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瑤
摘 要:20世紀二三十年代,基于“農村破產”的現象,救濟農村的呼聲越來越高,鄉村建設成為全國性的政治思潮與社會運動。許多有識之士都對鄉村建設做了相當翔實和精辟的論述,其中以梁漱溟和費孝通先生的思想最具代表性。梁先生一直強調中國文化的獨特性,主張文化建設,費先生則提倡走鄉村工業化的道路。雖然二者的思考路徑有所不同,但他們的思想和理論都是極富生命力的,他們的探索對于今天的新農村文化建設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從梁漱溟、費孝通先生的鄉村建設思想出發,闡述二者的相同點和差異性,并探究他們的鄉村建設思想對于當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梁漱溟;費孝通;鄉村建設;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C912.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3-0027-03
20世紀30年代,為了復興農村、振興中華,許多有識之士加入到鄉村建設的行列之中。這一時期,中國先后出現了600多個鄉村建設團體,但其中形成了較大影響并付諸實踐的主要有以費孝通、卜凱為代表的學院派,以及以晏陽初、梁漱溟為代表的農村改良派。費孝通、梁漱溟兩位先生分別作為兩個學派的代表人物,在有關鄉村建設的理論和實踐方面既有共同之處,也存在明顯的差異。比較兩人的鄉村建設思想,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也有很大的意義和價值。
一、梁漱溟和費孝通鄉村建設思想的共同點
(一)思想的形成起點相同,即基于對中國傳統社會的分析
費孝通在《鄉土本色》一文中提到:“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1]梁漱溟也認為,國家“富強是建立在廣大農村之上的”[2]。二者都認識到中國是一個以農為主的國家,農民才是“中國社會的基層”。
在動蕩不安的20世紀30年代,中國社會面臨著落后和貧窮的困境。“中國近百年史,可以說是一部鄉村破壞史。”[3]原本維系鄉村秩序的傳統文化,開始喪失自身功能;傳統的社會組織結構也無法繼續維持社會秩序。梁、費二位先生從傳統文化、團體組織以及傳統經濟等方面對中國傳統社會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分別形成了自己的鄉村建設思想。在這一點上,二者有著一致性。
(二)思想的實質都是鄉村改良
這一時期,梁漱溟、費孝通進行鄉村建設的目的都是通過鄉村改良來復興農村,進而以農村的發展促進中國社會的發展。梁漱溟認為:“中國缺乏‘團體組織和‘科學技術這八個字。”[2] 中國社會問題產生的根源是文化失調。因此,他主張通過文化教育來實現鄉村自救。費孝通先生的鄉土重建思想體現在《江村經濟》《生育制度》《祿村農田》《鄉土重建》等多本著作中,他認為:“中國農村真正的問題是人民的饑餓問題。”[4]解決該問題需要恢復鄉村企業,增加人民收入。之所以將他們的思想實質歸結為改良而非革命,是因為梁、費的理論和實踐都是在保持原有的社會性質下進行的,并不涉及政權的變更。
(三)思想的內容都涉及鄉村教育
1931年,梁漱溟先生在山東鄒平創辦了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以鄒平縣為實驗區。縣下設鄉學、村學,以全體鄉民或村民為對象,普及文化,“培養農民的團體生活習慣與組織能力”,“并借團體組織引進科學技術,以提高生產,發展農村經濟,從根本上建設國家。”[2]
在費孝通看來,發展鄉土工業,除了需要資本和現代工業技術之外,還需要知識分子。農民的知識和能力有限,需要知識分子的力量來推動變革,同時,鄉土工業的組織管理和工業技術的應用也需要知識分子下鄉。二者的思想中都注重知識分子對鄉村建設的作用,都主張知識分子下鄉,以幫助農民重建鄉村。
(四)鄉村建設的制度依托都是組織建設
二人的鄉村建設構想都是以組織建設為依托建立起來的。梁漱溟在將其理論付諸于實踐時,設立了研究院、鄉農學校等核心組織。研究院主要指導鄉村建設的實施,屬于領導機關;鄉農學校則是“政教合一”的組織,負責鄉村的各項具體事務,如教化村民,塑造鄉村禮俗,維持社會治安,發展鄉村經濟等等。梁先生希望通過這樣的組織建設,來促進鄉村的發展,進而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
鄉村企業是費孝通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組織,他所構想的鄉村企業有兩種類型:家庭工業的合作組織以及合作性質的服務工廠。費先生設想通過這種組織形式,給鄉村中的閑置人口提供就業機會,同時幫助農民增加收入,解決他們的饑餓問題。
(五)鄉村建設的實施都依附于政府的力量
國民政府時期,國家權力加強了對基層的控制力度。在這一背景下,梁漱溟和費孝通的鄉村建設都不可能獨立于政府而完成。此外,鄉村建設所需的各種物質和技術也都需要政府來提供。1929年,梁漱溟任河南村治學院教務長,由于沒有政府的支持,該校存在不滿一年便停辦。因此,盡管依附政權來進行鄉村建設違背了梁漱溟的初衷,但他最終還是被迫選擇了依靠政府的力量。費孝通先生則希望有一個好的政府來支持和幫助農民,在他看來,鄉村建設和國家政權是相互依存的。不論是主動還是被動,最終二人都選擇了依附于政府的力量。
二、梁漱溟和費孝通鄉村建設思想的差異性
(一)對農村的根本問題的認識不同
在各自的研究中,梁漱溟、費孝通都認識到,農民和農村是中國社會的基層,要想解決中國社會的問題,必須從鄉村入手。那么,農村的根本問題又是什么呢?
