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代表性、主體性文化,沿黃地區積淀的異彩紛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新時代背景下,特別是隨著全球化發展的不斷深入,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不斷沖擊,致使非遺文化資源遭受過度開發,甚至面臨失傳、斷代的問題,因此,如何推進對黃河流域非遺的保護成為亟待解決的一項重大課題。
長期以來,中原地區不斷推進豐富非遺內容形態、創新非遺文化業態以及融合產業生態等保護實踐工作,然而在非遺保護傳承中仍存在一系列問題。本文通過對中原地區非遺的梳理,分析當前中原地區非遺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進而提出中原地區非遺保護路徑。
中原地區非遺概況
黃河文化與中原文化相關概述
黃河流域是中華先民早期主要的活動區域,在母親河的滋養下,沿黃地區人民創造并傳承了豐富多彩的黃河文化。黃河文化可劃分成4 個傳統文化片區:黃河上游的河湟文化區;黃河中上游的河套文化區;黃河中下游的中原文化區;黃河下游的齊魯文化區。其中,中原文化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以中原地區為核心的中原文化不僅是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還是中華文化的主干、母體。
中原地區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前者主要是指河南大部分地區、山西南部、陜西關中地區、河北中南部以及山東西部;后者主要是指中原文化的核心地區,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河南地處中原,四通八達,千百年來,河南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先后有20 余個朝代、300 余位帝王建都或遷都于此,中國八大古都中,河南便占據四席。
中原地區非遺分布及種類
河南作為中原腹地,歷史悠久,擁有十分豐富的非遺,其中國家級非遺項目125 項,在沿黃9 省(區)國家級非遺項目總數中占比12%,包括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民間美術、民俗、傳統技藝等門類,具有代表性的非遺項目有梁祝傳說、董永傳說、木蘭傳說、豫劇、河洛大鼓、少林功夫、朱仙鎮木版年畫、唐三彩燒制技藝等。另外,河南還有127 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以及建設有河洛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說唱文化(寶豐) 生態保護實驗區兩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中原地區非遺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
非遺系統性保護不足
近年來,中原地區非遺保護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實踐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方面,長期以來,中原地區非遺保護一直以政府為主導,普遍以自上而下的方式開展工作,由此使得不同文化區域、不同主管部門之間的聯動缺失,缺乏不同區域、不同部門之間的交流合作,不利于中原地區非遺的保護和傳承。
另一方面,中原地區非遺表現出活態化特征,其保護實踐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傳承人的影響,特別是非遺相對集中的縣市級區域,對非遺的保護傳承活動缺乏資金支持,一些非遺在保護傳承實踐中由于經濟效益低,不足以滿足傳承人的生活需求,使得傳承人保護傳承意愿低。
文化生態環境受到嚴峻考驗
進入新時代,黃河流域社會文化環境發生了極大轉變,特別是伴隨時代的發展,中國經濟、人口、科學技術發展重心不斷轉移,由此導致區域社會生活方式,經濟發展水平,非遺、非遺傳承人等所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環境也發生了極大轉變,給新時期中原地區非遺保護帶來了嚴峻考驗。
黃河流域文化生態環境的發展轉變,對根植于傳統文化土壤的非遺保護,特別是傳統民俗、傳統戲劇、傳統體育游藝等非遺的系統性、整體性保護帶來巨大挑戰。現階段,中原地區尚未能構建起非遺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協調關系,文化生態環境培育能力薄弱,非遺生存發展空間不斷受到擠占,對非遺傳承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非遺數字化建設不完善
中原地區非遺資源豐富多樣,已構建起包括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在內的四級非遺名錄體系、代表性傳承人名錄體系以及保護制度。但是,中原地區非遺資源相對分散,缺乏系統性的文獻資料、圖像、非遺代表作品的數字化整理,非遺數字化建設還有待完善。
一方面,中原地區非遺中傳統技藝、傳統音樂、民間文學等非遺種類的數字化信息采集、整理等工作起步偏晚。在黃河非遺數據庫建設中,這一數據庫對黃河流域各地區非遺進行了采集收錄,但受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影響,中原地區非遺數字化信息采集工作存在不完善、不規范等問題。
另一方面,現階段,中原地區非遺數字化開展程度普遍偏低、形式較為單一。非遺數字化展示主要為影音展示,很難滿足觀眾的多樣需求,不僅對人們了解非遺造成不利影響,還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非遺相關產業的發展。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中原地區非遺數字化建設。
中原地區非遺保護路徑
加強非遺系統性保護
中原地區非遺保護,應當從提供資金支持、完善政策機制、加強傳承人保護等不同方面入手,助力非遺系統性保護。
