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娜 關愷拓
【摘要】新中國成立伊始,為便于少數民族地區群眾享受電影大發展、大繁榮的文化成果,滿足少數民族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我國嘗試通過翻譯、配音,將影片漢語對白譯制成少數民族語言對白。經過數十年的努力與完善,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工作向數字化、標準化、規范化方向轉型。延邊朝鮮語電影譯制中心主要負責將國產影片漢語對白譯制成朝鮮語對白,從而為朝鮮族農村地區群眾提供“看到、看懂、看好”的優秀電影譯制作品。本文對我國延邊朝鮮語譯制的歷史進程進行了梳理,按照譯制技術的不斷完善與進步,將其分為三個歷史階段。同時,筆者基于多年審核影片的經驗與體悟,針對兩部朝鮮語譯配電影進行譯配質量分析,探討譯配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期為朝鮮語民族語譯制提供借鑒。
【關鍵詞】少數民族語言 朝鮮語電影譯制 歷史變革 翻譯探析
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是指通過后期譯配,將國產影片制作成少數民族語言對白電影,并通過農村電影放映呈現給觀眾[1]。新中國成立前,延邊地區絕大多數農村百姓沒有看過電影,朝鮮族群眾渴望看到本民族語言電影的呼聲較高。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政府將電影作為重要的宣傳手段,通過電影將新中國的革命歷程、政策等宣傳給少數民族語群眾,鼓舞少數民族群眾參與到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之中[2]。
本文旨在通過梳理延邊朝鮮語電影譯制的發展歷史,探析朝鮮語譯配電影中的翻譯問題與改進措施,以期為朝鮮語譯制工作提供更為規范化、科學化的翻譯范式和經驗參考。
(一)光學錄音譯制和口頭解說階段(20世紀50年代—1965年)
20世紀30年代初到50年代初,光學錄音方法在世界電影制作領域掀起了從“無聲”到“有聲”的浪潮,大量電影拷貝以光學錄音為主。在美國,迪士尼使用的光學聲軌經歷錄制、洗印、翻底和翻正的過程,最終將各聲軌在同步光學還音機上還放并重新混合。我國少數民族語電影在建國初期正是以該辦法將錄好的少數民族配音音軌通過同步錄音法在電影上還放。由于剛剛起步,技術上采用片環式錄音,工作條件十分艱苦[3]。
1945年8月18日,延邊解放。
為了使朝鮮族觀眾能夠觀看本民族語言電影, 1947年,延吉市斯大林劇場開始試行臺詞摘要式朝鮮語旁白解說,受到廣大朝鮮族觀眾的廣泛認可。影片口譯對白解說稱得上是電影宣傳工作中的一種新的創造,它對于促進少數民族人民的文化發展,發揮電影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宣傳教育作用,起到了積極的效果。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延邊就啟動了朝鮮語電影譯制工作。電影放映單位用朝鮮語為漢語版影片進行口頭配音,使廣大朝鮮族觀眾看懂、看好電影,充分發揮了電影的教育作用[4]。
1950年4月,公私合營電影隊成立。同年7月,延邊地區開始試行“影片口譯對白解說”即“朝鮮語對白解說”[5]。1952年,延邊州十家電影院皆配備了朝鮮語解說員,進行朝鮮語對白解說。1953年7月,延邊州文教處成立了電影管理委員會,負責管理全州電影放映網建設和朝鮮語翻譯臺本等工作。
1955年,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延邊朝鮮族自治區,成立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從這一時期開始,隨著“影片口譯對白解說”的使用和推廣,影片口譯對白解說臺本的翻譯小組成立,由解說員按照翻譯完成的朝鮮語臺本進行現場解說。在口譯配音的過程中,解說員既要注意銀幕上的影像,又要看著腳本,把譯成的朝鮮語對白朗讀出來。朗讀時要適合銀幕上人物說話的口形,還要區分出男女老幼的不同聲調和感情[6]。
1957年,延邊州州公司自制“印刷式”涂磁機和磁性錄還音設備,獲文化部科技獎。1959年,延邊話劇團和延邊電影發行公司聯合組建成立了朝鮮語配音組,為全州電影院和農村電影放映隊培養高素質的朝鮮語解說員。1962年7月,延吉電影發行站正式更名為延邊電影發行公司,并在內部設立翻譯組。1964年, 29個民族參加的全國少數民族口語對白解說現場會議在延吉市召開,全國少數民族及方言地區觀眾看懂電影難的問題通過“延邊經驗”得以解決。
(二)涂磁錄音譯制階段(1965—2009年)
20世紀70年代中,涂磁錄音技術在少數民族地區得到推廣,現場口譯配音逐漸被涂磁錄音所取代。1975年,延邊州電影公司正式成立了朝鮮語影片涂磁配音科,同年譯配20部影片。1985年,延邊電影工作者累計翻譯16毫米和35毫米故事影片1254部,配音630余部,轉錄拷貝2267個,多次獲得國家廣電總局、文化部和國家民委表彰。西藏、內蒙、湖南等地少數民族電影工作者也紛紛來延邊參觀學習、考察譯制工作。
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中國電影市場步入低谷,延邊朝鮮語電影譯制工作也在艱難維系一段時間后完全停滯。伴隨著全國電影市場的快速復蘇和農村公益電影數字化進程的需要,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對全國各少數民族地區民族語公益電影數字化譯制工作進行了全新的規劃和部署。
2007年2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少數民族事業“十一五”規劃的通知》(國辦發〔2007〕14號)中指出“加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翻譯隊伍建設,建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翻譯資格認證制度”“進一步加強跨省區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協作工作”“加強少數民族語言廣播電影電視節目的譯制、制作能力,提高邊境地區少數民族語言廣播電視覆蓋率”。
