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和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結構逐漸從傳統的“攤大餅、單中心”發展模式向“多中心、多組團”轉變,越來越多原本規劃位于郊區范圍的基礎設施建筑逐漸被納入城市發展核心區。以變電站、垃圾焚燒發電廠、污水處理廠等為代表的工程性基礎設施占地面積大、功能單一,在土地資源上給城市帶來了較大的壓力。因此,探索新的基礎設施設計模式已經成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課題。基于空間生產視角與現有的設計實踐,總結現階段城市基礎設施復合化設計策略,并對其在地性改進進行展望。
關鍵詞:城市基礎設施;空間生產;復合化利用
一、城市基礎設施發展沿革
城市發展進入快速增長時期后,規模迅速擴大,數量急劇增加,并成為以機器大工業生產為基礎的社會生產力的中心,也成為各種思想觀念沖突與交匯、各類文化匯集的區域。正如1943年美國經濟學家羅森斯坦·羅丹強調的“社會先行資本”概念,即社會通過在基礎設施方面的積累帶動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20世紀,西方經濟學家將“基礎設施”一詞引入經濟結構和社會再生產理論的研究中,用以概括那些為社會生產生活提供一般條件的行業或部門,更加明確了城市基礎設施與社會發展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城市基礎設施的概念引入我國之后,1998年,原建設部頒布了《城市規劃基本術語標準》,將城市基礎設施定義為“城市生存和發展所必須具備的工程性基礎設施和社會性基礎設施的總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建設和城市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以城市人口增長為標志的城市化率穩步提高,經濟實力持續增強。而作為人類經濟活動的聚集地以及區域性生產和貿易的基本單位,城市的正常運作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城市基礎設施。由于城市人口越來越多,周邊郊區轉化為其空間的一部分,部分原本規劃于郊區的只具有單一功能的基礎設施建筑也被納入其中。為了減少這類建筑的“鄰避效應”和環境污染問題,滿足城市居民不斷發展的生活需求,逐漸有了許多對城市基礎設施類建筑創新設計與復合利用的實踐,通過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導入更多文化與社會特征,減少城市中的消極空間,提升城市空間品質。從城市發展歷程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時代,城市基礎設施的形式與社會空間的形式相契合,因此其每個階段的形式都是不同的。一方面,城市基礎設施對社會空間、城市的發展演化起到促進作用;另一方面,社會進步對城市基礎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進了基礎設施的發展。
二、空間生產理論框架
列斐伏爾基于空間生產的相關理論提出了空間感受和實現的三重概念,即空間實踐、空間的再現和再現的空間。在空間生產的三元辯證關系中,空間又被分為感知的空間、認知的空間和體驗的空間三種。空間生產理論揭示了社會對空間的生產與塑造,體現了空間社會化的過程與結果。自空間生產理論提出,國內外學者開始嘗試以空間為線索探討社會關系發展、城市空間結構等問題。因此,借助空間生產理論對基礎設施建筑所占的類型化城市空間進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探究復合化設計過程中物質空間和社會關系二者的作用機制(表1)。正如空間生產理論所強調的,空間由復雜的社會關系造就,新的空間也會反作用于社會關系。
三、空間生產理論在城市基礎設施復合化上的映射
(一)城市基礎設施復合化的空間實踐——物質條件
改革開放以來,有關部門不斷加大在基礎設施上的投資,特別是21世紀以來,國家持續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充分反映了以人為本的理念。2022年,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9.4%,增速連續8個月回升。城市基礎設施類建筑作為支撐城市運轉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真實存在的、可感知的、可被測量的,表現為一種實際的社會生產空間。常見的基礎設施如凈水廠、變電站、垃圾處理廠等,往往以直接的方式提供生產功能,為城市經濟的正常運轉提供了重要條件,其運作的產物更是城市生活的必需品。一部分城市基礎設施不直接參與企業的生產活動,卻會間接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從而影響城市經濟發展。比如,重慶長江大橋建成后,促進了南岸區的經濟發展,并為市區工廠增收節支1 000多萬元,使80%以上的工廠受益。
作為空間生產的第一個層面,空間實踐強調空間的物質性,反映了社會空間來源于社會實踐的本質。空間實踐是人們認識空間的基礎,城市基礎設施會直接或間接地參與空間實踐。人們通過基礎設施建筑提供的生產功能和產物感知其所在。
(二)城市基礎設施復合化的空間再現——設計構想
空間的再現,即認知的空間,指與生產關系相關的空間邏輯、知識形式、代碼的抽象描繪,是一種由專業人員所設想出來的概念化空間。物質條件固然會對空間的生產有相應的限制,但如何結合地理環境、功能需求進行與城市公共空間相協調的空間生產,解決城市基礎設施建筑功能單一、場所封閉等問題,都依賴于設計者的構想。
