線形相對較好,由于路線切割地形突出,跨越沖溝處產生了4座中橋,局部對山脊切割后,挖方邊坡較高,工程規模大,投資高,風險大;紅線路線長度920 m,較藍線長120 m,因路線平面技術指標略有降低,可順地形布線,沖溝處采用路基方式通過,設置一般的路肩墻即可,工程規模較藍線大幅度減小,節省投資,路線基本采用曲線連接,利于行車的勻速性,路線對山體切割相對較小,可減少地質安全隱患的風險。因此,在山區公路設計中,公路等級與技術指標的運用,對項目投資、施工期及后期運營的安全隱患具有重要意思。
2.2 平面線形設計
2.2.1 地質選線與地形選線充分結合
道路路線設計時,首先是確定路線走廊帶。路線走廊帶通常根據沿線控制點確定的。為確保路線方案的合理性、經濟性和安全性,決定控制點間的路線走向的主要因素是沿線地形和地質條件,順應地形的線形可以提高路線的經濟性,良好的地質條件可以為路線的安全性保駕護航。
山區公路由于地形復雜,可按以下流程開展選線工作,落實地形和地質相結合的合選線理念。①根據路線起終點,在大比例地形圖上確定中間控制點,結合地形初擬路線廊道。②依據初擬的路線開展實地勘察,對可布設路線地形、地質條件及環境狀況進行全面分析,了解線路沿線可能出現的各種地質災害,并識別存在的潛在風險,制定切實可行的解決措施,從而確定合理的路線方案,保證路線設計得合理、經濟、安全。
2.2.2 靈活運用平面要素
路線平面由直線、緩和曲線和圓曲線三個基本要素組成。在滿足相關規范要求前提下,山區公路平面線形應與周邊地形相協調,盡可能地將其設計為與自然地形相適應的曲線線形,盡量不用長直線切割山體和溝谷,避免產生高填深挖路基,減小工程規模和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降低工程建設成本。
2.2.3 橋梁、隧道等與平面線形相協調
受地形條件的影響,山區公路將產生不同規模的橋梁和隧道,平面線形設計時,應全面考慮橋梁、隧道等各種設施布置情況,盡可能地將橋梁和隧道設置于直線路段上,若因特殊狀況設置于曲線路段時,應充分考慮曲線加寬、超高對結構設計的影響,降低結構設計難度和風險,確保橋梁、隧道與路線相協調、連續、流暢,確保實現誘導良好,提高行車安全。
2.3 縱面線形設計
為防止因縱面線形設計缺陷影響山區公路線形設計整體質量,應科學控制以下幾個方面:
(1)縱斷面設計應靈活,減少高填深挖路基,避免高邊坡安全隱患。
(2)嚴格控制山區公路連續下坡長度,防止長下坡車輛運行時剎車失靈,威脅車輛行駛安全。
(3)對于重載交通路段,盡量減少極限坡比及坡長,避免重載汽車爬坡動力不足產生交通安全事故。
(4)當縱坡坡度較小時,在降雨等不良天氣條件下,極易形成路面積水,影響交通安全,因此對于雨水豐富路段,縱面設計應避免小縱坡的采用。
(5)凸形豎曲線半徑過小,車輛運行時駕駛員視野受限,無法準確判斷前方路況,當縱面產生斷背曲線時,嚴重威脅交通安全。因此,縱斷面設計時應加強視距檢驗,保證駕駛人員及時、準確地對前方路況進行預判,提高車輛行駛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2.4 橫斷面設計
2.4.1 靈活選用斷面形式
路基設計應合理控制挖填方數量,實現挖填平衡,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節約土地資源。山區公路建設普遍存在挖方量大的情況,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極易引發自然災害。線路設計時應嚴格按照公路設計新型理念及基本原則,結合沿線的地形、地質、環境等條件,合理設計道路橫斷面,對于地形較為平坦的地段可采用填方邊坡路基,減少路基防護工程和消化廢方;對于橫坡陡峻地段,宜采用擋土墻和樁板墻等支擋方式,確保路基穩定和減少占地。
基于地形條件限制,山區公路通常出現急彎、陡坡、視線不良等多種不利交通安全因素于一體的路段,路線設計應加強視距檢驗,對不滿足要求的路段,橫斷面設計時可通過切除視距臺、放緩邊坡坡比、拆除曲線內側障礙物等措施,以滿足行車視距要求。
從圖2可以看出,切除視距臺前后的視距范圍差異較大,因此,在地形條件和路線平面受限時,可通過切除急彎路段的內側邊坡設置視距臺的措施,以達到改善行車視距目的。
2.4.2 控制填挖高度
部分山區公路途經區域地形較為復雜,安全隱患較大。線路設計時,應綜合考慮填挖施工對周邊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盡量減小挖填方量,保證設計合理性。對于地形較為復雜的地段,應通過詳細勘察、科學分析和嚴謹計算,采用合理的工程措施,防止邊坡滑坡、崩塌、路基變形、沉降等病害發生。
3 結語
綜上所述,山區公路路線設計質量直接決定道路交通安全,對保證人們的出行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山區公路設計時應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影響,根據公路新型設計理念,深入了解道路線形設計與交通安全之間的關系,全面分析影響交通安全的相關因素,合理選用技術指標,優化公路平、縱線形和橫斷面設計,保證山區公路線形設計的合理性,確保交通安全。
參考文獻
[1]馬瑞華. 試析公路路線設計應注意的問題[C]. 北京恒盛博雅國際文化交流中心. 2021年10月建筑科技與管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 2021: 122-123.
[2]黃陳, 陳誼. 山區公路路線設計的特點與策略探討[C]. 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 2020萬知科學發展論壇論文集(智慧工程二), 2020: 715-723.
[3]張超. 山區公路路線設計要點與案例分析[J]. 工程技術研究, 2022(18): 176-178.
[4]余煒. 公路路線設計中交通安全的影響因素[J]. 黑龍江交通科技, 2021(1): 226-227.
[5]楊志平. 復雜地形背景下山區公路路線設計分析[J]. 運輸經理世界, 2022(24): 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