首先,拓寬資金來源渠道,提供資金支持。地方政府應當為非遺保護提供充足的專項資金支持,構建重點扶持的非遺保護資金特別供給機制,有針對性地為經濟發展水平落后地區非遺保護提供資金支持。另外,還應積極引入社會各方力量,不斷拓寬資金來源渠道,依托資助、捐贈及基金會等不同渠道,為非遺保護工作提供資金支持。比如,黃河非遺展示中心作為洛陽市“十四五”期間的重點工程,依托銀行貸款、債券發行、股票發行等各種融資渠道,為這一工程項目籌集到充足的經費,保障了非遺保護工作的高質量開展。
其次,完善政策機制。在中原地區非遺保護實踐中,一方面,應當進一步落實普查工作,立足地方非遺狀況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繼而建立一套可適用于整個地區的非遺保護機制。在此基礎上,建立完善非遺項目認定標準,以及對非遺項目分類予以科學細化。另一方面,基于對中原地區經濟發展、生態、文化等因素的綜合分析,制定更為完善的中原地區非遺保護制度及政策法規,并嚴格貫徹落實。比如,河南省近年來陸續出臺了《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河南省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管理辦法》等政策法規,為河南非遺保護提供了政策支持。
最后,加強傳承人保護與培養。傳承人作為非遺保護傳承中的關鍵要素,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非遺發展。對此,一方面,應當對傳承人地區分布、年齡、性別比例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針對非遺傳承人建立更為科學完備的管理機制和獎懲考核制度。另一方面,將黃河流域非遺傳承人培養計劃融入國民教育體系中,推進地區教育布局,加強與地方院校、科研機構的交流合作,針對非遺建設特色專業,打造技術創新中心、研究培訓基地,助力中原地區非遺傳承人培養。
加強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
截至2023 年8 月,全國總計建設有16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7 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涉及17 個省份。其中,與黃河流域相關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總計有12 個。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強調秉持保護優先、整體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不僅強調對非遺的保護,還倡導對非遺賴以生存的人文環境、自然環境的保護,進而實現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的發展目標。基于此,在中原地區非遺保護實踐中,相關部門應積極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做好對具有黃河流域特色的社會、生態以及人文環境的保護工作,加大對黃河文化內涵的挖掘力度。與此同時,優化區域環境,打造文化生態產業,學習借鑒發達國家的文化生態保護經驗,推進本土化、系統化的黃河流域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另外,在中原地區非遺保護實踐中,打造跨地區的文化生態保護區,積極打造黃河文化IP,提升公眾的文化認同及凝聚力,助力黃河文化“走出去”。
加強非遺數字化建設
信息化時代,中原地區非遺保護應加強對大數據、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對地方非遺資源進行全面梳理整合,建立完善的黃河非遺數據庫,創新非遺展示形式,助力非遺創新發展。
首先,發揮政府職能作用,加強全數字化資源檔案管理。現階段,中原地區仍存在大量普查遺留非遺資料,如普查線索、圖文、音視頻等,散布于各地區基層文化機構中。鑒于此,應盡快建立完善的非遺數據庫,推進對非遺資源的數字化管理。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提高管理規范性,嚴格落實檔案數字化。同時,對諸如傳統民俗、傳統戲劇、傳統體育游藝等非遺,依托數字化手段予以全面記錄保存,為后續非遺的保護提供有力保障。
其次,數字化助力沉浸式體驗非遺。新時期,過去單一、被動的非遺展示方式已難以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人們需要更多創新性的數字化交互方式,參與到非遺保護傳承實踐中去。因此,應借助數字建模、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對非遺進行提煉、藝術加工,將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遺元素,以直觀生動的方式呈現給受眾,讓人們獲得沉浸式體驗,并自覺加入保護傳承非遺行列中。
綜上所述,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背景下,加強中原地區非遺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新時代,應針對中原地區非遺保護傳承中面臨的具體問題,通過加強非遺系統性保護,加強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加強非遺數字化建設等,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助力中原地區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可持續健康發展。
本文選自:“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河南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3XWH016)2023 年河南興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專項項目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鄭州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