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業社 王燈 李哲陟 尹丹紅 倪俳 楊賢均
摘要 新時代背景下,新農科建設理念為地方本科院校園林專業創新人才模式明確了新的方向。以邵陽學院為例,通過構建適應行業和鄉村振興需求的園林專業“3+1+3”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推進課程體系、實踐教學、協同育人、教師隊伍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關鍵詞 新農科;園林專業;“3+1+3”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3)10-0275-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0.062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the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construction concept has clarified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innovative talent model of landscape majors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aking Shaoyang Colleg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ctively promotes the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al teaching,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staff by building an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l for the landscape industry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industry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provide strong talent support.
Key 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Landscape architecture;“3+1+3”talent training mode
新農科是新時代農林科高等教育面對新形勢、新機遇和新挑戰,對教育體系、方法和路徑的創新發展[1-2]。新農科建設已成為新時代高校農林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3]。在新農科建設背景下,高等農林教育在實施鄉村振興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4]。因此,加快培養實踐動手能力強,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應用型、技能型農林人才是當前各高等農林院校的戰略使命[5]。
園林專業為我國的“三農”建設培養了大量的優秀人才,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力軍。然而,目前我國地方性本科院校園林專業普遍存在人才培養模式滯后、課程體系不完善、課程結構不合理、理論與實踐脫節、產教脫離現象突出等特點[6-7],所培養的人才難以適應新時代鄉村建設的要求。邵陽學院園林專業根據新農科建設的特征和內涵,結合“三農”實際情況,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為宗旨,構建了“3+1+3”園林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地區鄉村振興提供了更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更好地做好“三農”服務。
1 理解新農科內涵,找準專業定位
新農科建設要堅持面向新農業、新鄉村、新農民、新生態,要推動我國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邁進[8]。作為地方性本科院校園林專業要順應時代發展,以社會和行業的需求為導向,以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為宗旨,重新審視專業定位。邵陽學院園林專業建設順應了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對園林專業人才的現實需求,立足湖南、面向周邊、輻射全國,以培養“專業基礎扎實、知識結構合理、創新實踐能力較強、潛心服務基層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
2 契合人才培養目標,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為了更好地契合園林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主動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科學地構建“3+1+3”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復合應用型人才。即首先是利用3年時間在校內完成本科階段相關基礎知識的理論學習。其次是依托校外實踐教育基地,開展為期1年的綜合訓練和頂崗實習的實踐學習。同時,在大學二年級時組建“農業科學拔尖創新班”,搭建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平臺,依托大學生創新創業、大學生競賽、教師科研、校企合作、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科研和工程項目,利用3年時間實施農科教結合、產學研協同模式,培養創新型高端農村技術人才。該模式構建了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目標的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真正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堂教學與社會需求有效對接,科學系統地培養了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園林專業技術人才。
3 新農科背景下園林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設路徑
3.1 強化專業內涵,優化課程體系
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為強化專業內涵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園林專業全面優化專業課程體系。在課程體系結構上,強化通識課程教育,優化學科專業課程,注重多學科交叉融合,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協調發展,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學生綜合能力。在課程模塊上,構建了“園林植物”“園林設計”“園林工程”3大課程群,各模塊之間既相互獨立又有機聯系,并貫穿于學習的全過程中。在課程設置上,體現學科專業特色,增加了植物類、生態類、信息技術類等專業特色課程,如植物育種學、園林植物繁育與栽培、生物統計與田間管理、園林植物保護、園林植物資源開發應用、生態修復工程、地理信息系統、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風景區旅游規劃、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景觀資源與遺產保護、園林設計場地學等,有力推進園林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同時,適時整合與更新教學內容,壓縮理論課時,給學生更多的自由學習空間;完善學分制,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注重學生個性化培養。
3.2 突出人才培養特色,完善實踐教學體系
