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德欣
大班是幼小銜接的關鍵時期,科學、有效的幼小銜接教育有助于幼兒順利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筆者通過文獻資料收集整理發現,小學新生在入學適應中存在著規則意識弱、自主勞動意識低、環境適應困難、交往能力弱、合作意識不足、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情緒的控制與管理能力弱等問題,而關于勞動教育的幼小銜接研究較少。
本文從種植活動的價值出發,結合《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以下簡稱《指導要點》),以兒童視角為主線,以種植活動為載體,幫助幼兒從身心、生活、社會和學習四方面做好入學準備。
一、身心準備:做樂中嘗苦的體驗者
1.體驗種植之苦,獲得積極情緒
幼兒的興趣源于好奇心,貼近生活的經驗更容易讓幼兒建立信任感。在種植活動中,教師要創設各類教育情境,以興趣為前提,帶領幼兒多接觸植物,固定每周集體實踐與每天自主觀察的時間,讓幼兒形成秩序感。
在種植活動后,教師要深入聆聽幼兒的心聲,幫助幼兒處理不良情緒。例如,在一次松土活動后,教師一對一傾聽幼兒的感受,發現大部分幼兒感覺好玩、開心,但亮亮和妍妍覺得很累,因為太陽很曬、很熱。這時教師要肯定幼兒的情緒和想
法:“是呀,老師也滿頭大汗了,但我看到你們在松土時很賣力,泥土翻松了,相信以后你們種的植物都會長得很好。”他們一聽都開心地笑了。教師通過共情,讓幼兒明白:勞動有時是枯燥而疲累的,但看見自己付出后的收獲,一切苦累都會轉變為快樂。
2.多種參與方式,鍛煉大小肌肉
種植活動是一種無形的、潛移默化的體質鍛煉,雖然不像常規的體育教學活動那樣具有特定的鍛煉目標,但在播種、養護、收獲三階段均能鍛煉幼兒的大小肌肉能力,關鍵在于幼兒掌握方法后,教師要敢于“放手”。例如在播種階段,幼兒要彎腰、下蹲進行間苗播種;在使用種植工具時,要學會抓握手法及控制使用的方位、力度等。
在一次澆灌營養液活動中,我先告訴幼兒要繞著根部邊的泥土澆一圈,避免將營養液澆在葉子上、使葉子腐爛變黃。于是幼兒們都小心翼翼地拿著營養液,一點點地、慢慢地澆著,生怕控制不好,全倒在葉子上,影響植物生長。幾次實踐過后,幼兒們逐漸掌握方法,澆灌營養液也更得心應手。因此,教師在授人以漁后便要放手觀察,給幼兒提供更多參與機會,鍛煉他們的大肌肉及精細動作。
二、生活準備:做自我服務的躬行者
1.分類整理工具臺,做農場小主人
分類整理勞動工具是從小班開始培養的能力,大班階段可引導幼兒根據已有的生活和學習經驗,將常用的工具擺放在容易取放的地方,將擺放不合理的工具調整位置,并統計工具數量。
教師可定期組織幼兒觀察工具擺放情況,共同討論擺放規則并說明理由,最后統一投票決定。例如量杯是正放還是倒放呢?有的幼兒覺得量杯要正放,因為平時喝水杯子都是正放的,符合常規生活經驗,但有的幼兒覺得量杯要倒放,因為使用后有水,倒放可以讓水干得更快。最后大家通過投票決定讓量杯倒放。
幼兒在商量討論中嘗到了“我是小主人”的滋味,在制定擺放規則后,同伴間又相互進行監督,有效提高了他們的規則意識。
2.保護自己不受傷,做安全責任人
具備較強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能幫助幼兒較快適應新環境,避免危險和傷害。幼兒園開展安全教育大多以視頻、繪本教學為主,或以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問題為切入點。而在大班,教師可以和幼兒一起開展一場種植園地“安全大檢查”,幼兒們通過觀察、巡視,找出種植園地里可能會發生危險的地方,說明原因并提出解決措施,共同制定種植園地“使用公約”。例如鏟子和耙子的尖頭部位比較危險,拿取時要尖頭向下并拿穩;洗手水龍頭位置容易濕滑,注意不能奔跑;樓梯只有一邊扶手,下樓梯時要扶穩等。
通過自檢自查,激發幼兒的安全意識,引導他們自覺遵守公約要求,做種植園地的安全責任人。
3.家園合作共勞動,做勞動小能手
家庭、幼兒園、社區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相互聯系、相互協作,共同推動幼兒勞動教育的發展。
