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民學 陳志安
202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公布,這是進入21世紀以來第20次聚焦“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表明黨中央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加強“三農”工作的鮮明態度,響鼓重槌發出重農強農的強烈信號,為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提供了堅強保障,指明了前進方向和基本路徑,注入了強大動力。
《意見》指出,要強化政策保障和體制機制創新,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穩固的政策保障、體制機制保障和創新保障。強化政策保障和體制機制創新,一要健全鄉村振興多元投入機制,二要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三要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
一、健全鄉村振興多元投入機制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真刀真槍地干、真金白銀地投。農業農村發展離不開資金和政策的支持。《意見》提出“健全鄉村振興多元投入機制”,明確了財政“兩本賬”保障農業農村發展的主體責任。同時,要利用好市場力量,撬動更多金融和社會資本。
(一)政府投入
政府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政府投入為鄉村振興提供財力保障,支持各種“三農”政策的實施,起到以點帶面的引導作用。《意見》強調要“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業農村比例”,同時“將符合條件的鄉村振興項目納入地方政府債券支持范圍”。各地要堅持財政優先保障農業農村發展,創新財政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堅決貫徹落實“三農”工作“重中之重”和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要求。同時,要強化財政資金導向作用,不斷優化財政支農資金投向和支持重點,形成權責清晰、重點突出、措施可行、保障有力的鄉村振興財政支持政策體系。
(二)金融投入
鄉村要振興,金融要先行。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資源,在鄉村振興多元投入格局中發揮著基礎支撐地位和引導杠桿作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離不開金融的有力支持。《意見》指出要“用好再貸款再貼現、差別化存款準備金、差異化金融監管和考核評估等政策,推動金融機構增加鄉村振興相關領域貸款投放”“引導信貸擔保業務向農業農村領域傾斜”。農村金融體系必須適應農業農村的特點,才能更好地服務于鄉村振興。一方面,創新農村金融機構的激勵約束機制,加強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考核,對涉農業務達到一定比例的金融機構實行差別化監管和考核辦法,推動農村金融機構回歸本源;另一方面,金融機構要積極參與農村信用工程建設,開展信用農戶和誠信企業評定,不斷擴大抵押擔保的適用范圍,加快擔保方式創新,著力提升涉農信貸效率。
(三)社會資本投入
社會資本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農業農村發展,有利于加快建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意見》提出要“鼓勵將符合條件的項目打捆打包按規定由市場主體實施,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按市場化原則更多投向農業農村”“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支農作用”。如何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的積極性、主動性,切實發揮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服務鄉村振興的作用尤為重要。一是各級農業相關部門要加快完善社會資本支持農業發展的對接平臺,搭建資本與農村溝通服務的橋梁;二是政府投入要發揮良好的杠桿作用,創新社會資本融資和投資的模式,實現政府、社會資本、農業農村共贏的局面;三是要加強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的指引,既充分鼓勵引導資本下鄉,也要對下鄉的資本在引入、使用、退出等方面進行全過程監管,切實保障農民的利益。
二、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
鄉村振興,人才是基石。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動力保障。
(一)著力培養鄉村本土人才
鄉村本土人才作為一支激情與活力并存、知識與闖勁同在的隊伍,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是帶領群眾致富的“領頭羊”。《意見》指出要“支持培養本土急需緊缺人才”“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開展農村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大力發展面向鄉村振興的職業教育”。在培養鄉村本土人才時,要遵循“需要什么,培訓什么”的原則,通過整合各種培訓資源,采取線上線下培訓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引導農民“在學中干、在干中學”。以培養農村實用人才為主,充分激發本地“存量”人才潛能。要充分發揮農村創業帶頭人的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鼓勵引導更多普通農戶、規模農戶、專業大戶加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隊伍中。
(二)積極引進城市回歸人才
