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了重大影響,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2010年以來,國內關于社區公園景觀的研究開始加強,社區公園的健康景觀、適老性景觀等也都成為熱點話題,適宜的社區公園適老性景觀能有效提升周邊社區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以湖州白魚潭公園適老性景觀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其發展狀況,總結其目前的發展問題,探究老年人對適老性景觀的需求,探索社區公園適老性景觀設計策略。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社區公園;適老性景觀
一、人口老齡化背景
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老年人口基數大,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了重大影響,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在此背景下,社區公園作為最貼近城鄉居民生活的綠地,在改善老年人的生活品質、緩解身心壓力等方面,發揮著愈來愈大的作用。
二、社區公園與適老性景觀的概念
(一)社區公園
社區公園是指為一定居住用地范圍內的居民服務,具有一定活動內容和設施的集中綠地。社區公園的使用頻度較高,并且以群體性活動為主,其承擔著景觀美化、日常休閑娛樂等主要功能,以及維持生物多樣性、應急避險、提升環境質量等次要功能。
與其他類型的綠地相比,社區公園的服務對象更加具體、有針對性。作為城市居民休閑交往的主要場所之一,社區公園的使用人群以老年人和兒童為主,使用對象較為固定,使用時間較為明晰。不同于城市綜合性公園,社區公園作為城市居住區的“后花園”,其使用者更加熟悉公園的周邊環境,更易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形成歸屬感。有關部門可將社區文化及社區活動等與社區公園相結合,進一步提升使用者的歸屬感,使社區公園起到聯系鄰里的作用。
(二)適老性景觀
適老性設計是指依據老年人的特殊心理需求和生理特征,為合理解決老年人的生活自理、安全出行、療養保健等方面的問題而進行的科學人性化設計。
適老性景觀是指由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共同營造的適合老年人活動的無障礙外部景觀,包括完善的硬件設施、優美的綠化環境及專業的軟件服務。在設計適老性景觀的過程中,需要針對老年人群體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對景觀要素中的地面鋪裝、水景、構筑物、景觀小品等方面進行針對性設計,區別于全齡化景觀設計,更加強調景觀的功能性和適老性。
三、白魚潭公園概況
(一)地理位置
湖州市地處浙江省北部,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北瀕太湖,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城。白魚潭公園位于湖州市中心城區北面,東臨華豐二路,西至華豐一路,南起華豐小區,北接白魚潭路。公園占地面積為40畝(1畝約為667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積16畝。公園始建于2001年,2009年11月在白魚潭路綜合改造中予以改建。2010年2月建成開放。
(二)周邊環境及設施
白魚潭公園為社區公園,周邊居住區分布密集,東南臨華豐小區,北接東白魚潭小區,西至南白魚潭小區,周邊還有湖州市第四中學。
改建后的白魚潭公園增設了休閑廣場、兒童樂園、露天茶室等功能性活動場所,并對原有地形加以改造,增加了坡地造景、疊石瀑布、水榭亭臺等景觀性建筑。在綠化品種上,白魚潭公園強化了四季變化。公園在中心湖面上增設了彩色噴泉,采用了先進的遠程控制技術,每當夜色降臨,變化的水柱隨著聲光交錯舞動,與湖邊亭臺、樹木交相輝映,更顯旖旎壯麗。改建后的白魚潭公園,不僅是白魚潭路沿線的一處美麗景觀,更是周邊居民晨練、漫步、休憩、觀景的理想場所。
筆者通過實地調研走訪,了解到白魚潭公園周邊的小區情況,附近大部分小區建造時間較早,房屋較為老舊,社區老齡化嚴重,社區公園建設更需要適老性設計。
