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城市化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我國有大量的橋梁正處于修復和加固的進程中。許多城市迫切需要以更加生態化的方式解決河流生態景觀、功能復合與城市文化等問題。因此,基于湖北應城富水河實際情況,對廢棄鐵路橋梁及其周邊濱水空間提出改造方案,在保留廢棄鐵路橋基本通行需求的同時,轉變其功能,重建城市特色文化內涵,提高城市空間利用率。對大富水鐵路橋周邊的濱水空間進行規劃設計,以生態修復理論為指導,解決城市河流污染問題,改善富水河流域的復雜水生環境及其兩岸的生態景觀,并針對濱河園區功能缺乏和城市文化缺乏特色等問題,采取聯系河道周圍社區的策略,建立新的公共空間,以創造更多的文化經濟效益。
關鍵詞:生態橋梁;退役改造;生態修復;濱水景觀
一、城市濱水景觀設計理論
一座城市的濱水景觀生態設計可以極大地促進綜合效益的提升,改善濱水區和城市功能,并進一步實現功能優化。濱水景觀常以橋梁為重要節點,同時橋梁景觀又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二者相互影響、彼此聯系。
傳統的濱水景觀設計忽略了城市的文化和歷史,側重于功能的使用及景觀空間的營造。本文探討傳統的城市濱水景觀設計,結合廢棄橋梁設計城市濱水空間,以使濱水空間不僅能扮演生態景觀的角色,而且能承擔繼承城市文脈和弘揚文化價值觀念的任務。
二、應城概況
(一)地理位置
應城是湖北省孝感市代管縣級市,為武漢城市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富水在中部穿過,東臨漳、涢水與云夢縣為界,東北與安陸市毗連,西與天門市、京山市接壤,南與漢川市為鄰。
(二)歷史文脈特色
應城為古蒲騷之地,較具特色的是清代開創的石膏雕刻,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待批項目。如今,應城的膏雕技藝正逐漸失傳,傳統文化面臨消亡。
(三)產業現狀
應城擁有豐富優質的石膏礦產資源,被譽為“亞洲纖維石膏的王國”,但其高質量的石膏并沒有打開高端市場的大門,并且地位也逐漸被其他城市趕超。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有限珍貴資源的作用是應城面臨的一大挑戰,也是許多資源型城市無法避免的問題。
三、應城大富水鐵路橋現狀調查
(一)建筑及景觀綠化現狀
應城大富水鐵路橋橫跨兩岸,西面視野開闊,以范河村的低矮平房與農田為主,東面建筑密集,城區、商業區和住宅區緊密交錯,配套設施較為完善,緊鄰城南醫院、蒲陽市場、蒲陽小學等,人口較多。大富水鐵路橋位于農村與城市的過渡地帶,兩岸建筑差異較大,新舊對比明顯。此外,富水河沿岸多為自然景觀與低洼農田,缺乏護坡能力強的灌木及地被植物,僅東側種植有一片防護林,植被結構十分單一,存在汛期洪澇的安全隱患,并且缺乏有效、美觀的綠化景觀設計。
(二)鐵路橋歷史發展
應城大富水鐵路橋曾是應城膏業經濟血液流淌的樞紐,承載過應城經濟發展的驕傲,但由于應城石膏礦虧損嚴重,大橋逐漸失管失養。如今,大富水鐵路橋不再使用,成為一條人行通道。大富水鐵路橋歷史如圖1所示。
(三)廢棄鐵路橋現狀
大富水鐵路橋上晨練及傍晚散步的中老年人眾多,節假日常有青少年游玩,已然成為應城人民的休閑娛樂場所。大橋如今并未再次修繕,僅在鐵軌中鋪了碎石,人行道板破損嚴重,混凝土剝落,鋼筋銹蝕外露。鐵路橋下方道路仍然為20世紀90年代加建的,小路狹窄,常出現電動車與行人沖撞等問題,并且欄桿老化,銹蝕嚴重,有很大的安全隱患。
(四)濱水景觀生態問題
富水河沿河排放的工業廢物和生活垃圾,使得水文狀況惡化。駁岸的類型單一,其中主要是自然駁岸與垂直駁岸。河道中固體水泥的基質不僅阻礙了水體與生物之間的生態循環,失去了補充地下水的功能,而且削弱了生物的自清潔功能。
四、應城生態橋梁及濱水空間設計
(一)促進濕地修復,打造生態駁岸
筆者通過構建生態島嶼和多樣化的生態駁岸(圖2),形成曲折多變的濕地水網結構,以吸引游客觀鳥及參與濕地植物科普活動,加深對濕地景觀及其重要性的了解,將濕地的保護貫穿日常生活。而在富水河上游,禁止人們進入和開展娛樂活動,使用人工沉積和濕地預處理技術改善水質,增強濕地的自清潔功能,建立封閉的自然濕地系統。
(二)以人為導向,加強濱水步道設計
濱水景觀區的濱水路線包括步行、慢跑和騎行等不同類型,并且在道路設計中明確指出每條道路的用途和目的,以便人們使用。在富水河兩岸的綠色空間中,設計一條自行車道連通整個濱水景觀帶,豐富河岸景觀,并注重人文關懷,打造健康生活(圖3)。
(三)注重濱水植物配置理念及濕地科普區設計
