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其拉 于永勝
摘要 鄉村文化振興是黨中央的重大戰略決策部署,是助力各族人民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經之路。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分析鄉村文化振興的基礎、共同富裕發展的現狀以及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在此基礎上著重探索實現共同富裕的路徑,以期為鄉村文化振興助力共同富裕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 內蒙古自治區;鄉村文化振興;共同富裕;路徑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3)10-0208-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0.046
Abstract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is a major strategic decision made by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it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help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and it is also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In this paper,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basis of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the status quo of common prosperity and the main problems at present, and on this basis, it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path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and hop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to help common prosperity.
Key words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Common prosperity;Path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1]。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美麗中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健全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2]。“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義。
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指出“推動鄉村文化振興”[2]。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扎實推動共同富裕”[3]。“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3],這是我國各族人民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鄉村振興通過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來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4]。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5]。文化既是鄉村振興專項的內容,同時也是基礎內容,鄉村文化興盛是持續穩定推進鄉村振興根本基礎。如何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發揮鄉村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助推作用,讓文化“軟實力”成為鄉村振興的力量支撐,這是實現各族人民共同富裕著力解決的問題[6]。該研究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以鄉村文化振興助推共同富裕路徑為研究主題,不僅為內蒙古自治區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理論參考,也為我國民族地區共同富裕提供了路徑選擇。
1 內蒙古自治區鄉村發展概況
內蒙古自治區位于我國的北部邊疆,東西較為狹長,南北相對較窄,擁有高山、丘陵、草原、荒漠等各類地形地貌。形態多樣的地理地貌以及差異性較大的氣候環境,加之不同地區形態各異的自然資源環境基礎,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嘎查村。大致可以劃分為農業村、牧業村、林業村、農牧混合村、農林混合村幾大類。從總體上來看,內蒙古鄉村仍然以農業村落為主,牧業村落為輔,農牧混合村落為動態調整,林業、副業村落為少數的總體分布狀態。農業村落主要集中在通遼市、赤峰市、興安盟、巴彥淖爾市、包頭市、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市等地區。牧業村落主要集中在錫林郭勒盟、呼倫貝爾市、鄂爾多斯市、阿拉善盟以及赤峰市、興安盟和通遼市的靠北部旗縣地區。林業、旅游業為主的嘎查村主要分布在興安盟、呼倫貝爾市。
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國家層面和自治區層面促進農村發展的政策環境持續優化,從資金補助、人才支援、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加大對鄉村的支持力度。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設計林草農田基本補貼政策落實效果較好。農村地區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越來越強烈。隨著脫貧攻堅戰略的深入推進實施,貧困縣全部摘帽,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內蒙古可以憑借的國家戰略措施政策資源相對較好。無論是西部大開發戰略、“一帶一路”倡議、振興東北等國家戰略,均為促進內蒙古農村牧區的發展與振興營造了良好的環境。
從經濟發展結果看,隨著人口流動的加劇,職業結構日益向著專業化方向發展。農村牧區的職業結構也越來越復雜,內蒙古農村牧區經濟發展形式也日益多樣化,農村牧區居民的職業結構也日益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在農村牧區越來越多的人從傳統的農業和牧業生產中脫離出來,從事個體經營和外出務工,尤其隨著鄉村職業日趨專業化發展,商超貿易、瓦工、木工、交通運輸等行業領域日益專業化,以及與農業和牧業生產經營相關的打草、翻地、耕種、除草等相關的生產生活也日益呈現出專業化、規模化、機械化的發展態勢。這些也為豐富鄉村文化、促進經濟發展奠定了產業基礎。