目前,部分城市基礎設施的復合化設計破除了原有單一類型工程性建筑的老路,嘗試適度營造開放空間,配備合適的附屬功能,融城市基礎設施建筑與休閑景觀、文化體育、公眾生活于一體,改變原有的這類建筑與外界隔絕的固有認知,使其滿足多主體功能需求,以在建成后提升周邊居民生活質量。同時,在設計一些電力設施時,可以積極的態度,展示與宣傳建筑內部,賦予其科教功能,走建設區域利益共同體的新路子,讓這類建筑不再是城市中的大型孤島。這些“空間的再現”是建筑設計師等專業人群的構想,社會基于這些空間構想,指導現實世界基礎設施的空間進化,反映了空間的生產受到相應生產力下設計者的思想對現實世界干預和控制的影響。
(三)城市基礎設施復合化的再現空間——使用反饋
再現的空間,也就是空間生產的三元辯證關系中體驗的空間,指在社會關系的變化中,通過在物質空間的體驗,賦予空間實踐以象征性的意義,每一個空間使用者都能通過個人體驗對再現的空間進行反饋。而城市基礎設施復合化的一大特點就是其強調豐富的社會性與文化性。不同于其他公共建筑的功能復合化,其不僅要避免基礎設施建筑本身給城市居民帶來負面影響,還要構建能夠吸引公眾參與的活動空間,引導居民在社會文化、體育娛樂和公共政治等活動中發揮主動性。在這個層面上,強調生活在空間中的人對空間的體驗,以及向空間場所提出反饋,從而指導空間實踐。
不斷涌現的復合化城市基礎設施是空間實踐的不斷嘗試,隨之會產生一系列多樣化的“社會空間”,而這類空間產生的根源是新社會關系的產生。“社會空間的母體是社會關系,生產的社會關系是一種社會存在,或者說是一種空間存在”,這樣的關系形成了一個循環,生產關系將其主導的社會關系映射到現有空間里,同時引導空間的產生,并指導空間形態。城市基礎設施的功能復合,是在所處時空中,社會生產關系變化在空間類型上的映射,反映了不同環境、不同生產力對復合功能基礎設施的影響。
周邊環境對城市基礎設施所復合的功能有較為直接的影響,例如BIG事務所設計的CopenHill新型垃圾焚燒發電廠。場地周邊的一些工業設施已經變為極限運動場地,在設計時,外部空間被自然整合到極限運動場地設計的范圍中,且結合室外體育休閑功能,對建筑進行利用屋頂坡道造型設計室外滑雪場等的再設計。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實現新的歷史性跨越,社會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城市基礎設施,尤其是一些生產性基礎設施,如變電站、垃圾處理廠、污水廠等,基于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也開始更多地融合展覽、科教、休閑等功能,國內相關案例的產生也集中在生產力快速發展的近十年(表2)。單一基礎設施中其他功能的融入,反映了不同生產力水平下,人們對活動類型的不同需求。與此同時,復合化的基礎設施成為社會活動演變的場所,塑造了社會文化娛樂、體育休閑等空間場所。空間類型變化反映了在基礎設施基本功能之外,人們對豐富公共生活的需求,并及時對空間場所進行了相應的修正。
總之,從空間生產理論視角出發,通過分析城市基礎設施復合化設計過程中的設計邏輯,能夠更加明晰城市基礎設施復合化利用背后空間生產的主體和作用機制。城市基礎設施從只擁有單一的生產功能轉變為提供多樣化的空間場所,從只生產日常生活中所需的物質到經過不斷的空間實踐轉變為提供文化、體育、娛樂等公共功能的社會空間,都反映出城市基礎設施復合化利用的社會空間再生產功能。空間的不斷發展最終導向生產關系和社會結構的不斷更新,這種更新又促進了城市空間的不斷發展。
城市基礎設施復合化利用不應僅是技術層面的推動,還應有公共認知方面的推動,以達到建設方、設計者、社會參與者等主體之間的良好溝通。通過創新式的混合利用提升土地價值、改善空氣質量、營造城市開放空間,可以讓市民更多地支持與參與城市建設,改善城市基礎設施在地性。總而言之,城市基礎設施的復合化設計應建立在充分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平衡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使資源的價值實現最大化發揮。
參考文獻:
[1]鮑捷,張毓.社會化與自然化:城市濱水休閑游憩空間生產的二重邏輯[J].中國名城,2021(12):23-29.
[2]寇德馨.空間生產理論視域下西安甘家寨片區更新規劃設計策略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21.
[3]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司:2022年投資關鍵作用得到更好發揮[EB/OL].[2023-01-12].https://www.ndrc.gov.cn/fggz/202302/t20230202_1348305.html,2023.
[4]王媛,易露霞,張清.低碳背景下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模式[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5]HENRI,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M].Oxford:Basil Blackwell Ltd,1991.
[6]王佃利,孫妍.脫域流動與情感共生:城鄉融合發展中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構建何以可能:基于空間與治理互塑視角的分析[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11-22.
作者簡介:
周欣玙,華南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