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園區規劃;特色專項;保護性工程;恢復性工程;科普宣教;生態旅游;萬山朝王國家石漠公園
[摘 要] 萬山朝王國家石漠公園是廣東省首個國家石漠公園。根據園區優勢與特點、規劃思路與布局,總結了園區以水資源保護和景觀資源保護為主的保護性工程,以裸露山體增綠項目、鹿頭山宣教展示廊道植被恢復與景觀化改造工程、油茶林水源涵養工程、生境廊道提升建設工程為主的恢復性工程,以生態公益林管護工程、科普宣教中心、科普宣教長廊、瑤山巖溶地區特色及珍稀物種植物園為主的科普宣教,生態旅游,以及科研等方面的具體做法和措施。
[中圖分類號] S15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0-0941(2023)05-0028-04
萬山朝王國家石漠公園是廣東省首個國家石漠公園,是廣東推進荒漠化、石漠化綜合治理的具體行動,也是廣東省委、省政府扶持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園區位于連南瑤族自治縣三江鎮、三排鎮與大坪鎮交界區域,主體位于三排鎮境內,北起小江坪山腳,南至699鄉道,西起渦水河西岸,東至大埂綠道及山溪林場、伯公洞、老油洞、假坪洞、大坪洞一線山腳,規劃面積1 457.9 hm2,地理坐標為112°14′35″~112°17′15″E、24°36′57″~24°41′16″N,是南嶺山地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生態功能區,廣東省北部環形生態屏障和北江上游重要水源涵養地。園區內為典型的峰叢洼地地貌和巖溶地區,經過20多a的石漠化治理,已成為集巖溶生態保護保育、生態觀光游覽、自然教育、森林康養休閑、體育運動參與、地方文化體驗于一體的綜合性森林生態示范園,與瑤排梯田國家濕地公園、板洞省級自然保護區、大鯢省級自然保護區共同構筑了連南縣生態安全屏障。在連南縣規劃建設國家石漠公園,實施特色專項建設,有利于豐富廣東省石漠化綜合治理內容與內涵,為國家石漠公園可持續和特色發展提供樣本。
1 園區優勢與特色
園區內和周邊數百座石山背朝東北、面朝西南,組成群山向油嶺盤古王山俯首的壯觀畫面,故得名“萬山朝王”。園區地處南嶺南麓,群峰矗立,植被豐茂,因朝暮的光影變化、四時的季節變換及晴雨的轉換而生出無限的美景,朝有薄霧初開,暮有夕陽銜山,春有花葉葳蕤,夏有秀木繁蔭,秋來銀杏葉黃,冬看油茶花果同枝,還有南崗千年排瑤古寨和展現瑤家人生活本色的三排瑤族風情村等人文景觀。園區秀麗的自然景觀和神秘的瑤族風情,如瑤族舞劇《瑤山那抹紅》、瑤山篝火晚會、瑤族耍歌堂文化節、盤王節、民間工藝蠟染、挑花、刺繡等,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游客。
園區位于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和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地帶的過渡地帶,動植物資源豐富,有維管束植物141科375屬586種,其中蕨類植物19科30屬43種,裸子植物5科6屬8種,被子植物117科339屬535種。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良好,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有脊椎動物5綱27目70科181種,其中黑鳶、鳳頭鷹、松雀鷹、紅隼、白鷴、褐翅鴉鵑、領角鸮、斑頭鵂鹠、黃喉貂和大壁虎等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園區位于典型的巖溶地區,豐富的碳酸鹽巖易淋溶、成土慢,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質基礎。