對于這個問題,梁、費二人有著截然不同的答案。在梁漱溟看來,“所有文化,多半從鄉村而來,又為鄉村而設”,“中國問題并不是什么旁的問題,就是文化失調;——極嚴重的文化失調,其表現出來的就是社會構造的崩潰,政治上的無辦法。”[5]他的新儒學思想和文化社會學的觀點,也在鄉村建設中,與中國社會的實際相結合起來。
在《江村經濟》一書中,費孝通先生通過對開弦弓村農民的生產、分配、消費、交易等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發現中國農村真正的問題是農民的饑餓問題而非文化問題,人地關系緊張是中國傳統農村經濟中的基本矛盾。
(二)鄉村建設的思考路徑不同
雖說梁、費二人都設想通過改良的方式來進行鄉村建設,但他們的思考路徑卻有所不同。這一時期的鄉村改良,主要涉及兩種方式,即文化改良和經濟改良。
梁漱溟是文化改良的代表人物。他認為,依據中國社會“倫理本位,職業分殊”的特點,應該融合中西文化的長處,采取文化調和的方式來建設農村的新禮俗、新秩序。這一設想的具體實施,表現為各種研究院、鄉學、村學的舉辦。
費孝通也在其著作中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主張走鄉村工業化道路,即通過恢復和改良鄉村企業,將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緩解人地關系緊張,同時增加農民收入,解決農村問題,進而解決中國問題,這顯然是經濟改良的一種思路。
(三)對鄉村重建和國家政權之間的關系的認識不同
在鄉村建設中,到底是獨立自主還是依附政權,一直是梁漱溟面臨的兩難選擇。他認為,鄉村建設應該由基層群眾自己發動,不能借助政府的強制力量來運行。而且在他看來,當時的國家政權對人民來說是一個壓迫者和剝削者,如果依附于這樣一個政府來改造社會,那么就違背了鄉村建設的初衷。因此,梁漱溟想與政府保持一種若即若離的關系。但是,在真正的實踐中,這種關系是無法實現的,梁漱溟最終無奈依附于政權,脫離了他進行鄉村建設的初衷。
費孝通則是主動選擇了依附國家政權。在他看來,“鄉土重建必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有一個為人民服務的政府。” [1]鄉村企業的恢復和改良需要現代工業技術,也需要機器、煤、電等各種物質,這些都要依靠國家政權的支持,僅憑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實現的。所以費孝通一直認為,進行鄉土重建和依附國家政權并不矛盾。
(四)有關鄉村建設思想的實踐結果不同
梁漱溟提倡走文化復興農村的道路。在民族災難深重的20世紀30年代,他試圖通過學習文化知識,建設新禮俗、新秩序,重建鄉村,進而達到振興中華的目的,可以說有很強的超前意識,但同時也有些過于理想化、不切實際。梁漱溟等人建設的鄉村在學習文化、移風易俗等方面并沒有什么變化,他的鄉村建設在進行七年之后,因1937年日寇入侵而被迫停止。不過,盡管鄉村建設運動沒有達到預期目的,但從長遠來看,梁漱溟所提出的有關鄉村建設的思想觀點和實踐主張還是具有很大意義的。
相比梁漱溟文化改良的道路,費孝通提出的經濟重建無疑更切合中國社會的實際。由于當時的政局動蕩,費先生的鄉土重建思想并未得到實踐。直到改革開放后,鄉鎮企業的出現使他復興鄉土企業的構想實現。20世紀80年代的農村改革催生了大批鄉鎮企業,進而促進了鄉村工業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中國農村因此走向了現代化,實現了鄉土重建。
三、梁漱溟、費孝通的鄉村建設思想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啟示
“所謂‘新農村,包括五個方面,即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農民、新風尚。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范疇。”[6]總體來看,這五個方面可以概括為兩個部分,即“新物質”和“新精神”。
梁漱溟、費孝通先生的鄉村建設思想都為當時實現民族復興提供了很好的方向。20世紀80年代鄉鎮企業的興起是對費孝通先生所提出的鄉土工業化的思想的肯定。梁先生的鄉村建設運動雖然以失敗告終,但他的思想仍具有很大的意義和價值。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二者的鄉村建設思想對于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也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一)從國情出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
毛澤東曾指出:“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就是說,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依據。”正如當年梁漱溟、費孝通先生首先從文化、經濟以及團體組織等方面對中國傳統社會進行了分析,然后又根據中國社會貧窮、落后的狀況,分別形成了自己的鄉村建設思想。因此,建設新農村的一切工作也都要根據國家的實際情況來進行。
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雖然在城鎮化、工業化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仍有7.2億農民人口,中國仍是一個農業大國,這一特殊國情決定了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在中國的重要性。所以,在制定、實施建設新農村的政策之前,首先要對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情況進行明確的了解和分析。
(二)以人為本,切實維護農民的利益
費孝通在提及鄉村工業的發展時曾經說:“必須按照提高大部分人民的生活標準能力為標準。”這里所說的大部分人民就是農民。
當前的中國社會是一個法治社會,鄉村發展要以人為本,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發展的根本動力,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因此,在新農村建設中,要依靠農民的力量,注意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不能以犧牲農民的利益為代價,發展的好處也應該為農民所享受。只有農民自身的利益得到了保障,農民才能真正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發揮自己的力量。
(三)處理好政府和農民的關系
