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曉
今年2月13日,中央一號文件發布,這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央連續20年發布有關“三農”的一號文件。文件提出,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守好“三農”基本盤至關重要、不容有失。
文件全文共九個部分,其中在第二部分從四個方面對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了規劃和指導,即加強耕地保護和用途管控、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強化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改善,是推動農業農村長遠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農業基礎設施具有很強的公共物品性質,其建設和維護需要大量的公共財政投入。因此,一定要算好經濟賬、聚焦補短板,逐步提高農業基礎設施全生命周期的綜合效益。可以說,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擴大有效投資、穩住經濟大盤的重點任務,有利于增強食物保供能力、帶動基礎產業發展、暢通城鄉經濟循環,具有長遠的重要性和現實的緊迫性。
一、加強耕地保護和用途管控
耕地是保障農業生產和國家糧食安全的首要資源,是國家的戰略性資源。但在改革開放后轟轟烈烈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中,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的耕地資源受到嚴重的破壞。為此,國家相關部門專門制定了“18億畝耕地紅線”保護制度,嚴格耕地用途管制,取得明顯成效。對此,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繼續堅持耕地保護制度,嚴格耕地占補平衡管理,實行部門聯合開展補充耕地驗收評定和“市縣審核、省級復核、社會監督”機制,確保補充的耕地數量相等、質量相當、產能不降。要嚴格控制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實施主體確需使用的,須符合規定并申報審核備案。在嚴控用途轉換的同時,還要探索建立耕地種植用途管控機制,明確利用優先序,加強動態監測,有序開展試點。如江蘇每年投入1億元,對耕地保護成效突出的鄉鎮給予200萬元獎勵,專項用于基本農田建設與保護、耕地開發整理、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等。此外,還要加大撂荒耕地利用及復耕力度,引導農民利用田坎和空閑土地,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讓土地應種盡種、種足種滿,加速糧食擴面增產,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做好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工作,全面掌握我國土壤資源情況,為守住耕地紅線、優化農業生產布局、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奠定堅實基礎。
二、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高標準農田是關鍵保障。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大幅度提升,每畝土地糧食產能增加10%~20%。因此,建設高標準農田是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這是連續第12年在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文件對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務,首次提出“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的實施方案”,這一重大動作意味著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力度將繼續加大,未來耕地管理也將更加嚴格。同時,也為今后一個時期耕地保護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文件要求,高標準農田的建設重點聚焦于“補上土壤改良、農田灌排設施等短板,統籌推進高效節水灌溉,健全長效管護機制”,可顯著提高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和農業綜合生產水平。文件中提到要“嚴厲打擊盜挖黑土、電捕蚯蚓等破壞土壤行為”。土壤作為最基本的生態資源,其修復能力極弱。蚯蚓在耕地保養方面具有天然的作用,可以疏通土壤、增加土壤肥力。因此,打擊這種行為是對高標準農田的有力保護。文件中還提出要加強對干旱半干旱耕地、紅黃壤耕地和鹽堿地等后備耕地資源的養護、開發和利用,這需要相關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涉農單位加強技術攻關,讓農田不僅僅是農田,更是良田。當然,高標準農田建設中也會遇到種種問題,如投資標準較低、后期養護困難等。但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趨勢,更是農業增產的重要途徑。因此,需要相關部門和單位積極開展工作,不斷完善技術措施,尤其要加大監管工作力度,保證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做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
三、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中央在2011年首次在“一號文件”中鎖定“水利”建設,并將加快水利改革發展提高到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進而保“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此后,水利資源建設就成了我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我國,受自然條件的限制,水旱災害一直是主要的自然災害,對于農業威脅很大,水資源缺乏是限制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具有特殊重要意義。“十三五”期間,中央財政累計安排40多億元,在黃河流域9省區推廣地膜覆蓋保墑、水肥一體化、集雨補灌等旱作節水技術,累計示范面積6500多萬畝,帶動應用超2億畝次,截至2021年年底,已指導各地集成20套節水增糧增效技術模式。本次文件繼續提出要扎實推進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加快構建國家水網骨干網絡。加快大中型灌區建設和現代化改造。實施一批中小型水庫及引調水、抗旱備用水源等工程建設。在水利安全方面要強化蓄滯洪區建設管理、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災害防治,加快實施中小水庫除險加固和小型水庫安全監測。對此,地方各級水利、農業農村部門要按照職責加強農田水利設施管護的指導和監管,確保各項責任和監管制度落到實處,確保水利設施的建設能夠真正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四、強化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
農業農村是我國災害防治的薄弱環節,農業生產是與氣候密切相關的人類活動。氣候變化以及由此引起的自然災害頻發導致農業成為最脆弱的生產部門,其受自然災害影響的范圍大、時間長、損失嚴重。2022年,長江流域遭遇1961年以來最嚴重的氣象干旱,據水利部數據顯示,四川、重慶、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9個省(市)耕地受旱面積達3299萬畝,246萬人、35萬頭大牲畜因旱用水受到影響。河南作為全國第二大糧食主產區,在2021年遭遇特大暴雨災害,對農業造成的損失極大,甚至造成部分地區糧食顆粒無收。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專門提出要研究開展新一輪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農業氣候區劃工作,優化完善農業氣象觀測設施站網布局,分區域、分災種發布農業氣象災害信息。2021年,中央財政安排農業生產和水利救災資金74億元,支持受災地區做好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安全度汛、農業水旱災害救災等有關工作。2022年,中央財政繼續安排16億元專項資金促進小麥穩產增產。為此,各級各部門要嚴格落實相關政策,加強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和農業生產防災救災保障,減少農業生產受災損失,保障農業穩產高產。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體現,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石,同時也是國家糧食安全最重要的保障。從耕地保護和用途管控、高標準農田建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四個方面構建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新舉措,是黨中央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科學規劃,各級各部門要堅持和遵從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貫徹落實新一年“一號文件”精神,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促進農業生產者收入增加、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責任編輯:李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