基于湘西南丘陵地區“新農科”人才能力需求,從知識、技能、情感3個維度,構建與之相適應的“基礎知識與技能—綜合能力與實踐—工程應用—技術創新”4 層次、多模塊的實踐教學體系,該體系目標明確、層次分明,貫穿于學生學習的全過程中,不僅鞏固了學生所學基礎理論知識,而且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幾年來,緊密圍繞提高學生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這一根本目的,以項目為導向,通過不斷拓展實踐教學內容,優化實踐教學資源,取得了明顯成效,突出了人才培養特色。
3.3 搭建實踐教學平臺,積極推進協同育人模式
新農科建設行動舉措中提出,提高行業企業在辦學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建立健全多元化辦學機制,全方位推行校企協同育人,以期實現“育人事業和產業統籌融合”、良性互動的整體發展格局[9]。在新農科背景下,邵陽學院園林專業通過創建“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平臺,實現園林專業與行業企業等方面的協同發展。即基于項目制方式,構建“構思-設計-實施-運行”校企協同(CDIO)良性互動的整體發展格局,將高校、政府和企業融為一體,并通過政校企合作統一起來,形成知識領域、行政領域和產業領域的三力合一,從而促進高校、政府和企業間的共生共贏[10-12]。通過資源共享、合作共建,形成“學校—企業—政府(部門)”“學生—老師—技術人員—工作人員”等多元主體共贏的協同聯動機制。以協同育人“實戰式”實踐平臺為載體,以教師、企業和政府各種項目為依托,通過校內和校外、城區和鄉村、模擬與真實等針對性實踐培養環節,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企業和社會輸送高質量的園林專業技術人才。
3.4 構筑“教、研、賽、創”四位一體融合新機制,激發創新創業新動能
基于本專業已建成的“新農科”國家級、省級平臺和林學類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心,建立農業景觀設計、新型農業資源開發等工作室,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活動,如“園冶杯”國際競賽、風景園林學科競賽、城鄉規劃設計競賽、鄉村振興國際聯合畢業設計競賽等,同時積極吸收學生參與教師的課題研究,形成了師生共學共創的科研活動創新研究的新方式。這種以項目為驅動引導學生參與實踐,著眼熱點工藝、技術瓶頸,孵化科學研究項目,有力地促進了“教、研、賽、創”四位一體的有機融合,極大地激發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3.5 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育教學水平
在新農科背景下,為了提高教師的技術能力和實踐技能,更好地促進產學研相融合以滿足行業發展對園林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該校十分重視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在“卓越農林人才培養”“產教融合”和“協同育人”等項目支持下,該校積極探索多元化的雙師型教師培養途徑,取得了顯著成效,現有園林規劃設計、園林植物資源開發利用、園林植物培育與繁殖、園林植物保護和植物生態等方向雙師型教師18人,風景園林高級工程師、風景園林工程師、園藝師、植保工程師、林業工程師等雙師型教師占72%。同時,聘請園林行業、企業的高級工程師和優秀專家任教,參與人才培養方案論證、開展課程改革建設、編寫特色教材、指導實訓與實操等工作。在新農科建設過程中,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為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進程,實現育農林新人目標提供了重要的師資保障。
4 人才培養效果顯著,社會反響大
5年以來,在新農科背景下,通過積極開展園林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取得較好的效果。①學生參與各項科研活動60余項,其中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國家級8項、省級12項、校級23項,參與教師科研項目22項,發表學術論文50多篇、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②學生參加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獲省級及以上獎勵60余項,其中獲“園冶杯”大學生國際競賽二等獎勵2項、三等獎6項,獲湖南省大學生風景園林學科競賽(2020年開始舉辦)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7項;獲湖南省大學生城鄉規劃設計競賽一等獎3項、二等獎22項、三等獎8項,獲湖南省“挑戰杯”大學生競賽三等獎2項,獲亞洲青年新秀獎藝術設計大展銀獎1項。③參與教師工程項目150多項,包括城市綠地規劃設計、風景區規劃設計、古村寨景觀提質改造設計、農業產業園規劃設計、新農村村莊規劃設計等,較好地培養了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④近3屆園林專業畢業生平均初次就業率為89.56%、平均年底就業率為98.63%。同時,通過對近幾年用人單位對該校園林專業畢業生調查顯示:滿意度較高,反映畢業生專業素養高,動手能力強。2022年,本課題組申報的《新農科背景下園林專業“農匠”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獲湖南省教學成果三等獎。
5 結束語
在新農科建設背景下,邵陽學院園林專業的人才培養應主動對接和順應社會、行業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全面圍繞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大力推進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實踐教學、協同育人、師資隊伍等方面的深入改革,著力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創新精神和綜合素養,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更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 安黎哲.新時代林科高等教育創新發展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林業教育,2020,38(3):1-5.
[2] 郝婷,蘇紅偉,王軍維,等.新時代背景下我國“新農科”建設的若干思考[J].中國農業教育,2018(3):55-59,94.
[3] 呂新,張澤,侯彤瑜,等.“新農科”背景下農學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6(68):16-18,51.
[4] 殷文,柴強,李玲玲,等.“新農科建設”背景下農學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與創新[J].高教學刊,2020(14):28-31.
[5]麥宇紅.新農科背景下現代農業復合型人才培養實驗教學平臺的建設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0,37(6):254-258,268.
[6] 陳永生.園林特色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初探:以安徽農業大學為例[J].中國林業教育,2015,33(5):24-27.
[7] 高玉福,榮立蘋,吳榮哲,等.地方民族院校園林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8(1):277-278.
[8] 劉燕,旦藝豪,王春.“新農科”背景下應用型高校園林專業建設路徑探討[J].黑河學院學報,2019(11):115-117.
[9] 李德會,何平,王理效,等.新農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園林專業協同育人模式探索:以綿陽師范學院為例[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20,39(8):98-102.
[10] 鮑文.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潛在影響及其對策[J].生態經濟,2016,32(10):174-178.
[11] 魏維,謝明元,何晉,等.試析卓越計劃中的校政企關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45-49.
[12] 陳子為,楊玲,杜國宏.基于三螺旋模型的“需求對接、教學共管”六維度產學合作模式構建[J].大學教育,2020(9):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