長期以來,區域內漫山石頭裸露、地表土層淺薄、水土流失嚴重,世代居住于此的瑤族群眾深受其苦。1999年廣東省實施生態公益林政策之后,連南縣將該區域劃定為生態公益林區,封山育林加強生態管護,禁止砍柴、放牧等破壞生態的行為,同時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等,統籌開展地質災害治理項目、水土保持工程等,聚力推進石漠化區域生態修復,經過20多a的治理,區域內200多hm2石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恢復了群峰矗立、植被豐茂的面貌,也積累了豐富的石漠化治理經驗。
2 規劃思路與布局
以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為指引,遵循“保護優先、科學規劃、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基本方針,以區域獨特地形地貌、良好生態環境與豐富物種資源為基礎,充分利用區域多年來的石漠化治理經驗,以保障巖溶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為目的,積極完善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通過對公園內各種石漠化治理成果的挖掘整理,展示保護與發展、治石與治貧的辯證關系,結合巖溶峰林峰叢觀光游覽、森林康養休閑、體育運動參與和地方文化體驗等方式,科學分區與合理布局,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逐步打造一個景觀資源突出、生態系統穩定、生物多樣性豐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文氛圍濃郁的國家石漠公園,實現區域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為巖溶地區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提供樣板與示范。
根據區域功能定位、資源特色、保護對象與交通游路設置等實際,將園區總體布局概括為“一底、一帶、兩廊、四片”:“一底”是指對石漠公園內的生態公益林進行全面保護,形成內部綠色保護基底;“一帶”指位于渦水河及其東南側山地的渦水河山地河流體驗小區,以旅游帶動周邊區域經濟發展;“兩廊”指鹿頭山宣教展示廊道及由三州洞管理服務中心、三州洞農林體驗小區組成的廊道;“四片”指福利院山地森林康養體驗小區、銀杏林石漠化治理宣教展示小區、西山種質資源收集利用宣教展示小區與河坑農事體驗小區。
3 特色專項建設
根據總體布局,立足園區可持續發展,從保護性工程、恢復性工程、科普宣教、生態旅游、科研等方面開展專項建設。
3.1 保護性工程
園區內保護性工程的建設目標是:最大限度地保護區內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和自然景觀,使其免遭破壞和污染,維護區域巖溶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整體性; 唐占奎:萬山朝王國家石漠公園規劃布局與特色建設分析保護珍稀野生物種遺傳多樣性,探索保護與利用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我國石漠公園保護管理體系建設樹立樣板。
園區實行管理局—管理站二級保護管理模式,公園保護管理局建在公園主大門游客服務中心廣場,下設鹿頭山、西山、假坪洞共3個保護管理站,并建設有國家石漠公園信息管理系統,以實現石漠公園綜合信息的電子化、集成化和動態化管理。
3.1.1 水資源保護