從內蒙古鄉村的總體概況來看,鄉村的發展形態具有一定的差異性。自然環境的差異性而產生了不同的生產方式,塑造了豐富多樣的鄉村文化內容。內蒙古歷史文化悠久,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相結合,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帶。如赤峰地區的紅山文化,呼和浩特地區的大窯文化,呼倫貝爾、鄂爾多斯地區的蒙元文化,通遼市地區的西遼河文化、滿族文化,錫林郭勒盟地區的傳統蒙古族風俗文化。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內蒙古各盟市及旗縣形成獨特的文化特色,農區、牧區、林區的嘎查村在一定程度上均保持著形態多樣、各具特色的傳統民風民俗。
2 內蒙古鄉村文化振興助推共同富裕遇到的困境
雖然內蒙古地區的農村牧區村落形態各異,文化特色較為突出,具有較好的歷史文化基礎和民族民俗文化特色。但是,從目前鄉村文化軟件基礎和硬件設施設備基礎來看,仍然存在較為明顯的短板和不足。尤其在借助鄉村振興戰略,促進鄉村文化振興助力共同富裕的作用發揮方面仍然存在諸多不足。
2.1 保障性資源要素投入不足
其一,基層政府的管理人員以及基層自治組織對鄉村文化振興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到位,而且對于基層的單位和干部,缺乏鄉村文化振興的考核指標,造成鄉村干部對文化振興的重視程度不足,工作主動性不強。
其二,內蒙古長期以來經濟發展滯后,鄉村文化振興缺少經濟支撐,導致鄉村文化振興不起來,未能建立良好的文化振興環境。當前各級政府的債務危機依然嚴峻,對于內蒙古地區而言,很多地級市以及旗縣市區已經拉響了債務危機的紅色警報。鄉村文化服務設施設備主要依賴各級財政的投資,對于經濟發展緩慢、財力相對較弱的民族地區政府而言,在鄉村文化振興方面的投資能力不足,財政部門對鄉村文化建設支持力度不強,往往會忽略鄉村文化建設,偏遠地區鄉村文化建設人力、物力、財力相對薄弱,社會組織參與明顯不足。
2.2 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性較低
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是鄉村文化開展的必要物質基礎,是發展鄉村文化關鍵要素。通過近些年的投資建設,內蒙古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有所改善。但是,服務供給仍然存在“供應瓶頸”。一方面,內蒙古由于經濟基礎薄弱,一些偏遠地區沒有幼兒園,那些適齡幼兒只能到較遠的旗縣上幼兒園,目前的農村牧區學前教育結構遠遠不能滿足適齡兒童就地就近上學的需要。另一方面,內蒙古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加快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大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農村牧區公共文化供給能力有了顯著提高[7],但在一些農村牧區基礎文化設施仍然不健全,總體的文化服務供應明顯不足,比如舉行文化活動的場地缺乏,相關服務設施設備相對短缺,使得民眾的參與度偏低。還有一些地方公共服務資源存在閑置等情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共資源的浪費,未能發揮文化資源的服務功能和作用。
2.3 鄉村文化產業化發展緩慢
內蒙古鄉村文化形態多樣,特色相對鮮明。但是推進鄉村文化產業化方面明顯不足。長期以來,內蒙古發展主要側重于農業、牧業、工業、奶業、產品加工業等第一、第二產業,以服務業、文化娛樂等第三產業發展比較緩慢。雖然自2003年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提出“建設民族文化大區”的目標后,內蒙古文化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漸發展壯大,為全區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但是目前,由于缺乏對文化產業融合的動能培育,不能充分推動文化與其他產業的融合,尚未形成以文化創意為核心、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的文化產業融合態勢[8]。內蒙古地區基層組織長期以來將文化與經濟發展分開,導致鄉村文化產業化發展滯后,未能將鄉村文化獨特性的優勢轉化成經濟發展的優勢,缺乏獨特的鄉村文化品牌,部分現存的文化品牌知名度不高,品牌的經濟效益相對不足。
2.4 鄉村文化建設人力資源不足
從內蒙古地區鄉村文化發展的人力資源狀況現狀來看,鄉村文化人力隊伍建設仍然呈現出相對零散而不成系統,缺乏鄉村人才的挖掘、培養。鄉村文化建設缺乏專業工作人員進行梳理和管理。比如前幾年倡導興建的鄉村書屋、草原書屋,近些年推行的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未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隨著農村基層人員流動性加大,農村人口結構相對單一,“一老一小”日益成為農村常住人口的基本形態。從事農業生產和牧業生產經營的主體也日益老齡化,廣大農村牧區的青年群體通過讀書、務工、就業、創業等渠道,向城市地區流動成為普遍現象。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撼動了鄉村文化的人力資源基礎,鄉村人口向城市流動,將農村牧區精英群體中的大部分吸引到了城市,導致鄉村地區的產業、文化發展失去了有效的人力資源支撐,對農村牧區的綜合發展產生了“釜底抽薪”式的影響。
3 鄉村文化振興助推共同富裕的路徑選擇
3.1 加大對鄉村文化保障性資源要素投入力度
文化是鄉村振興的根源,文化興盛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動力。鄉村文化建設要以政府為主導,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助力,為內蒙古農村牧區鄉村文化建設添磚加瓦。一方面,提高鄉村基層單位和干部對鄉村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充分認識新發展階段全面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建立健全鄉村文化振興的考核硬指標,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主動性。另一方面,多渠道增加資金投入。鄉村文化作為鄉村群眾精神的主要源泉,政府應加大對鄉村文化建設的資金投入,給予鄉村文化建設足夠的政策和資金支持[9]。內蒙古應充分發揮各級財政職能作用,加大鄉村文化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借助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之機遇,推進對內蒙古鄉村文化保障性資源要素的投資力度。尤其要因地制宜地調整投資的策略,面對農村牧區人口密度低,鄉村村落相對較小的特點,要積極打造線上下線資源要求集服務平臺建設,使得保障性文化資源要素配備更接地氣,更有助于服務作用的發揮,更適應農村靈活多變的生產生活狀況。
3.2 持續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水平
建設人民美好生活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最終目標。加強內蒙古農村牧區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切實保障農村牧區人民享有最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機會,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整體水平。首先,努力在更高水平上推進“幼有所育、學有所教”,持續加大教育財政投入,在邊遠農牧區建立幼兒園,解決農牧區幼小兒童就地、就近上學的問題。其次,各地政府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導者、引導者、推動者,要加強對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建設,尤其加強總體的規劃和安排部署,為鄉村文化建設提供宏觀指引,為創新發展提供根本遵循。再次,要積極對公共資源的盤活利用,加強對村委會、村校園以及文化書屋等公共服務設施資源盤活再利用,為更好地服務鄉村文化振興、全面振興奠定堅實的硬件基礎。