為配合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為民族地區群眾提供“聽得懂、看得好”的優秀電影作品, 2008年,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啟動“全國少數民族語公益電影數字化譯制”項目; 2009年,根據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制定的《少數民族語公益電影數字化譯制、發行、放映工作實施細則(試行)》(征求意見稿)及《少數民族語電影數字化譯制工藝技術要求》(討論稿),在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領導的協調支持下,中影電影數字制作基地有限公司譯制中心作為該項目的組織樞紐和譯制實施單位,展開多地調研和試驗,解決相關技術問題,整合各譯制單位的業務流程,確立各單位共同參與、分工合作的統一譯制工藝,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工作全面完成數字化轉型。
(三)數字化譯制階段(2009年至今)
2009年8月,自20世紀80年代末停滯的朝鮮語電影譯制工作重新啟動,國家廣電總局為延邊撥配“Pro tools LE數字化電影譯制工作站”兩套(一個譯制中心和一個譯制點),并派專人赴北京參加統一的技術培訓。
2010年初,延邊州電影行業行政管理職能從文化系統整體劃轉到廣電系統,民族語電影數字化譯制工作得到州廣電局的高度重視。為早日滿足全州80余萬乃至全國更多的朝鮮族群眾觀看民族語電影的需求,延邊州廣播電影電視局緊張籌備并快速啟動譯制工作。
2010年8月,民族語電影譯制中心成立。中心有工作人員20余人,分設主任、副主任、錄音師、混音師、配音導演、翻譯員、專兼職配音演員等職務。隨著譯制工作的深入開展,譯制中心的團隊還將不斷壯大。譯制人員均來自延邊廣播電視藝術團。經過緊張的籌備,第一部數字版朝鮮語譯制片《非誠勿擾》于9月末譯制完成,并通過國家有關部門的審驗,收入國家少數民族語譯制片庫。
2013年3月,延邊州廣播電影電視局申請成立延邊朝鮮語影視劇翻譯制作中心。
2014年9月14日,延邊廣播電影電視局派代表團攜《孔子》《海蘭江畔稻花香》《雙城計中計》等三部朝鮮語譯制影片赴韓國首爾成功舉辦了“中國電影朝鮮語譯制片展映”活動[7],開啟了新時期少數民族語數字化譯制影片對外交流的先河。
截止到2023年2月,《厲害了,我的國》《我和我的祖國》《紅海行動》等371部影片被譯制成朝鮮語配音版。其中包括192部故事片和179部科教片[8]。
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的進步與發展對于民族團結、對內對外宣傳中華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認同感,以及保留本民族語言文化等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配音演員進行配音前,臺本譯者需要先將漢語翻譯成朝鮮語。臺本翻譯要根據角色的人物特點、情節、畫面以及口型等因素進行適當地翻譯改寫,從而滿足觀眾的期待。配音版影片要盡可能保證原汁原味,使譯制片更加接近原片的審美效果,從而使觀眾可以充分理解整部電影。
“對口型”是對影視配音翻譯工作的一項特殊要求,因為對白要跟人物和畫面吻合,如果脫節則會直接影響觀眾的理解[9]。朝鮮語和漢語在語言結構及語言節奏上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在譯制過程中,畫面人物語言表演與口型之間經常會出現錯位、滯后等錯誤[10]。筆者以兩部朝鮮語譯配影片為例,通過分析片中臺詞在配音翻譯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說明。
(一)以電影《夏洛特煩惱》為例






本文通過前期調研與文獻梳理方法,對建國以來朝鮮語電影譯制歷史進行了簡要的梳理。目前,延邊朝鮮語電影譯制中心作為全國10個省(區) 11家少數民族語譯制單位之一,已形成一條分工合作、高效運營、優質服務的譯制工藝鏈。在譯制過程中,延邊朝鮮語電影譯制中心對譯制影片進行政治、技術和藝術等方面多重把關,不斷提高影片譯制質量,從而保障群眾觀影效果。早期的譯制工作流程與經驗對當下譯制工作的開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通過對以上兩部延邊朝鮮語譯配電影翻譯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首先,在漢語翻譯成朝鮮語后,往往譯文同原文相比會變長,所以在充分將原文意思呈現給觀眾的同時,要注意“對口型”的應用。其次,在翻譯的過程中,調整語言節奏有利于保證電影的藝術性,并且進行適當地改譯有利于提高觀眾對電影的理解。最后,在確保聲畫同步時,也要確保臺詞翻譯的準確性,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這樣譯配后的成品才能更加受到朝鮮族同胞的喜愛與贊賞。
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少數民族語譯制電影放映很好地滿足了少數民族地區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對民族地區文化發展起到較好的作用。
注釋
[1]中影電影數字制作基地有限公司譯制中心《全國少數民族語公益電影數字化譯制10年鑒》(內部資料), 2019.
[2]金海娜.我國民族語譯制的歷史進程與基本特征[J].當代電影, 2020 (02): 148-152.
[3]楊和平,麻爭旗.《當代中國譯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10.
[4]蕭苗.要看得懂也要聽得懂[N].人民日報. 1964. 10. 15.
[5]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電影公司.影片口譯對白解說經驗[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1966.
[6]張開欣.長白山上的電影放映隊[N].人民日報. 1964. 06. 08.

[8] http: / / mzy. dmcc. org. cn/ tabid/87/ Default. aspx少數民族語譯制影片專區數據
[9]麻爭旗.影視對白中“節奏單位”的翻譯探究[J].中國翻譯, 2011 (06): 55-59.
[10]鄭梅.韓中影像翻譯研究現狀考察[J].韓國語教學與研究, 2017 (04): 1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