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目前,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高速發展不可避免會產生大量環境問題。上海市作為我國一線城市,這方面的問題非常明顯。對淮海中路街道景觀提升進行研究,旨在重塑淮海中路機動車與人行空間的關系,提高街區間道路的集成度,優化街道整體面貌,增強街道活力,以點帶面,創造一個適宜步行的街區原型。采用實地調研法與案例分析法進行城市更新與公共空間改造研究,提出了三個優化策略,促使淮海中路成為一條更加適合交游的現代街道。
關鍵詞:淮海中路;“步行友好”;街區提升
“十三五”后,上海確立了存量發展、有機更新、以保留保護為主的全新城市發展思路[1]。通過前期的調研,發現淮海中路的人行道寬度難以承載實際人流量,難以適應當下社會節奏。淮海中路位于上海市黃浦區,東起西藏南路,西至華山路,全長2.2公里。其共有兩種街道空間類型,帶公共空間的道路段和僅承擔通行功能的標準道路段,本研究聚焦后一種,即僅承擔通行功能的標準道路段。以步行適宜度為切入點,選取淮海中路茂名南路至瑞金二路路段為對象,進行街區“步行友好”改造設計。首先,基于使用者需求和實際空間數量,從人本角度出發,基于機動車運行情況對路權進行再分配;其次,以街區為單元進行思考,串聯淮海中路周邊道路街區,緩解主路擁堵問題;最后,優化淮海中路主路邊界,改善商鋪界面,增加坐具等設施,提高步行安全性、舒適度。
一、前期統計分析
(一)調研方法
PSPL調研法(Public space&Public life survey),是一種評估城市公共空間質量和市民公共生活狀況的方法,其研究對象是城市內各種類型和尺度的公共空間,核心則是空間中的人及其活動[2]。PSPL調研法包括地圖標記法、現場計數法、實地考察法和訪談法4種。在對淮海中路進行調研時,主要采用現場計數法與實地考察法,通過對于道路段進行定點觀察,車流量、人流量計數,繪制出茂名南路至瑞金二路道路段的早、中、晚車流與人流量折線圖,并對結合網絡資源獲取的該地區的熱力圖進行前期調研分析。
(二)調研數據分析
經過實地調研,得出了相關數據,并將數據繪制成折線圖,如圖1所示。從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茂名南路至瑞金二路路段存在明顯的早、晚高峰,其擁堵指數最高達到了1.78。相較于工作日,周末基本不存在早高峰,而作為一條商業街,其周末11至12點的人流量會顯著增加,而晚高峰的人流量與工作日相差無幾。在車流量方面,淮海中路所處的位置決定了它是一條城市主干道,工作日的車流量有著顯著的潮汐效應。該路段車輛擁堵情況如圖2所示。
二、問題分析
(一)人行交通不暢
經過前期的調研,可以推斷淮海中路的主要問題之一為人行交通不暢。淮海中路是道路通行的大動脈,又是上海歷史文脈的留存。如今,其禁止非機動車通行,這導致了外賣、快遞引發的非機動車亂騎行、亂停放等違規行為。同時,由于歷史原因,淮海中路的人行道比較狹窄,這使得其難以容納工作日高峰時期以及節假日的步行人流量。如何對人行道進行改造優化、非機動車如何妥善行駛與停放成為緩解淮海中路擁堵情況的過程中應當重點思考的問題。
(二)商業活力不足
淮海中路上有許多餐廳、咖啡店、首飾店與服裝店等,且餐廳與咖啡店居多,參考同樣作為交通動脈與商業街的南京西路,這樣的業態構成在某種程度上是對道路與商業資源的一種浪費。要選取最優的業態構成,可以采用空間句法的分析手法。多年來,相關學者在空間句法理論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用科學的方法揭示了環境和人之間的關聯。對于人流量對商業功能空間的分布以及活力的影響,也可以用空間句法進行定量分析[3],以求得淮海中路業態再分布的方法。
(三)節點、道路與邊界待優化
淮海中路、茂名南路至思南路路段的十字路口是影響道路通暢度的重要因素。節點是城市意象五要素之一,如果設計方法得當,其會使整個街區更加令人舒適。現在的淮海中路節點存在建筑物略微遮擋車輛轉向視野的問題,且道路邊界與車行道之間界限不分明,這些問題極大地影響著淮海中路街道形象的提升。