3.3 加大鄉村文化產業化發展項目建設力度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啟動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10]。“鄉村文化振興雖然表現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發展現象,但鄉村文化振興需要持續、充裕的物質條件和經濟條件來保障,也就是說,鄉村文化振興要注重用產業力量尤其是文化產業的力量來支持”[11]。內蒙古地區要充分運用好國家轉移支付對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政策扶持機遇,加大鄉村文化振興基礎設施設備的新建和升級改擴建的力度,為推進鄉村文化產業化發展提供硬件基礎。同時,要借助鄉村振興戰略政策優勢以及專項債、一般債務對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加強頂層設計和宏觀謀劃部署。為鄉村文化產業化發展夯實項目基礎。充分借助內蒙古自治區形態多樣的農牧區文化優勢,創設鄉村文化特色品牌,大力推進鄉村文化品牌化、產業化發展進程,提升鄉村文化振興的品質表達。不斷增強品牌優勢,提升品牌價值,為全面促進鄉村文化振興,推進共同富裕提供產業基礎。如內蒙古傳統美術類、傳統手工技藝類項目眾多,分布面廣,傳統手工藝中蘊含的生態經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在新的經濟和產業形態中有較大的應用和發展空間。充分利用內蒙古傳統手工藝文化與產業資源特色優勢盤活鄉村產業發展,以傳統手工藝文化產業為核心發展鄉村經濟,是當下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的新思路之一[12] 。
民族文化是寶貴的資源財富,利用民族文化資源發展的特色文化產業是中國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量[13]。內蒙古民族文化資源豐富,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可以發揮其文化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挖掘農村牧區優秀傳統文化,重點加強人文歷史、民居風貌、民俗文化等特色鮮明的文化建設,要著力借助鄉村文化資源基礎,打造文化品牌,促進鄉村文化產業化發展,不斷增強鄉村文化的造血功能,進而為共同富裕奠定堅實基礎,推進共同富裕持續穩定發展。
3.4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培育挖掘本土人才
高素質人才是鄉村文化建設的有力保障。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做了部署,并明確指出要加強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應設立人才專項基金,鼓勵廣大農村牧區大學生、研究生返鄉就業,培養了解本土文化、本土情況的鄉村人才,建設專業本土人才隊伍,讓本土人才成為引領鄉村全面發展的制勝之點,構建長效發展機制,加快推進鄉村振興,讓人才振興賦能鄉村振興。
廣泛發動農民參與和文化精英創新,恢復和保護有利于“三農”的文化要素,肯定農民的主體地位,保證農民的生活價值和生活意義在文化建設中得到體現[14]。培育挖掘本土人才,為鄉村文化建設提供人才支持,激發本土人才活力,推動農牧民積極投身于鄉村文化建設,支持農牧民參與鄉村文化活動,加快鄉村文化振興,進一步發揮本土人才在鄉村振興中的引領作用。
4 結語
鄉村文化振興是促進鄉村發展的軟實力,也是基礎要素,更是鄉村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內蒙古地區鄉村文化振興具有相對較好的文化資源基礎,但同樣存在人口密度低,村落個體相對較小,文化服務基礎薄弱,產業化水平相對較低等短板和不足。應加強政府部門的宏觀調控和支持,加大對內蒙古農村牧區文化資源的政策調控,加大對農村牧區文化資源的保障性投入,增強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力度,推進鄉村文化產業化發展,進而持續發揮鄉村文化對共同富裕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7-10-27)[2021-11-15].http://www.gov.cn/xinwen/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2]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21-11-1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9/26/c_1123487123.htm.
[3]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在京舉行[N].人民日報,2020-10-30(01).
[4] 范波.貴州民族地區鄉村文化振興對策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20,41(8):76-81.
[5] 新華社.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EB/OL].(2021-12-16)[2021-12-22].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1-12/16/c_1128171184.htm.
[6] 曹倩.影響鄉村振興的障礙因素及應對措施[J].現代農村科技,2021(7):2-3.
[7] 韓福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應補齊農村牧區公共文化建設短板[J].北方經濟,2018(6):38-40.
[8] 施曼,文錦達.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動力機制研究:以內蒙古為例[J].財經理論研究,2021(5):33-43
[9] 譚安,陳舒琪.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助力鄉村文化振興[J].安徽農業科學,2022,50(2):273-274,277.
[10] 新華社.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EB/OL].(2022-02-22)[2022-02-23].http://www.gov.cn/zhengce/2022-02/22/content_5675035.htm.
[11] 周柏春.中國特色鄉村文化振興道路的內在機理與推進策略[J].學術交流,2021(7):141-150.
[12] 程熙.鄉村振興背景下內蒙古傳統手工藝文化產業創新發展[J].北方經濟,2022(1):38-41.
[13] 葉林.文化產業推動中國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比較優勢和多維機制[J].理論月刊,2021(5):91-97.
[14] 王德軍,征玉韋.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文化建設研究[J].甘肅農業,2021(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