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玲 畢程程

摘 要:傳統村落建筑文化遺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對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是鄉村建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部分傳統村落在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基于此,分析1949年以來國家有關鄉村建設的系列政策,探索傳統村落建筑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國家政策下的發展與實現路徑,并提出鄉村振興背景下傳統村落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傳統村落;建筑文化遺產;鄉村建設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傳統村落的分類評價與定制型活化利用研究”(2021GZGJ208)研究成果。
一、傳統村落的文化振興
我國是農業大國,存在大量的傳統村落。這些傳統村落形成較早,歷史源遠流長,擁有豐富的文化與自然資源。大部分村落由于地理位置偏遠,受經濟發展的影響較小,所以歷史文化資源保存得相對完整。這些資源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應受到重點保護。傳統村落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是中國農耕文明留下的寶貴遺產。
對于這些傳統村落而言,在進行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鄉村文化振興顯得尤為重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鄉村文化振興必須牢牢把握傳統村落的文化精髓,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并將傳統文化與時代發展相結合。
二、傳統村落的建筑文化遺產在鄉村振興中的價值
傳統村落是當地居民珍貴的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村落體現著當地的傳統文化、建筑藝術和村鎮空間格局。
傳統村落的自然資源、傳統風貌和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基礎。國際經驗表明,鄉村旅游在旅游業中占據重要地位。傳統村落是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村落中的資源具有稀缺性的特征,因此需要做好保護工作。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耕文明國家,農耕文化歷史悠久。中國的傳統村落是中國歷史文化遺產的寶庫。由于大部分的歷史文化遺產都留存于傳統村落中,所以傳統村落遭到破壞就意味著中國歷史文化遺產的流失。
傳統村落是維持傳統農業循環經濟的關鍵基礎。傳統農業循環經濟模式是最符合自然規律、最為環保的模式。在該模式下,大自然能與人類完成自我循環。當前,中國在發展循環經濟、生態經濟、綠色經濟時,需要向傳統的農耕文明學習,從原始的生態文明中汲取經驗和智慧。
當前推行“5+N”模式進行鄉村文化振興的示范村,都是建立在歷史建筑文化遺產保護完整的基礎上,否則難以打造“鄉村記憶館”和文化旅游線路。可以說,鄉村的歷史建筑文化遺產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物質基礎。因此,在鄉村振興工作中,應進一步保護鄉村風貌、傳承鄉村文脈、留住鄉村記憶、重塑鄉村文化,適應鄉村文化發展的新情況、新要求。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傳統村落建筑文化遺產
保護策略的解讀
(一)鄉村振興的提出背景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也強調了要保護保留鄉村風貌,持續推進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建設。可見,在鄉村振興中,不僅要發展經濟,還需要重視對傳統村落中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的傳統村落建筑文化遺產保護
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傳統村落的文化保護與發展策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傳承“天人合一”精神,保護傳統村落的格局,建設生態宜居的村落環境。中國古代的鄉村格局布置通常結合大自然的氣候和水文條件,與周邊的自然要素融合,從而建造出鄉村居民的理想聚居地。這些傳統的建筑觀念隨著歷史流傳下來,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至今在鄉村建設中還應用廣泛,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第二,保護傳統村落的歷史建筑,保護傳統村落的歷史風貌。傳統村落的歷史建筑大部分都歷史悠久,有些雖然年久失修,但其中展現出的傳統建筑工藝和建筑技術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產物,凝聚著人類的智慧,與當代的綠色生態建筑觀相契合,值得借鑒。在新時代,傳承與發展傳統村落建筑文化應避免對傳統建筑大拆大建,防止破壞原有的居住環境;要本著生態原則和“修舊如舊”原則,以微更新、微改造的介入方式,循序漸進地使傳統村落“活起來”。
第三,保護傳統村落的文化空間。公共文化空間指的是鄉村居民進行公共文化生活的場地,是鄉村居民進行集體生活、娛樂生活、文化生活、體育生活的場所,是一個村落培養村民文化認同感的公共空間,在建設鄉村文化共同體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此外,村落文化空間也是鄉風文明建設的物質載體。
第四,大力發展鄉村文化創意產業,有效傳承和發展傳統村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鄉村文化創意產業,對于文化遺產豐富的鄉村意義重大。
四、鄉村建設的相關政策的解讀
通過解讀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歷史文化名村保護、傳統村落的保護背景下傳統村落的變遷,分析一系列政策背景下農村村容村貌的變化。