對園區內受損的、具有修復價值的小微濕地生態系統開展濕地生態修復,恢復和優化其在雨洪管理、污水凈化、生境營造、微氣候調節等方面的生態功能,以有機串聯各類生態系統,構建生態廊道范圍內重要的景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節點。具體來說:在水域區,以水生植物為主構建水生植被分布區,選擇金魚藻、芡實、蓮、歐菱、荇菜、黑藻、苦草、水鱉、眼子菜、菖蒲、菰等植物,實現凈化水質、為魚類提供食物、增加觀賞性、創造經濟效益等目標;在灘涂區,以濕生草本植物為主構建灘涂草叢植被分布區,植物選擇水芹、三白草、羊蹄、地錦苗、水田碎米薺、金蕎麥、圓葉節節菜、澤瀉、野慈姑、荸薺、野芋、燈芯草、水毛花、李氏禾、扁穗牛鞭草、蘆葦等,實現凈化水質、美化環境、改善生態的目標;在自然山體過渡區,以濕生木本植物為主構建濕地喬木群落分布區,植物選擇水杉、池杉、樟、垂柳、腺柳、旱柳、川三蕊柳、楓楊、桑、榔榆、樸樹、構等,恢復濕地與陸地自然過渡區域的植被,實現保持水土、增加鳥類棲息地和停歇點的目標。
3.1.2 景觀資源保護
根據景觀資源的類別及觀賞、科學價值等,分類確定保護方式,制定保護措施:對于石林景觀,原則上不進行植被恢復,重點景觀嚴禁游客隨意觸摸,堅決禁止在景觀上涂鴉,必要的地方可設置護欄;在不影響喬灌木生長的前提下,清理周邊雜草,保證景觀的觀賞性;加強園區周邊水質監測、空氣質量監測等;嚴禁隨意堆放與丟棄垃圾,嚴禁隨意砍伐樹木、燒山等破壞環境的行為,避免大型工廠布局在公園周邊;對現有歷史文化景點進行修繕,在重點保護景區處設立護欄、宣教牌;充分發掘和展示歷史文化資源和故事,讓游客對歷史產生敬畏之情,從而自覺地開展保護行動。
3.2 恢復性工程
恢復性工程建設目標是:保護生態系統完整性,最大程度維持生態平衡,恢復生態系統完整的結構和完備的功能,提高其自我維持能力。
3.2.1 裸露山體增綠項目
為構建耐旱耐貧瘠、生態效益高、抗逆性強的植被群落,恢復石漠化地區森林生態系統,根據連南縣巖溶區石漠化綜合治理經驗,根據土地石漠化程度的不同,對于裸露山體分別采取輕度瘠薄型、中度瘠薄型和重度瘠薄型3種造林綠化模式。其中:在輕度石漠化區采取輕度瘠薄型造林綠化模式,植物推薦柏木、鵝掌楸、黃心夜合、閩楠、利川潤楠、川黔紫薇、任豆、櫸樹、黃檀、青岡、細葉青岡、赤皮青岡、麻櫟、栓皮櫟、小花木荷、興山榆、杭州榆、黃連木、華中櫻桃、鐘花櫻桃、猴歡喜、仿栗、光皮梾木、青錢柳、油茶、楊梅等;在中度石漠化區采取中度瘠薄型造林綠化模式,植物推薦利川潤楠、仿栗、大葉土蜜樹、華中櫻桃、鐘花櫻桃、大葉桂櫻、尖葉桂櫻、石楠、貴州石楠、青岡、鉤錐、紅翅槭、傘花木、任豆、女貞、光皮梾木、櫸樹、梧桐、蠟梅、野漆、黃櫨等;在重度石漠化區采取重度瘠薄型造林綠化模式,植物推薦翅莢香槐、化香樹、黃梨木、尖葉櫟、光皮梾木、青檀、梧桐等喬木和興安胡枝子、笐子梢、火棘、馬桑、金銀忍冬、蠟梅、蓪梗花、崖花子、黃櫨等灌木。采取上述分區修復措施的目標:一是種植耐干旱、耐瘠薄、深根系的喬灌植物,以常綠闊葉樹種為主,營造混交林,盡快恢復植被,涵養水源和防治水土流失;二是在可視范圍內種植具有觀花、觀果、觀葉、觀樹形等價值的樹種,建成景觀林;三是在立地條件較好的輕度石漠化區域適當種植經濟價值較高的經濟果木林,增加當地林農經濟收入。
3.2.2 鹿頭山宣教展示廊道植被恢復與景觀化改造工程
鹿頭山宣教展示廊道植被恢復與景觀化改造工程以綠道及主要景觀節點為依托,對綠道兩側跡地進行清理,對灌草叢植被景觀進行提質改造,選擇地帶性、觀賞性強的喬灌木樹種,以及耐陰的蘭科草本植物、喬灌草配置的生態景觀林帶,形成不同季相植被景觀,改善植被蓋度和景觀豐富度,形成林間花谷、花架走廊的景觀效果。
3.2.3 油茶林水源涵養工程
公園內現有的油茶林大部分呈荒蕪狀態,不能發揮經濟價值與景觀效果。根據油茶林生長狀況及造林時間進行分類管理,重點對生長狀況較差的老油茶林根據具體情況分別采取老林復墾法、萌芽更新法、以新代老法或幼苗移栽法進行林分更新。
3.2.4 生境廊道提升建設工程
