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向軍
2012年,經省委、省政府批準,原河北省博物館、河北省民俗博物館、河北省文物出境鑒定中心、河北省文物交流中心整合組建河北博物院。我于2013年12月23日就任河北博物院第一任院長,當時四個單位還沒有正式啟動合并工作,河北省博物館和河北省民俗博物館、河北省文物交流中心的主要負責人均已退休,河北省博物館新館館舍剛建成試運行半年。我不僅是河北博物院第一任院長,更是唯一的一名河北博物院員工。合并建院迫在眉睫!經多次與省編辦、省人社廳溝通,決定采取河北省博物館先更名為河北博物院、其他三個單位再行并入的方式解決“四合一”的問題。
2014年6月9日,河北博物院舉行了掛牌儀式,并宣布正式對外開放(圖一)。
在河北省文化廳、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的正確領導和河北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河北博物院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河北地域特色文化,不斷探索現代博物館高質量發展之路。以藏品保護為基礎,努力提高館藏資源的利用水平和利用效率;以館舍提升為契機,持續帶動綠色博物館、智慧博物館建設;以文化引領為主線,積極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服務效能再升級;以人才培養為核心,全力打造堅強可靠、勇敢擔當的干部隊伍。2014年至今,河北博物院累計接待觀眾730多萬人次,榮膺“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稱號,獲評“全國文明單位”“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我自己也實現了脫胎換骨式的變化,從一個文博界的“小白”成長為對博物館管理規律、展覽陳列、社會教育、文化創意等各方面稍有些許個人觀點的比較成熟的院長。2022年12月,我轉任河北省文物局局長。回想在河北博物院和同志們度過的2553個日日夜夜,心潮難靜、頗有不舍,經常在上班時不自覺地將車開進博物院停車場。恰逢河北博物院70華誕,欣然接受邀請,敘寫最近10年院況,以饗讀者、以謝同事,以結博物院之工作、以開新崗位之篇章。
一、創新策展理念打造特色展覽體系
自2013年新館試運行以來,河北博物院陸續推出10個基本常設展覽,分別是《石器時代的河北》《河北商代文明》《慷慨悲歌——燕趙故事》《戰國雄風——古中山國》《大漢絕唱——滿城漢墓》《北朝壁畫》《曲陽石雕》《名窯名瓷》《抗日烽火——英雄河北》和《“樂享河北”非遺會客廳——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這十大展覽共展出館藏精品文物5000多件,充分展示了河北省文物資源的結構和優勢,代表了河北歷史文化遺產的精華,彰顯了燕趙地域文化的傳承和特色。其中,《大漢絕唱——滿城漢墓》獲第十二屆(2014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精品獎(圖二),《戰國雄風——燕趙中山》獲第十三屆(2015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優勝獎。
在常設展覽陸續精彩亮相的2013、2014、2015年,盡管河北博物院持續地加大了宣傳力度,但每年的觀眾參觀量始終徘徊在40萬人次左右,不見明顯增長。通過客觀分析,我們大致總結出來院參觀觀眾的結構特點,一是散客占絕大多數,二是京津冀觀眾占大頭。經過班子研究,認為在不斷吸引外地觀眾的同時,要解決本地觀眾常看常新的問題,也就是要通過做交流展覽、原創展覽等臨時展覽來豐富展覽的種類,完善博物院職能,讓文物活起來。
做展覽,首先要有文物、藏品作支撐。我通過對河北博物院院藏文物資源的研究,結合時代發展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確立了講好“自然故事”“河北故事”“中國故事”“世界故事”四大主題的臨展策展體系。10年來,河北博物院陸續推出200多個臨時展覽:《擷珍·邂逅——河北博物院典藏文物展》《菩提華光——河北博物院藏銅佛造像展》《筆簾留香——河北博物院藏黃綺書畫精品展》《清暉依然憺忘歸——河北博物院藏山水畫展》等多個原創展覽,滿足了不同層次觀眾的參觀要求;同時與兄弟博物館合作、交流,先后舉辦了《天保九如——故宮博物院藏99如意展》《地域一體·文化一脈——京津冀歷史文化展》《金聲天韻——河北梆子藝術展》《筆墨文心五百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清書畫展》《縱橫有象——侯馬盟書與中山三器文字藝術展》《熊貓時代——揭秘大熊貓的前世今生》等各類展覽;引進《文明之海——從古埃及到拜占庭的地中海文明》《走進帝俄時代——俄羅斯彼得霍夫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特展》《彩繪地中海:一座古城的文明與幻想》《同在東方——亞洲古代文明展》《玫瑰國度——敘利亞古代文物精品展》等眾多國際展覽。系列臨展的展期相對規律,比如“自然故事”展一般放在暑期檔,主要服務于中小學生,“世界故事”展一般放在春節檔,烘托節日氣氛,為觀眾提供節日休閑場所,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臨展中,《行山——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形塑》榮獲第十六屆(2018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優勝獎(圖三),《金銀曜爍美熠四方——京冀晉豫陜五省市金銀器展》榮獲國家文物局2020年度“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征集重點推介項目。