長期以來,鄉村人才持續外流,人才總量不足、結構失衡、素質偏低、老齡化嚴重等問題較為突出,鄉村人才總體發展水平與鄉村振興的要求之間存在一定差距。《意見》強調要“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要“組織引導教育、衛生、科技、文化、社會工作、精神文明建設等領域人才到基層一線服務”“完善城市專業技術人才定期服務鄉村激勵機制,對長期服務鄉村的在職務晉升、職稱評定方面予以適當傾斜”。通過建立人才回歸制度、人才激勵機制,解決人才回流的后顧之憂,鼓勵人才回歸。《意見》還指出“引導城市專業技術人員入鄉兼職兼薪和離崗創業”,這也為鄉村引進外來人才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即拓寬渠道,不拘泥于形式,為某一項目或某一任務引進人才時,階段性地雇傭外來人才也是一種可采取的靈活方式。
(三)優化鄉村就業創業環境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要想吸引人才回流,就要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和創業條件,推動就業創業人才留鄉。《意見》明確了將繼續實施與鄉村醫療、教育等相關的項目、計劃或行動,如“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計劃、教師“特崗計劃”、青年人才開發行動等,“允許符合一定條件的返鄉回鄉下鄉就業創業人員在原籍地或就業創業地落戶”。這些措施營造了良好的鄉村就業創業政策環境,有助于鄉村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此外,不斷完善鄉村飲水、交通、電力、網絡、交通、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打造宜居宜業的鄉村環境,推動醫療、教育、養老、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資源向鄉村傾斜,持續提升鄉村公共服務水平,保障返鄉下鄉人才的社會保險、子女入學等權益,解決面臨的各種困難等,也將為鄉村人才隊伍建設保駕護航。
三、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
縣域是城市和鄉村的結合點,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要以縣域為重要切入點,逐步在縣域內打破城鄉之間的界限,把縣域打造成連接工農、融合城鄉的重要紐帶。
(一)促進縣域城鄉要素流動
縣域是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重要場域,只有打通縣域內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制度性通道、發揮政府與市場的雙輪驅動作用才能有效實現鄉村振興。《意見》指出要“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暢通城鄉要素流動”。以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引領鄉村振興,關鍵是破除人口、土地、資金等要素在城鄉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圍繞人口流動、產業發展等歷史趨勢,協同推進城鄉聯動式要素改革,改變過去單一要素“單兵突進”的改革模式,發揮要素協同配置效應。
(二)統籌縣域城鄉規劃建設
城鄉融合發展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打破城鄉二元對立、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就要做到統籌縣域城鄉規劃。《意見》指出要“統籌縣域城鄉規劃建設,推動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加強中心鎮市政、服務設施建設”。在縣域范圍內,要形成小城市、小城鎮、專業農莊梯次銜接的空間布局形態,按照“做大縣城、做強中心鎮、做優特色村”的目標,切實增強中心鎮、特色村的輻射吸納和帶動能力,促進縣域經濟發展。鄉鎮布局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可以依法調整鄉鎮行政區劃或村落建制,宜聚則聚、宜散則散。總體采取改造、保護和新建相結合的規劃思路,保持小城鎮處于宜居的空間尺度,及時更新完善小城市、小城鎮和鄉村的規劃體系,實現縣域內規劃全覆蓋。
(三)推進縣域農民工市民化
縣域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第一站,處于城市化的前沿地帶。推動在縣域就業的農民工就地市民化,順應了我國新型城鎮化的趨勢。《意見》指出要“深入推進縣域農民工市民化,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同常住人口掛鉤、由常住地供給機制”。要進一步改革戶籍制度,使農業人口更容易融入城市;要實現城市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享有同等的城鎮基本公共服務,使農業轉移人口能夠安心留下來;要不斷促進農業轉移人口綜合素質的提升,使農業轉移人口有更好的發展空間。
(四)均衡配置縣域城鄉公共資源
建立健全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機制,強化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縣鄉村統籌,是深入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大舉措。《意見》指出要“梯度配置縣鄉村公共資源,發展城鄉學校共同體、緊密型醫療衛生共同體、養老服務聯合體,推動縣域供電、供氣、電信、郵政等普遍服務類設施城鄉統籌建設和管護”。當前縣域內城鄉公共資源配置失衡的問題仍然凸顯,而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程度取決于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水平,只有實現城鄉基礎設施聯通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才能有力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因此,要扎實推進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基本公共服務縣域統籌。同時,要重視農村養老保險、醫保等政策實施,分類落實農村社會保障待遇,著力提升農村社會保障水平。
[責任編輯:王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