在相對獨立、破碎化的生境斑塊之間科學營造生境廊道,構建縱橫成網、連續完整、景觀優美、結構穩定、功能完備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體系,為野生動物提供更好的棲息環境及擴散通道,減少珍稀獸類擴散基因交流的阻隔效應。以生態廊道周邊鄰近區域為重點,將生長缺乏活力、林木生長停滯、林相較差的低質低效林,按照近自然改造理念,實施封育改造、補植改造和更替改造,調整樹種結構,促進林分生長,完善林相景觀。具體來說:①封育改造。主要是在郁閉度0.4以下、有目標樹種天然更新幼樹幼苗的林分或具備天然更新能力的母樹分布、通過封育可望達到改造目的的低效林分實施,主要為生態地位重要、立地條件差的退化次生林。主要技術措施是加強管護,實施全面封禁,輔以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措施,采取松土、除草、割灌等措施,創造有利條件保證種子和幼樹生長,并對一些萌發能力強的更新苗木實施平茬復壯。②補植改造。主要是在郁閉度0.4以下處于中、幼齡階段的低效林分實施,主要為景觀效果差的殘次林、劣質林。補植方法是根據林地目的樹種林木分布現狀,實施均勻補植、群團狀補植、林冠下補植等。補植樹種選擇能與現有樹種互利、相容生長,且具備從林下到主林層生長的基本耐陰能力的鄉土樹種,每個小班須補植3種及以上樹種,以常綠樹種為主。要求補植后密度達到林分合理密度的85%以上。補植苗木要求常綠闊葉樹采用高0.6 m以上容器大苗,落葉闊葉樹采用高1.0 m以上富根大苗,并采用生根粉、修枝等措施,加強撫育管護,促進林分生長。③更替改造。主要是在因未適地適樹、種源不適或有有害生物危害而造成的低效林分,以及組成單一、結構不良、林相殘敗、防護功能低下、無培育前途的近、成、過熟人工林實施。改造方法是將改造小班內所有林木以帶狀逐步伐完,每間隔20 m開20 m寬度的水平皆伐帶,一次作業面積不得大于2 hm2,通過2 a以上的時間逐步實現更替;嚴格按照適地適樹適種源的原則,及時實施更新造林;營造多樹種混交林,以防護和改善森林景觀功能為主,并加強撫育管理。
上述治理模式補植更替樹種有閩楠、刨花潤楠、樟、沉水樟、青岡、赤皮青岡、苦櫧、甜櫧、鉤栗、紅錐、大葉桂櫻、紅豆樹、木莢紅豆、木荷等常綠樹種,以及麻櫟、白櫟、栓皮櫟、黃檀、南酸棗、鵝掌楸、香椿、毛紅椿、銀杏、山櫻花、川黔紫薇、榔榆、櫸樹、樸樹、君遷子、欒樹等落葉(彩葉)樹種。
3.2.5 生態公益林管護工程
對1 075.1 hm2公益林繼續實行管護,對景觀效果較差的實施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樹種主要選擇石生、喜鈣、耐旱的鄉土樹種。制定鄉規民約,落實管護措施、經費、責任,防止人畜進入和破壞管護區。
3.3 科普宣教
園區內科普教育設施的建設目標是介紹園區自然風光、巖溶地貌特點、生物資源、生態系統功能、石漠化治理成效等,使人們充分了解和認識園區的建設對維護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意義,并參與到體驗項目中。
3.3.1 科普宣教中心(含游客服務中心)
科普宣教中心與游客服務中心合建,采取瑤族建筑風格,設有巖溶科普展示廳、石漠化科普展示廳、萬山朝王石漠公園地質演變展示廳、生態人文展示廳等,配套空中立體成像、沉浸式虛擬漫游體驗、仿真模擬系統及聲光電結合展示設施,將科普宣教內容生動形象地呈現在游客眼前。
3.3.2 科普宣教長廊
科普宣教長廊沿綠道兩側布設,采用經防腐防濕處理的木質結構展板,主要介紹巖溶知識、石漠化防治及園區建設成效等,是石漠化防治的重要科普宣教基地與廣大中小學生野外科普實習場所。
3.3.3 石漠化治理示范園
結合現有銀杏林治理,石漠化治理示范園在同一坡面上分別設置巖溶土地農作小區、銀杏林種植分年小區及巖溶土地上的油茶、葡萄、金銀花、核桃、柏木治理小區;設置標準徑流場,進行近自然小尺度水土流失模擬試驗,為游客直觀展示不同治理措施及治理年限條件下巖溶土地的水土流失量變化等;還出售園區生產的銀杏葉茶、金銀花茶、葡萄、核桃、茶油等農特產品及加工產品。