(三)目標人群
通過在白魚潭公園周邊走訪,并對使用人群進行問卷調查后,得出以下結論。白魚潭公園的使用人群以中老年人(55—76歲)為主,占比39.59%。同時這部分人群對社交場地、鍛煉場地、休閑空間都有較高的需求。其次是成年人,其對基礎設施、兒童游樂區、社交場地等空間有一定需求。老年人對公園空間的需求較多,其中休憩觀賞需求占比59.4%、社交需求占比50%、器材健身需求占比44.87%、太極或體操需求占比38.89%、棋牌娛樂需求占比37.69%。但是,目前白魚潭公園內缺少健身器材,難以滿足老年人使用器材健身運動的需求。
四、白魚潭公園的適老性景觀
(一)白魚潭公園適老性景觀的構成要素
1.道路
白魚潭公園主要由三條東西走向的主干道貫穿其中,主干道多以巖板石材大面積鋪裝,材質防滑。道路兩側飾以鵝卵石步道,增加豐富性,同時兩旁設有綠色金屬防護欄,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老年人活動的安全性,明確了功能區域的劃分。支路多為南北走向,鋪裝樣式豐富,有的是鵝卵石小道,有的由青砂巖和鵝卵石相間鋪貼,兩側多以黑青板巖幾何形碎片鋪就。園路多為彎曲環形,具有趣味性,動線清晰明確,可使居民便利地到達各處景點,滿足老年人漫步賞景的需求。
公園主干道每隔150—200 m便設有座椅,供人們休憩。主干道道路平坦,路寬多為2.5 m以上,可供輪椅通行。部分支路由于是不同材質交替拼貼而成的,路面存在細微高差,對于腿腳不便和使用輪椅的老年人來說,出行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此外,部分支路較為狹窄,通行不便。
2.公園入口
白魚潭公園共有兩個入園大門,分別為東門和西門,此外還有兩處小門,分別為東面的華豐二路入口和西面的華豐一路處入口。東西兩處大門正對白魚潭路,東門入口處有兩塊景墻交錯放置,以冰裂紋形式用石塊進行鋪貼,后面的梯形景墻以方形黑磚為底,刻有“白魚潭公園”紅色字樣。西門面積較東門略小,以拱形石頭為底,刻“白魚潭公園”黑色字樣作為入園標識。東西兩處大門均用小石墩阻隔,避免車輛進入,但是兩處入口的景墻前都規劃了非機動車停車區,影響了入園景觀的美觀度。東西兩處小入口寬度較窄,均為臺階形式,未設無障礙通道。東側小入口聯通華豐二路,入口處有石墩作為阻擋,防止車輛進入;西側小入口聯通華豐一路,同時兩側設有金屬護欄。
3.基礎設施
(1)座椅
公園主干道每隔150—200 m便設有休憩座椅,同時座椅形式多樣,主要有木質靠背長椅、木質排椅等,基本能滿足老年人的休憩需求,但部分座椅周圍為大面積草坪,無樹木遮擋,不能達到很好的遮陽效果。公園廣場處座椅多與樹池相結合,雖能滿足基本的休息需求,但數量較少,同時舒適度不佳。兒童游樂區也缺乏休憩空間。在部分活動空間中,設有樹樁、石凳等,但當大量老年人聚集在一起進行下棋、打牌等娛樂活動時,休憩空間和設施略顯不足。
(2)公共廁所
公共廁所位于西側,北鄰西入口樹陣廣場,西接華豐一路,聯通公園內外,兩旁樹木茂密,能起到良好的空氣凈化效果。公共廁所內外入口均設有無障礙通道,兩側設有不銹鋼欄桿扶手,地面鋪貼了防滑磚石,為老年人提供了便利。廁所無障礙斜坡入口處與公園主干道的連接處以鵝卵石為鋪裝,可能會給使用輪椅的老年人帶來一定的安全隱患。
(3)導視系統
公園內的導視標識清晰,在兩個大門入口處均設有公園地圖,在各個道路交叉口均設有道路導向牌,能夠為老年人提供指引。同時,公園部分路段設有寵物拾便袋,在保護公園環境的同時,也給老年人的遛狗活動提供了便利。
4.活動場地
(1)休閑娛樂廣場
白魚潭公園共有三處休閑娛樂廣場,分別是晨練樹陣廣場、中心休閑廣場和親水平臺。在8:00—10:00和18:00—20:00兩個時間段內,老年人在此進行跳廣場舞、打太極、練武術等健身運動,滿足運動、社交、娛樂等需求。晨練樹陣廣場鋪以磚石碎,東側設有物品放置架,但使用率較低。中心休閑廣場緊鄰荷花池,設有弧形廊架,下有座椅,能滿足老年人避雨、休憩需求,場地開闊,地勢平坦,用方形巖板以工字形鋪貼。親水平臺位于荷花池南面,樹木茂密,設有圍合式休憩空間和四人石質桌凳,能滿足老年人下棋打牌、社交等需求。
(2)八角重檐亭
八角重檐亭位于公園西南角荷花池水面上三條廊道交匯處,名為賞蓮亭。亭上分別寫有“長橋臥波新亭掛月,荷香醉客柳色迷人”和“桂子飄香花弄影,蓮池浸玉月涵秋”這兩副對聯,描繪了白魚潭公園內的景致。亭內和三條廊道都設有木質休閑座椅,滿足老年人賞景、休憩、社交等需求。
(3)兒童游樂場