與此同時,將利用院藏文物打造的《戰國中山國文物展》《漢代王室文物展》《河北曲陽石造像藝術展》《河北民間藝術三寶展》等原創展覽,推廣到全國20余個省市級博物館,并赴日本展出(圖四)。這些展覽交流活動,滿足了廣大觀眾高層次、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大提升了河北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影響力。
二、聚合品牌效應提升文化服務水平
10年來,河北博物院致力于高質量的文化研究、闡釋和傳播及為觀眾提供高水平的公共服務,打造了一系列品牌化教育項目,并與新聞媒體深度合作,聚力構筑新媒體宣傳平臺,建立起涵蓋線上線下、館內館外的立體化服務體系。

河北博物院社教部講解員均為編制內人員,我要求他們要把自己講成專家,做好延伸閱讀和研究,講好文物背后的故事。社教人員在練好內功的同時,更開闊思路,積極策劃并定期開展了“河博學堂”“河博美育”“河博劇場”“文博講壇”“河博之旅”“河博工坊”等品牌社教活動,平均每年推出社教活動近400場次(圖五)。同時,文化服務體系以惠及全民為目標,不斷擴大服務范圍。一方面走進學校、走進基層,惠及更廣泛的人群,讓博物院成為所有年齡段群眾都喜愛的地方。另一方面向云端呈現,抓住全媒體時代蓬勃發展的契機,創新傳播、拓展活力,開發了“國寶·云約會”“特展·云約會”“民俗·云課堂”“展覽·云導覽”“文物·云課堂”等云端教育項目,以高品質、個性化的文化服務,增強公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這些豐富多彩的社會教育活動贏得多項榮譽:“經典電影中的河北抗戰故事”教育項目獲評“2015—2017年度中國博物館青少年教育課程‘十佳教學設計”(圖六);“小小美術家快樂臨壁畫”教育項目在第十屆“牽手歷史——中國博物館十佳志愿者之星”推介活動中獲評“十佳志愿服務項目”;“快樂學堂”獲評“2021年度優秀文博社教案例”;“青葵劇社”榮獲第六屆“紫金獎”文化創意設計大賽銅獎“,印象·中山”項目榮獲第八屆“紫金獎”文化創意設計大賽優秀獎。


河北博物院的志愿者從無到有,隊伍不斷壯大,現服務人數已超過正式在編職工。作為志愿奉獻的引領者和踐行者,志愿者為河北博物院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2016年,河北博物院志愿者團隊榮獲“中國博物館十佳志愿者之星”稱號。
為了不斷推動河北博物院走進大眾視野,提高社會影響力,河北博物院積極參與了央視等平臺組織的活動。2018年,我親自走上TEDxHeBNU的演講臺,親自參與了《國家寶藏第二季》的拍攝(圖七),等等,每參加一次活動,對我來說都是一次蛻變。同時大力支持院內專家走上《百家講壇》,積極推動《國寶檔案》《如果國寶會說話》落地河北博物院拍攝。到2019年,河北博物院的參觀人數飆升到了創記錄的141萬人次,博物院的知名度、美譽度有了顯著提升。
河北博物院還以積極的心態融入新媒體時代,陸續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開通了官方賬號,針對不同媒體的內容特點、受眾需求和傳播規律,運用高清圖、音視頻、三維互動、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講好“河博故事”,先后榮獲“政務影響力·十佳賬號(微博)”“文博十大影響力官微”等稱號。
三、擁抱新技術拓展現代傳播維度
理論上講,所有文物實體在未來都會滅失。在十幾年前,我們也許無法解決這個問題,但是今天擁有了現代科技,尤其是數字化、信息化技術,為文物的保護、傳承和利用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河北博物院多方爭取資金支持,每年完善一個數字信息化項目,現已完成館區有線網絡、移動網絡和無線網絡改造,建設和完善了票務預約系統,逐步實現了線上多平臺預約、線下現場預約、多種方式自助檢票等功能。完善了信息發布、公共廣播、觀眾留言等系統,為觀眾提供多樣化的信息咨詢服務。推動展覽數字化,截至2022年底,河博官網和微信平臺數字展館已上線“360°全景展廳”32個。通過更新展陳多媒體設備,增加全景展廳展示設備、高清三維互動設備、AR眼鏡等多媒體交互設施設備,為觀眾提供了豐富多彩的交互體驗。
院藏數字資源不斷得到擴充和優化,完成了院藏35185冊古籍及民國圖書的普查,采集加工文物三維數據1194件,逐步形成了集紙本圖書期刊報紙、電子論文及地方志、二維三維藏品圖像等于一體的立體多元的數字資源體系。隨著院藏數字資源開發利用水平不斷提升,實施了博物館藏品數據信息公開共享計劃,公開院藏文物清單目錄,提供67650件文物藏品的名稱、類別、年代等信息,以供公眾查詢檢索。開發建設的三維虛擬展示系統,讓觀眾與130件文物近距離互動,指尖輕輕觸碰,即可將文物放大、縮小、拆解,為觀眾提供了“可聽”“可看”“可玩”的互動新體驗。其中“長信宮燈三維互動應用APP”榮獲2019年京都國際視聽多媒體藝術節銅獎。