3.3.4 瑤山巖溶地區特色及珍稀物種植物園
以展示連南縣巖溶地區發現的各種特色植物為主,如各種具有食療價值的野菜、南藥、連南大葉茶、蘭花、紅豆杉等特色或珍稀物種,建成了瑤山巖溶地區特色及珍稀物種植物園。對植物掛牌或二維碼介紹,同時開發野菜宴,銷售方便食品、瑤藥等,并設置一些如涼粉制作、瑤族藥浴、野菜加工等參與性項目。
3.4 生態旅游
3.4.1 保護和生態旅游相結合
園區以資源保護為前提,以可持續發展為準則,利用清遠市旅游大環境和區域內獨特的景觀資源,協調保護與發展的關系,結合新農村建設,按照農林旅融合的發展思路,將園區規劃成集資源保護、產業發展、生態旅游、文化體驗、休閑度假為一體、國內一流的“親近自然、回歸田園、康體養生、戶外運動”的生態旅游基地。
3.4.2 生態旅游總體布局結構
依托巖溶地質地貌景觀,建立以巖溶森林生態系統為核心的保護體系,充分挖掘、利用園區內及周邊的自然景觀與人文資源,將公園建設成為整體形象突出、基礎設施完備、巖溶景觀獨特、地域文化濃郁,集生態觀光、避暑度假、戶外拓展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國家石漠公園,以及集觀光休閑、森林康養、運動養生、沉浸式體驗為一體的巖溶地貌景觀與生態旅游目的地。
3.5 科研建設
園區管理部門注重加強科研,通過招標方式選擇科研單位,目前主要的科研方向有:針對園區現有20世紀90年代在石漠化土地上栽植的銀杏林的可持續開發,設立銀杏林治理石漠化的可持續性研究專項;針對發展區域經濟,加強非遺食品宴、瑤族家宴、客家家宴等特色餐飲品牌的巖溶地區特色物產利用研究及餐飲品牌開發研究;還有恢復工程中油茶林水源涵養工程研究,確定園區內不同地形、地貌及土壤條件下的油茶林更新及配套經營措施的巖溶區油茶林水源涵養林更新建設。
4 結 語
萬山朝王國家石漠公園是連南縣委縣政府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的典型成果,現已被評為廣東省第二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十大范例、廣東省自然教育基地、廣東省科普教育基地。針對當地嚴重的水土流失狀況,在園區內及周邊地區采取的以封山管護、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林分改良等林草措施,耕作、輪作、禁牧等農業技術措施和坡改梯、客土改良、小型水利等工程措施為主的治理模式,以利用經濟反哺生態的形式開展綜合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廣東省乃至全國巖溶地區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樣板與示范。未來當地政府規劃進一步加強對園區的建設、管理和保護,把園區建設成為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以林下產業與生態旅游為主要發展方向,集巖溶生態保護保育、生態旅游觀光、森林康養休閑、自然科普教育、體育運動參與、地方文化體驗于一體的綜合性石漠公園,并進一步將其全面打造成為全國生態文明科普宣教基地標桿、全國石漠化治理成果展示樣板、國家旅游示范4A景區打卡點。
[作者簡介] 唐占奎(1989—),男,遼寧凌源人,工程師,注冊土木工程師(巖土),碩士,主要從事巖土工程勘察設計、農林規劃設計、自然保護區規劃設計及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 2023-03-15
(責任編輯 李楊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