(一)新農村建設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并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從中可以看出,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在于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從而縮小城鄉差距,基本上圍繞經濟、產業和環境衛生幾大方面開展,而村落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并未受到重視。
(二)美麗鄉村建設
美麗鄉村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具體措施。我國于2013年啟動了美麗鄉村創建活動。此外,美麗鄉村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時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具體要求的體現。 美麗鄉村規劃設計是統籌城鄉、村鎮、村莊發展,以產業為支撐,以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提升生態環境品質的綜合性規劃。這個總體目標中沒有突出村落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實際上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既要重視美麗鄉村的村容村貌等物質文化方面的保護,又要重視農業生態文明、農耕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其中傳統村落的古建筑和相關的古村肌理、山水格局等歷史文化遺產是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關鍵部分。
(三)歷史文化名村的保護
歷史文化名村是中國傳統村落中出類拔萃的部分,這些歷史村落有著豐富的歷史、人文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傳統建筑、歷史街區等物質文化遺產保存相對完整,因此入選歷史文化名村名錄。在鄉村振興中,這些鄉村應該作為重點保護和建設的對象,并重點開發文化創意產業。《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布的第524號條例。該條例的頒布拯救了大量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遺產,讓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四)傳統村落的保護
2012年9月,經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專家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決定,將習慣稱謂“古村落”改為“傳統村落”,以突出其文明價值及傳承的意義,目的是保護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遺產。然而一些傳統村落迫不及待地想利用歷史文化遺產發展鄉村的經濟,紛紛發展旅游業,反而使鄉村的歷史文化遺產和鄉村環境受到了一定的破壞,村容村貌也發生了一定的改變。
(五)各種政策的對比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是一個新的概念,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曾多次使用過類似話語,但是在新的歷史時代背景下,“新農村建設”有著不同的意義。表1是幾種對農村發展影響較大的國家政策的對比。
對于傳統村落來說,保護與發展的目的是激活傳統村落的活力,而不是靠外來資金驅動經濟。外來的力量只是暫時的,傳統村落要找到自身的資源優勢,找到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才是根本。
五、鄉村振興背景下傳統村落建筑文化遺產
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鄉村振興工作以產業振興為核心,同時對傳統村落建筑與歷史文化保護提出新要求,但在落實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重視開發而忽略保護,這直接導致傳統村落建筑遭受嚴重的破壞。鄉村振興政策落地到傳統村落,部分村落急于發展,快速整合資源,大片改造傳統村落的歷史建筑,對傳統村落的村貌和自然環境造成破壞。
第二,法律制度不完善。目前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等作為依據,但這些紙面上的法律條文被“誤讀”,導致鄉村的建設效果不協調,破壞了鄉村的村容村貌。
第三,缺乏地方性的傳統建筑與文化保護技術標準,鄉村管理者實施的保護措施缺乏專業技術指導,錯誤的保護措施往往會給傳統建筑帶來毀滅性的破壞。
六、鄉村振興背景下傳統村落建筑文化遺產保護的現實路徑
第一,發揮有關部門的主導作用。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有關部門必須樹立正確的觀念,把傳統村落的建筑文化遺產保護放在正確的位置,正確對待鄉村的歷史建筑,不能大拆大建,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以犧牲歷史文化資源來換取鄉村的發展。
第二,發揮社會各界的力量。對于傳統村落建筑文化的保護,不能僅僅依靠有關部門,也要發揮社會各界的力量。傳統村落歷史悠久,在有關部門尚未立法保護之前,鄉村就有民間組織在保護當地的歷史建筑。有關部門起到的是一個主導、統籌的作用,而中堅力量還是社會各界。由于建筑文化涉及多學科和多個主體,所以有關部門要及時和各個主體保持良好的溝通,出現問題的時候要及時對癥下藥,找到最有效率、最科學的解決途徑。
第三,邀請行業專家擔任顧問,成立智庫。在決策期間成立專家意見團隊,參考專家的專業意見,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正確落實鄉村村容村貌的整治和村落歷史風貌的保護工作。
第四,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定期邀請專家進行鄉村政策、美麗鄉村建設、傳統村落保護等科普講座,使居民樹立正確的政策觀念和正確的歷史文化建筑遺產保護觀念。
參考文獻:
[1]李強,吳國清.鄉村文化振興:鄉村振興鑄魂工程[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20(4):50-53.
[2]牛文元.中國新型城市化戰略的設計要點[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9(2):130-137.
作者簡介:
張艷玲,博士,暨南大學講師。研究方向:歷史文化村鎮歷史遺產保護、城市設計。
畢程程,澳門城市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澳門歷史遺產保護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