兒童游樂場位于白魚潭公園東入口南側,緊鄰華豐二路,內接公園室內茶室和入口景墻。場地以磚石碎鋪就,內設一圓形沙坑,使用者多為兒童和看顧兒童的家長,其中老年人占比較高。然而場地內缺失休憩場所及物品放置處,老年人大多自帶塑料板凳,聚集形成休憩區,物品堆放較為雜亂,對游樂場景觀的美觀程度造成較大影響。
(二)白魚潭公園適老性景觀存在的問題
1.人性化設計尚未完善
在白魚潭公園適老性景觀設計中,單一的景觀定位相對狹隘,對老年人生活出行、運動健康、心理需求等方面的考慮尚不完善,同時缺乏當地的人文特色,缺乏集體記憶的物質載體,導致公園特色不夠明顯。
2.偏重形式,不便使用
白魚潭公園的適老性景觀設計重技法、輕體驗,在形式上過分追求美感,忽略了對老年人行為特征、活動習慣等方面的研究。例如:活動廣場置物架的利用率低;人行道采取汀步設計形式,對老年人出行造成不便;無障礙通道尚未普及,難以有效保證老年人的安全出行。
3.部分功能缺乏
白魚潭公園內的適老性景觀種類多集中在休憩、社交、娛樂等方面,在運動、健身及交流互動等方面的設計尚不完善,缺乏一定的健身器材和設施。兒童游樂區的功能設計不夠全面,缺乏休憩和物品放置區,給看顧兒童的老年人造成一定的不便。
五、白魚潭公園適老性景觀設計對策
(一)因地制宜,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設計人員要以適宜當地的自然條件、地理環境、人文要素為原則,因地制宜地設計適老性景觀。第一,要充分展示地域環境特點,充分利用當地資源,順應當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習慣,在原有景觀基礎上進行改造,在鋪裝、導視系統、景觀小品中加入當地特色,增強老年人的文化認同感,引入“家”的概念。第二,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做到可持續發展。通過墻繪、雕塑等喚起老年人對過去生活的記憶,增強其歸屬感,在景觀小品中融入當地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元素。
(二)選擇合適的植物,構建綠色適老空間
在適老性景觀中,合適的植物能對老年人的身心起到良好的療愈效果。第一,老年人更偏愛色彩鮮亮的植物,符合其視力下降的生理特點,因此設計人員應注重植物色彩方面的搭配組合,提升植物的觀賞性和趣味性。第二,在嗅覺方面,部分芳香植物能有效提升老年人的空間感知力,同時具有康體保健作用,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大量負離子,具有明顯的醫療保健作用,能促進老年人身體健康。第三,根據老年人的活動特點和使用需求,選擇夏季遮陰、冬季透陽的植物,對其進行合理布局,利用植物特點,為老年人構建休息和活動空間。第四,在植物選擇上,應遵循適地適樹原則,選擇易種植、易生長、無毒、無害的樹種,避免種植楊柳、梧桐等易產生飛絮的植物,這些植物易引起老年人的呼吸道疾病。
六、結語
社區公園的適老性景觀設計不僅需要滿足老年人對提升健康水平、改善生活質量的需求,更要充分尊重老年人的權利,關注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通過提升空間布局、完善無障礙設計、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方式,因地制宜地打造特色適老性景觀,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質,營造舒適安靜、充滿關愛的適老性景觀。
參考文獻:
[1]唐茜.城市社區公園適老性景觀評價研究:以杭州市上城區為例[D].杭州:浙江大學,2021.
[2]谷雨絲.南京城市社區公園適老交往空間評價與優化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19.
[3]周明慧.基于老年人行為需求的公園環境適老性研究:以合肥市綜合公園為例[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20.
[4]黃忠.城市公共景觀空間的適老化設計探究:以上海為例[J].現代園藝,2022(6):114-116,119.
[5]肖愛玲.社區公園適老化康復景觀設計:以成都市簇錦社區公園為例[D].西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2.
作者簡介:
徐辰妍,湖州師范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