整體設計以恢復景觀生態為主要目標,以濱水植物為主要材料,恢復和改善沿河綠地景觀。精選本地和抗性強植物,不僅突出植被景觀的裝飾特征,而且結合富水河兩岸的地形特征,將其分為森林植被區、防風林種植區、河岸休閑區種植區和濕地種植區,恢復和重建沿岸植物的生態結構,從而形成綠色濱水自然生態走廊(圖4)。
(四)注重參與感與人群細分關懷,加強特色景觀節點設計
1.橋體建筑空間改造
與歷史建筑一樣,橋梁也是城市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設計基于不同人群的特征及滿足通過需求,考慮應城大富水鐵路橋的基本結構和功能,例如在橋梁兩側設置電梯、自動扶梯和坡道。同時,保留橋體空間的涂鴉、歷史風貌等,設計網紅打卡特色景觀(圖5)。
2.教育與體驗農場設計
該設計在河岸的西部,設計親水平臺、自然駁岸、游輪碼頭、體驗農場等其他各種休閑活動場所。富水河西岸的范河村民風淳樸,以農業為主。因此,農業旅游和勞作體驗是設計和規劃的主要功能,以使游客能夠了解原始有機植物的整個生產周期。游客的聚集和消費還可以為居民創造一些收入,并間接使農村居民更好地融入社會,為城市一體化發展做出貢獻(圖6)。
3.當地特色石膏產業與藝術園設計
利用應城特色石膏資源設計具有藝術特色的石膏藝術園,該景點位于富水河東岸下游。參觀者可體驗膏雕過程,創作膏雕作品。通過發展當地石膏產品服務及體驗工廠為當地居民創造收入,建立配套的網店,建立本地特色產品銷售平臺,并開放特色產品在線銷售渠道。這不僅能增強濱河景觀特色,還能促進產業發展并實現價值鏈的塑造,有利于促進石膏雕刻技藝的傳承。
(五)堅持可持續發展,實現橋梁退役后功能轉換
面對大富水鐵路橋老化的問題,應考慮橋梁整體和富有趣味性的城市景觀設計。鐵路橋景觀將與河岸城市景觀綠色空間合并,該空間將被設計為開放式景觀區域。同時,設計必須整合周圍的綠色區域,增加公園的輻射半徑,在形式和功能上進行協調和補充。
(六)融合城市特色,打造城市地標性名片
一方面,不同的地理位置會讓人們對橋梁景觀留下不同的印象;另一方面,橋梁所在的城市也有不同的特色。因此,設計人員可在設計過程中,探索雄偉的動態景觀效果、橋梁的新形狀、創造性的符號含義和原始的表現手法,融入應城的城市精神,以為應城創造一個新亮點(圖7)。
五、結語
本文論述了基于廢棄鐵路線的城市濱水景觀規劃設計方法,并從一個新的角度研究城市濱水區從設計與改造到與整個城市的整合。在富水河岸的設計和改造中,從歷史文化傳承、河流與城市的和諧共存中展現富水河的魅力。應避免簡單地拆除廢棄的橋梁,尊重場地的自然發展,注重橋梁、河流與城市三者的融合,解決城市河流的生態景觀、功能復合與城市文化等問題。
參考文獻:
[1]張媛.城市橋梁景觀空間的生態美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8.
[2]楊春俠.懸浮在高架鐵軌上的仿原生生態公園:紐約高線公園再開發及啟示[J].上海城市規劃,2010(1):55-59.
[3]張清.城市橋梁景觀設計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2.
[4]魏思琴.基于生態修復的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9.
[5]李云霞.基于景觀都市主義的城市濱水景觀規劃設計研究[D].新鄉:河南科技學院,2016.
[6]曹興,付洪柳.城市舊橋景觀改造方法研究[J].世界橋梁,2020(4):81-85.
[7]魏強.城市濱水區景觀規劃設計研究[J].魅力中國,2010(22):32-33.
[8]楊春俠.促進橋梁與城市的“協同發展”:突破濱水區“城橋設計脫節”的困境[J].城市規劃,2014(4):58-64.
[9]華予.構建景觀、生態、文化三位一體的城市濱水區域:以臨沂屠蘇島及周邊區域規劃為例[J].科技視界,2014(29):297-298.
[10]仇保興.從綠色建筑到低碳生態城[J].城市發展研究,2009(7):1-11.
[11]王東宇,李錦生.城市濱河綠帶整治中的生態規劃方法研究:以汾河太原城區段治理美化工程為例[J].城市規劃,2000(9):27-30.
[12]艾曉燕,徐廣軍.基于生態恢復與生態修復及其相關概念的分析[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0(3):45-46.
[13]焦居仁.生態修復的要點與思考[J].中國水土保持,2003(2):1-2.
[14]李曉文.基于體驗式的田園綜合體景觀規劃設計研究[D].武漢:湖北工業大學,2020.
作者簡介:
高夢瑤,華中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體藝術、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