文創產品是博物館文化資源的重要載體,也是博物館與觀眾溝通的橋梁。河北博物院致力于“讓文物活起來”,聚焦院藏文物內涵,立足大眾文化需求,從零開始啟動文創產品研發工作。河博文創中心商店于2014年“5·18國際博物館日”試營業,成為博物院“最后一個展廳”(圖八)。至2022年,我們自主設計的文創產品已達千余種,涵蓋文物復仿、文具用品、個人用品、裝飾飾品、生活用品、服裝服飾、珠寶首飾、書籍期刊、休閑食品、數字創意等10大類型,注冊商標134件,原創作品登記版權16件。同時,除了院區內文創中心商店和河博茶咖、香約河博、和玉緣3個文創品牌店及“冀驛”主題郵局以外,積極拓展傳播渠道,在社區、酒店、商城、文化園區和旅游景區開設了多家文創體驗店和專柜,讓河博文創走進廣大市民的日常生活。
2016年,河北博物院被國家文物局確認為河北省唯一的“全國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單位”。2019年河北博物院文創商店被評定為首批“河北省旅游特色商品購物店”。在“讓文物活起來——全國文博單位文化創意聯展”中,孩兒垂釣香器榮獲“最佳創意產品獎”(圖九)。長信宮燈溫暖系列產品、車較紋系列產品榮獲第三屆河北省文創和旅游商品創意設計大賽金獎。
四、整合館藏資源平衡文物保護利用
河北博物院作為綜合性博物館,既要保護好前人留下的寶貴財富,又要記錄好當代歷史,為明天收藏今天。2014年至2022年,河北博物院累計征集藏品3121件,包括古代文物42件,近現代文物、實物資料2865件,當代藝術作品214件。其中,北齊佛首回歸,讓千年古佛身首合璧(圖一〇);北齊祖瑩夫人鄭氏墓志和北齊長樂郡長公主墓志,是對北朝歷史文獻很好的佐證和補充;312件民國時期河北地方銀行紙幣傳承有序,較全面地反映出民國時期河北地方銀行的貨幣發行和流通情況;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脫貧攻堅等相關的見證物及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獎牌,是反映當代重大歷史事件的珍貴實物資料。
2014年,河北省文物出境鑒定中心的并入,使河北博物院有了鑒定資質和充足的鑒定人才,圓滿完成了各項鑒定工作。一是攜手公安系統,打擊文物犯罪,依法開展涉案文物鑒定工作。鑒定涉案物品共計35485件,其中一級文物11件,二級文物31件,三級文物135件,一般文物32213件,當代工藝品3039件。二是嚴把國門,嚴格文物進出境審核。組織開展文物進出境審核鑒定工作20余次,審核進出境展覽文物和各類展品共計3256件。三是助力基層,開展館庫藏文物等級鑒定,整體提升了我省館庫藏文物管理專業化、規范化和科學化水平。先后對邢臺市文物管理處、邯鄲市博物館等46個市、縣文物部門庫藏文物進行了等級鑒定,共計14045件,其中一級文物88件,二級文物197件,三級文物1002件。四是服務社會,進行公益鑒定咨詢。2018年,在省文物局主導下,組織專家先后趕赴唐山、秦皇島等10余個市、縣,開展民間文物公益鑒定活動。2021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和2022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組織專家為群眾送鑒文物進行現場點評,收到良好的社會反響。

河北博物院現有藏品總數99624套(216502件),其中一級文物340套(647件)、二級文物1926套(2551件)、三級文物17383套(25679件)。河北博物院的文物庫房是20世紀80年代的建筑,不具備加裝恒溫恒濕設備的條件,庫房的改造提升一直是壓在我心頭的一件大事。經過多方努力,省政府于2021年12月正式立項,在河北博物院育才院區(河北省民俗博物館原址)擴建高標準、現代化的文物庫房,預計2025年建成,投入使用。
五、筑牢學術根基發揮省館龍頭作用
學術研究是博物館可持續發展與創新的力量源泉,但需要下苦功夫、慢功夫,不斷積累,才能逐漸提高。