三、解決策略
(一)路權重構
鑒于淮海中路存在人行交通不暢的問題,應努力將其打造成一條適宜步行的現代化商業街。如今,上海正處于推行“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進程中,“15分鐘社區生活圈”是從居民居住區步行15分鐘可達的空間區域,簡稱社區生活圈[4]。在社區生活圈的構建中,適宜步行的街區設計是重中之重,因此,對淮海中路的路權進行重構乃是設計中的重點。首先,秉持將路權還給步行者的理念,充分考慮淮海中路交通動脈的地位,結合前期調研所得的結論進行設計。淮海中路的擁堵時間集中在早晚高峰時段,即早晚往返車輛較多,因此可將現有4車道轉變為包含潮汐可變車道的3車道,將空余的1條車道均分給左右人行道,增加人行空間,這樣既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行道狹窄的問題,又不會影響早晚高峰時段車輛的通行。其次,對于當下淮海中路的沿街建筑,可以形成騎樓界面,底層空出約2米道路供行人行走。運用上述路權重構策略后,人行道寬度足以應對工作日高峰期以及節假日的步行人流量,從而實現舒適步行的目標。路權重構示意如圖3所示。
(二)道路功能梳理
淮海中路是僅次于南京東路的商業街,人流量與車流量都非常大,而街區肌理和需要承擔的交通屬性決定了其無法成為純步行街。因此,將淮海中路主路作為“主動脈”,將支路和背街作為支撐它的“毛細血管”,將在主路上可能產生擁堵點的功能都移至支路和背街,緩解自身痛點的同時帶動周邊道路發展,形成淮海中路街區。同時,加強主路與支路、背街的聯系,建立公共空間網絡,將主路的道路壓力分散給支路,并以主路活力激發支路活力,使整個街區的公共空間活力倍增。此外,增加主路注重體驗的商業業態,將部分咖啡館、餐廳等轉移至支路,使整體業態更加符合當下的商業潮流,如圖4所示。
(三)優化邊界,形成活力界面
根據城市意象,可以考慮優化淮海中路邊界,并優化過街節點,具體做法如下。第一,使原來的商鋪界面底層退讓,形成騎樓空間,增加人行空間;第二,優化帶有階梯的界面,將其轉換為具有休憩功能的休閑階梯空間;第三,在現有商業界面前增加坐具,提升街道形象,方便行人;第四,完善商業區內小型綠地等內凹空間,形成游憩型口袋公園,為城市居民提供娛樂休閑等的空間,并賦予其特定的主題,增強游逛觀賞的趣味性[5],如圖5所示。
四、結語
本次淮海中路(茂名南路至瑞金二路路段)改造,基于宜步行的發展目標,期望以街區為單位貫通道路與區域,改善人與環境的關系。筆者提出通過消解人車矛盾、移除主路堵點和開放支路等措施緩解步行道的壓力。這些措施存在有待完善之處,比如如何進一步提高社區道路之間的集成度,面對超量車流是否存在更好的解決辦法等,對于這些問題,還需要更多學者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魏沅.公共利用維度下控規控制性要素管理思路:以上海城市更新重點地區為例[J].規劃師,2019(增刊1):36-40.
[2]趙春麗,楊濱章,劉岱宗.PSPL調研法:城市公共空間和公共生活質量的評價方法:揚·蓋爾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理論與方法探析:3[J].中國園林,2012(9):34-38.
[3]盛強,楊滔,劉寧.目的性與選擇性消費的空間訴求:對王府井地區及3個案例建筑的空間句法分析[J].建筑學報,2014(6):98-103.
[4]孫煥良,彭程,劉俊嶺,等.面向“15分鐘生活圈”社區結構的表示學習[J].計算機應用,2022(6):1782-1788.
[5]蔡思迪.美國口袋公園對國內戶外公共空間設計的啟示:以福州串珠公園為例[J].居業,2021(12):51-53.
作者簡介:
趙行知,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觀與室內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