教師可以充分調動家長資源,拓寬幼兒的種植經驗。例如善善的奶奶擁有較豐富的種植蔬果經驗,可定期邀請善善奶奶通過視頻講解不同種類蔬果的種植經驗,或者鼓勵有條件的家長帶幼兒參觀花卉農貿市場、植物園等場所,了解不同植物的種植條件,觀察農民的種植方法和環境,感受農民吃苦耐勞、不怕風吹日曬、堅持勞動的優秀品質,激發幼兒對勞動人民的崇敬之情。
在家庭中,可鼓勵幼兒種植簡單的農作物,例如豆子發芽長成豆芽、用番薯種番薯葉等。這些簡單易長的農作物能讓幼兒在短期內收獲成果,獲得成功感。與此同時,家長要協助幼兒通過照片、圖表、繪畫等多種表征方式記錄植物的生長及照顧植物的情況,例如澆水量、澆水次數、植物曬太陽的時間等,發展幼兒的統計、測量、觀察、計劃和表達等能力,拓寬家務勞動的內涵。
三、社會準備:做合作友愛的同行者
1.分工合作,勞動“自治”
“種植勞動自治化”是指在種植勞動過程中,以規則與安全為前提,引導幼兒以個體或小組為單位自主選擇勞動內容,并對最終的勞動結果負責。教師在這過程中扮演觀察者、支持者的角色。
例如在開展播種主題活動時,教師先利用集體活動教授播種技能,幫助幼兒明晰播種步驟——挖洞、撒種、覆土。幼兒按照種子的類型,2~3人為一組,形成“小組共同責任制”進行播種活動。教師可在材料上設置難度,每組提供種子若干、播種工具一份,引發幼兒思考和協商如何分工合作來完成任務。有的小組將種子分成兩部分,播種工具輪流使用;有的小組是一人負責挖洞和覆土,一人負責撒種,一段時間后再交換工作內容。此外,當幼兒發現種子未發芽時,教師要鼓勵他們討論思考原因,是等待時間不夠還是營養不夠,如何解決問題,進而實現“勞動自治”。
2.轉述任務,獨立完成
轉述任務能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記憶能力和表達能力,清晰、完整、準確是評價的關鍵點。教師可根據幼兒的能力和任務難度設置口述型任務和記錄型任務。
口述型任務指幼兒僅通過語言轉述任務內容;記錄型任務指幼兒通過紙筆將任務內容形象化表征出來,幫助記憶內容。比如,“為了豐富種植園地的澆水工具,請幼兒明天帶一個塑料礦泉水瓶回園”這種簡短類任務可采取口述型。再如周五布置任務“利用周末記錄家中植物的生長情況、尋找關于菊花的資料,周一帶回園”,一個任務包括兩項或兩項以上工作的,時間跨度較長的,可以采用記錄型。
幼兒“獨立完成轉述任務”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前期教師可利用家長會或班級群向家長宣講相關的設想,尋求家長的支持,教會家長方法,例如當孩子忘記任務時可簡單提示,當孩子轉述任務有進步時,給予一定獎勵,使幼兒獲得滿足感。
3.共同策劃,體驗榮譽
在種植活動開展前,教師先與幼兒討論種什么植物,再將已有的、適合季節和場地種植的種子材料與幼兒的討論結果相結合,供幼兒選擇自己要種植的種子。根據已選的種子,幼兒需與父母一起進行資料收集,提前熟知種子所需要的養分,例如多少天需要澆一次水,多少天會發芽,是否需要經常曬太陽等,對該種子的成長過程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在教師層層的引領下,幼兒了解開展勞動前所需要的準備工作,逐步獲得更多的話語權和決策權,開始體驗成功感和榮譽感。
四、學習準備:做勇于探究的發現者
1.好奇好問,獨立思考,持續探究
《指導要點》指出,要鼓勵幼兒分享自己的發現和觀點,支持他們進一步的探究想法和行動。問題導向是支持幼兒深入持續探究的重要方法。例如幼兒在種植園地里發現很多只蝸牛,對植物來說,蝸牛是害蟲,但也不能傷害它,怎么辦呢?有的幼兒提出拿個盒子養起來,那么需要給蝸牛準備什么樣的環境,蝸牛喜歡吃什么……通過問題鏈,激發幼兒的思考和持續探究。
在此過程中,教師也要做好活動計劃和規劃,及時調整教學安排,提高支持幼兒探究的能力。
2.記錄發現,巧用數學,解決問題
利用繪畫表征的方法,鼓勵幼兒將看到的、聽到的種植內容畫下來,并向同伴、家長分享。在探究的過程中,引導幼兒利用數學解決種植問題。例如比比誰的植物高,可引導幼兒思考用什么工具測量植物的高度,使用尺子還是自然測量物,尺子刻度怎么看……除了橫向比較,還可以進行縱向比較,讓幼兒每3天量一次植物的高度,比較變化量,嘗試探討原因。
種植活動是幼兒與植物、泥土、水及各類工具相互作用的過程,有利于幼兒加深對植物的生長發展過程以及植物與泥土、陽光、空氣及水等要素的相互關系的認識。在種植活動中,教師不僅需要考慮幼兒“種什么”,更重要的是考慮 “怎么種”和“收獲什么”,以種植活動為載體,幫助大班幼兒做好入學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