在與國內外博物館合作辦展的同時,河北博物院積極參與博物館行業盛會和學術交流活動。2017年,河北博物院組織了“中國傳統草木灰釉的傳承與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圍繞“中國瓷器‘釉的起源、傳統草木灰釉的傳承與發展”主題,對中國傳統草木灰釉的燒造、機理及歷史淵源進行了全方位的探討,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18年5月20日,由河北博物院聯合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20余家博物館發起設立的“中國博物館協會博物館圖文典籍與金石拓片專業委員會”,在河北博物院召開了成立大會暨“文字、文物與人類文明的發展”學術研討會,成功地搭建起博物館間關于圖文典拓藏品資源的交流、研究與利用的新平臺,進一步擴大了河北博物院在業界的影響力和帶動力(圖一二)。

河北博物院主辦的《文物春秋》雜志,通過加強約稿,設置專欄和出版專刊,逐步提升學術影響力,已成為國內重要的文博學術期刊。河北博物院與科學出版社、首都博物館、天津博物館合辦的《博物院》(雙月刊)于2017年2月28日創刊發行,推動了區域文化基礎性課題研究,為國內博物館學術研究開辟了一片新陣地。河北博物院還先后與河北師范大學、河北美術學院、河北傳媒大學等眾多高校簽訂了共建合作協議,共建共享促發展,不斷探索在人才培養、學術研究方面的長期深度合作方式,促進了交流創新、科研進步、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
六、深化機構改革完善內部管理體系

我在博物院經歷了兩次機構改革。第一次是2014年合并組建河北博物院,內設機構只有6個。第二次是2020年機構改革,內設機構從6個增為10個。通過改革,河北博物院構架到位、基本合理,干部基本到位,隊伍團結可靠,有一批年輕干部在迅速成長,尤其在近三年抗擊新冠疫情工作中經受住了嚴峻考驗,多次因黨建、工會、婦女、精準扶貧等工作取得的優異成績受到表彰。
多年來,河北博物院堅持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深入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等主題教育,做到全面覆蓋、系統深入、效果扎實,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精神,推動事業高質量發展。堅持高標準選賢任能,注重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公開招聘、選聘和選調等方式持續壯大青年干部人才隊伍。堅持深化事業單位改革,推動機構設置、職能配備和編制配備進一步優化,內設部室之間的權責更加清晰、協作更加順暢,文博事業發展的制度體系更加完善,為高質量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組織基礎、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為使河北博物院的治理能力更加現代化,2018年,成立河北博物院理事會。理事會由院內理事、主管部門代表、其他政府部門代表、社會代表等構成,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有利于博物館決策管理更加民主化、科學化,助推博物館各項工作持續發展,更好地實現博物館的社會公益職能。
河北博物院扎實推進脫貧攻堅,積極助力鄉村振興,先后選派4個駐村工作隊、12名干部開展幫扶工作,通過采取產業振興、支部幫建、文化幫扶等系列措施,有效完成了精準脫貧工作(圖一三)。2020年11月,河北博物院駐蔚縣南柏山村工作隊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做出重大貢獻,被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授予記功獎勵。

最后,我想補充一下河北博物院硬件上的小變化。2014年4月1日,員工吃上了自己食堂做的飯菜;同年北區臨時展廳的展墻開啟了“長高”的旅程,時至今日,不僅全部實現了由3米升至4米的層高更新、增設了4至7米的銜接垂擋,還為其中的3600平方米展廳配備了恒溫恒濕系統,優化了展陳條件;2018年,北區東天井院進行了改造提升,景致盎然、生機勃發;2019年,在南區門口改造出兩汪鏡面水池,碧波蕩漾、靈動添色;2021年負一層報告廳舞臺變深、大背屏啟用,年輕人跳起來、舞起來更加明快,專家講起課來更加自在!
河北博物院建院以來的高質量發展之路,見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每一點成長,每一次突破,每一份榮譽,離不開所有河博人的汗水與奉獻,離不開各級領導的指導與支持,離不開全國各地文博單位的合作與幫助,離不開廣大觀眾的厚愛與包容。

今年是河博成立70周年。新征程新起點,相信在新班子的帶領下,河北博物院將繼續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部署和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創新活源,砥礪前行,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革命文化不斷努力,為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懈奮斗,為河北省文博事業的發展持續做出新的貢獻。
〔責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