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紅梅++劉倩倩++孟冬爽++金瑋
摘要:近些年,中國提倡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等協同發展,提出建設美麗鄉村,而美麗鄉村建設又是文化建設中對傳統文化繼承的重要的一環。但是現在在古村落的文化建設中,不僅許多古老文化技藝越來越無人問津甚至失傳,甚至因為對經濟利益的追求去破壞文化古跡,因此了解古村落的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對建設新農村和美麗鄉村至關重要。
關鍵詞:鄉村建設;保定市;古村落文化保護
中圖分類號:K928.5-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3-000-01
一、研究背景
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其中傳統文化的缺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這一問題在農村更為明顯。
對河北省古村落文化的研究,有利于將國家建設美麗鄉村的目標與政策更好的宣傳到相應地區,這對于傳承河北省古文化、保護省內古建筑,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古村落的文化建設,有利于因地制宜的把人、財、物等配置到農村合適的地方去,這正是中國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要求。通過深入解保定市古村落的優秀傳統文化,了解保定市古村落文化的具體情況,針對古村落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提出建議,這對河北省整體的新農村建設具有很重要的指導作用。
二、古村落文化現狀
美麗鄉村,是指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時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具體要求。[1]入選中國傳統村莊的河北省保定市的三個典型村莊很好的闡釋了關于美麗鄉村的建設工作。
1.保定市順平縣腰山鎮南腰山村
南腰山村隸屬于河北省保定市順平縣腰山鎮,為腰山鎮的鎮政府所在地,被譽為順平東大門。最讓人熟知的王氏莊園始建于清順治初年,是王氏先祖王希袞所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作為華北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清代大地主兼巨商的豪門巨宅,其規模和形制和山西喬家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方面還超越了喬家。所以這個莊園有“皇家建筑看故宮,民間建筑看腰山(王家)”之說。由于王氏莊園是研究清代民風民俗的珍貴實物資料,王氏莊園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景區,整座莊園對外開放。
2.欣欣向榮、福樂安康的戎官營村
戎官營村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縣孫村鄉東北部,地處京津石三者腹地。北鄰豐臺山,山上有座五仙祠,每逢二月二都有盛大的廟會,村子里面熱鬧非凡。龍是中國民族的象征,中國人的圖騰,蘊含著吉祥,騰達。由戎官營村村民戎軒首創的“云龍圣會”作為戎官營的繡球龍燈最早的組織,出現于明代萬歷年間,至今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
3.清苑縣閆莊鄉國公營村
京南古剎——保定觀音寺位于保定市東北15公里的清苑縣閆莊鄉國公營村,寺內綠茵綴地,松柏挺拔,建筑宏偉,寶相莊嚴。[3]國國公營廟會中心地點是村西北處的千年古剎觀音禪寺內的當陽寶塔和比鄰重建的老母廟。以不同材質和造型刻畫的無生老母栩栩如生,規模雖小,香火卻很旺。國公營三月三大廟會是保定市最古老也最神圣的廟會。
三、文化保護迫在眉睫
1.文化傳承經費難以保障
我國對文化產業發展經費投入不足,是長期以來制約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保定市這三個村落,不例外的出現文化經費不足的現象,王氏莊園和觀音寺的建筑遭到破壞或者受損時,政府的經費常常導致受損地不能及時進行修繕;非物質文化遺產繡球龍燈因為經費不足也不能及時進行投資發展,民間藝人對于中國文化進行的傳承工作同樣因資金問題面臨無法大規模整理,宣傳等問題。
2.村民思想觀念的淡化和轉變
有一部分村民認為當地的文化建設是為了更好的促進發展經濟,并沒有看到另一個方面是以其為文化載體,從而對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更好的繼承和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村民們逐漸開始對傳統建筑的建設手法、對老藝人的藝術傳承和廟會期間文明祭奠方式等一系列傳統文化內容產生興趣,有時會積極參與進傳統文化建設當中,提出新的文化建設思路。
3.傳統文化繼承存在斷層并有衰落跡象
隨著村中青年的不斷外流,古建筑遺址出現無人修復,民間習俗和民間藝人的技術青黃不接的狀況日益顯現,文化開始產生了斷層問題。對傳統的東西還依然堅持的大多都是年過半百的老人,他們的手藝面臨失傳。當然一個年代一個文化斷層確實是一種悲哀,中國的傳統文化需要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
四、關于建設美麗鄉村的一些建議
1.基于鄉村傳統文化,樹立民俗文化認同感
在建設美麗鄉村的過程中絕不能忽視對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認同,文化是發展的精神動力和力量源泉,是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不可磨滅的一部分。一定要樹立村民的民俗文化認同感,充分體現他們的主體地位,發揮他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聰明才智,只有全民參與、共同努力,美麗鄉村的建設才能不斷地推動。
2.加強青年民俗文化教育,實現傳統文化傳承
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一定要不斷提升群眾的整體素質。加強青年的民俗文化教育,讓青年認可、繼承并發展當地優秀的文化傳統,可以不定期的舉辦傳統文化論壇;開展傳統文化課堂等。將民族特色文化、民俗文化、鄉鄰文化、農耕文化與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以傳統文化的積淀、升華形成個性鮮明的村莊文化,保持鄉村的歷史傳承和文化脈絡。
3.因地制宜,重視旅游業的發展
在建設美麗鄉村的過程中我們的政府不能制定統一的標準,更不能“唯錢是尊”,只要制定好符合當地發展的總的路線和規劃即可,然后讓各個鄉村依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建設。我們在調查過程中發現,鄉村的建設和發展主要還是要依托于旅游業,鄉土民情是當前大部分城市居民懷念和追求的,因此基于鄉村獨特的氣息和氛圍,大力發展旅游業是建設美麗鄉村比較可靠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89oLc8Bc_uVz1W721CqCWQOUcJnbb3SN8NAcYogWYshZqRYV7Vb9J6er4xjnsf7vqoKlo0L79D5shP300h-kCZfCJAIFpTxLYKUquCPifS
[2]http://www.baike.com/wiki/%E6%B8%85%E8%8B%91.
[3]http://www.bdgys.com/.
作者簡介:謝紅梅(1978-),女,漢族,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學教師,中級職稱,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劉倩倩(1983-),女,漢族,河北省保定市人,碩士研究生學歷,現在河北大學工商學院工作,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基層黨建工作。
孟冬爽(1994-),女,漢族,河北唐山人,大學本科在讀,現就讀于河北大學工商學院學生。
金 瑋(1997-),女,漢族,河北保定人,大學本科在讀,現就讀于河北大學工商學院經濟學部學生。
基金項目:挖掘古城文化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河北省保定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201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