進行鄉村建設,僅靠農民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政府的各種支持,包括政策支持、物質支持、資金支持等等。所以,農民和政府要結合起來,共同建設鄉村。
作為人民意旨的執行者和人民權益的捍衛者,政府在鄉村發展中應該發揮引導作用,以農民為主體,讓農民成為真正的鄉村建設者。政府在這個過程中,要切實做到“管理民主”,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加強鄉村各種基礎設施的建設,提供鄉村建設的各種必要資金和物質,為鄉村建設提供良好的環境。農民要遵循黨的政策和領導,發揮自己的作用,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技術水平,積極投身于新農村建設中。
(四)發展鄉村教育,提高農民的文化素養
梁漱溟認為:“教育……天然要轉向鄉村,由于方向的探索,也要一定要歸到教育……教育家為了方向的探索,也不能不歸到鄉村建設。”[7]從中我們可以發現,教育在鄉村建設中的地位實在是舉足輕重,而農民則是鄉村教育的重要接受者。在今天,“新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因此,要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守法紀、講文明”[6]的新農民,就要加強對農民的基礎教育和職業培訓。
梁先生在鄒平進行鄉村建設時,就提出各鄉學村學可根據本地實際開設一些特色課程,如農民自衛課、植樹造林課等等。在這里,我們可以借鑒梁先生的做法,在鄉村開設相關的課程,發揮農村中小學教師的作用,對村民們進行教育和指導,提高農民的文化素養、道德修養以及技術掌握水平。政府可以設立一個管理教師的組織,便于對教師們進行培訓,也利于文化資源的整合。
(五)因地制宜,多個產業同時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當年進行鄉村建設時,費孝通先生曾說,中國社會的最大問題是人民的饑餓問題。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人民的溫飽問題基本上得以解決,初步達到了小康水平。可以說,現在農民的最大問題不再是饑餓問題,而是增收問題。就像費先生不光把眼光局限于農業這一條發展道路一樣,我們也可以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在重視工農業發展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各種產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的收入。
四、結語
梁漱溟、費孝通先生的鄉村建設思想,是他們對20世紀30年代中國鄉村和中國命運的關心與思考。梁先生一直強調中國文化的獨特性,主張文化建設;費先生則提倡鄉村工業化的道路。雖然二者的思考路徑有所不同,但他們的思想和理論都是極富生命力的。
鄉村建設涉及了許多重要的問題,比如農民在鄉村建設中的地位、知識分子的作用、鄉村組織建設問題等等。而這些問題,在今天的新農村建設中也是需要我們進行思考的。通過對梁、費二位先生的鄉村建設思想進行比較,希望可以發掘他們的思想在當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梁漱溟.梁漱溟自傳[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
[3]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二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
[4] 費孝通.江村經濟[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5] 梁漱溟.梁漱溟集[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
[6] 林建平.新農村建設中的文化問題及對策研究[J].蘇州大學學報,2008,(10).
[7] 中華職業教育社.梁漱溟教育文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The Comparison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Liang Shu-mings and
Fei Xiao-tongs Thoughts on Rural Construction
ZHANG Li-yao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Laws and Politics,Tianjin 300384,China)
Abstract:The 20th century thirties,the relief of countryside are called more and more high in base of the phenomenon of “rural bankruptcy”.Rural construction is becoming to national political and social movement.Many famous professional make a comment with quite detail and insightful,of which Liang Shuming and Fei Xaotongs thought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Although their thinking path is different,but their ideas and theories are extremely rich vitality.The exploration has a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odays new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The auther mainly from the rural construction thoughts of the Liang and Fei,expound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and try to explore their ideas of r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Key words:LIANG Shu-ming;FEI Xiao-tong;rural construction;modern value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