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鎮 李銀煌 盧建樸
近年來,隨著建筑業的飛速發展,交通車輛增加,高空墜落傷及車禍傷患者越來越多,胸腰椎骨折發生率也逐年增加[1-3]。腰椎骨折為近年來較為多見的一種脊柱骨折類型,尤其是壓縮性骨折,多考慮到與近年來的老齡化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4,5]。治療不當或不及時可能會導致截癱等嚴重后果,對于此類患者,保守治療后常引發腰背部嚴重的疼痛感[6,7]。因此,對于此類患者開展手術治療較為理想。而術后嚴重的疼痛感為影響患者預后的主要并發癥,由此臨床多實施PCIA,但大劑量阿片類受體激動劑會誘發惡心嘔吐、頭暈、便秘等不良反應[8]。隨著超聲可視化引導技術應用,雙側豎脊肌平面阻滯應用于臨床。超聲精確定位,顯著提高穿刺成功率,確保穿刺安全性[9,10]。為明確圍術期應用效果及對術后早期恢復質量,本研究選取石獅市醫院2020 年4 月~2022 年3 月行后入路腰椎手術的80 例患者,分析超聲引導下豎脊肌平面阻滯在術后鎮痛中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石獅市醫院2020 年4 月~2022 年3 月行后入路腰椎手術的80 例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0 例。研究組男17 例,女23 例;年齡26.0~69.0 歲,平均年齡(47.53±7.18)歲;平均體質量指數(23.51±2.11)kg/m2。對照組男18 例,女22 例;年齡27.0~72.0 歲,平均年齡(48.76±7.75)歲;平均體質量指數(22.96±2.06)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11]:經X 線下明確為腰椎骨折擬接受手術治療;具有明顯的手術指征,可配合術后隨訪。排除標準[12]:手術、麻醉禁忌證;長期使用鎮痛、麻醉類藥物;病理、陳舊骨折等;既往有腰椎手術史;精神、認知、溝通障礙。本研究經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僅行全身麻醉。研究組全身麻醉前在超聲引導下于T7處采用0.375%鹽酸羅哌卡因行雙側豎脊肌平面阻滯,每側注入0.375%鹽酸羅哌卡因20 ml,觀察無麻醉相關并發癥發生后再行全身麻醉。麻醉誘導用藥基本一致,給予咪達唑侖2 mg,舒芬太尼0.1~5.0 μg/kg,丙泊酚1~2 mg/kg、羅庫溴銨0.1 mg/kg,輔助通氣,1 min 后行氣管插管,術中控制呼吸末二氧化碳在35~45 mm Hg(1 mm Hg=0.133 kPa)。兩組麻醉維持均采用丙泊酚4~10 mg/(kg·h),瑞芬太尼0.2~0.4 μg/(kg·min)靜脈泵注,根據患者術中血壓及心率調整用量。根據術野松弛情況間斷推注順苯磺酸阿曲庫銨,根據術中情況適量追加舒芬太尼。手術結束前10 min 停用瑞芬太尼,縫皮時停用丙泊酚。用丙泊酚、瑞芬太尼泵注維持麻醉,間斷靜脈注射羅庫溴銨,維持肌肉松弛。術中腦電雙頻指數(BIS)值維持在50 左右,保證麻醉深度。待患者自主呼吸恢復、意識清醒后拔除氣管導管,送回病房前接靜脈鎮痛泵行PCIA。參數設置:背景量2 ml/h,單次劑量0.5 ml,鎖定時間15 min。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術中麻醉藥物(順阿曲庫銨、舒芬太尼、瑞芬太尼、丙泊酚)用量,術后不同時間段(術后4、8、12、24 h)疼痛評分和術后48 h 的PCIA 按壓次數,術后并發癥(惡心嘔吐、頭暈頭痛、呼吸抑制、嚴重疼痛)發生情況[13]。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進行評定,總分0~10 分,評分越低疼痛程度越低[14]。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中麻醉藥物用量比較 研究組患者舒芬太尼、瑞芬太尼、丙泊酚用量分別為(35.73±2.51)μg、(813.43±125.05)μg、(901.34±124.57)mg,均少于對照組的(46.15±7.96)μg、(996.76±149.95)μg、(1109.06±276.68)mg,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順阿曲庫銨用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中麻醉藥物用量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術中麻醉藥物用量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段疼痛評分和術后48 h的PCIA 按壓次數比較 研究組患者術后4、8、12、24 h 疼痛評分分別為(1.67±0.31)、(2.98±0.81)、(4.71±1.41)、(4.15±1.07)分,均低于對照組的(2.86±0.67)、(4.81±0.52)、(5.91±1.27)、(5.53±1.28)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48 h PCIA 按壓次數(5.27±1.02)次少于對照組的(6.86±0.86)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段疼痛評分和術后48 h 的PCIA 按壓次數比較()
表3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段疼痛評分和術后48 h 的PCIA 按壓次數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5.00%低于對照組的3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腰椎骨折嚴重影響患者的肢體功能和生活能力,如不接受治療,輕者出現局部疼痛、運動不利,嚴重的疼痛對患者造成較大的痛苦,影響日常生活[15]。而手術治療是目前獲得理想治療效果的最佳方法[16]。術后的疼痛對于早期恢復質量影響較大,因此本研究以超聲引導下局部神經阻滯應用于臨床。而豎脊肌平面阻滯是目前針對脊柱外科圍手術期疼痛管理最常用的神經阻滯方法,其肌肉及椎體解剖結構清晰且固定,通過胸腰筋膜及肋間隙擴散,以阻滯脊神經后支,進而提升鎮痛效果[17-22]。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舒芬太尼、瑞芬太尼、丙泊酚用量分別為(35.73±2.51)μg、(813.43±125.05)μg、(901.34±124.57)mg,均 少于 對 照組 的(46.15±7.96)μg、(996.76±149.95)μg、(1109.06±276.68)mg,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順阿曲庫銨用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術后4、8、12、24 h 疼痛評分分別為(1.67±0.31)、(2.98±0.81)、(4.71±1.41)、(4.15±1.07)分,均低于對照組的(2.86±0.67)、(4.81±0.52)、(5.91±1.27)、(5.53±1.28)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48 h 的PCIA 按壓次數(5.27±1.02)次少于對照組的(6.86±0.86)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5.00%低于對照組的3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考慮到超聲引導下阻滯能清楚顯示豎脊肌解剖位置,減少因盲目穿刺造成損傷,看到局部麻醉藥物擴散[23]。因局部麻醉藥物通過椎間孔擴散至脊神經前后支,阻斷了傷害性刺激的傳遞。韓旭等[24]研究中,選擇擇期腰椎后入路手術者,S 組行超聲引導下雙側豎脊肌平面阻滯聯合全身麻醉,P 組僅行全身麻醉,結果S 組術中舒芬太尼用量(35.10±1.52)μg、瑞芬太尼用量(825.33±136.37)μg 以及丙泊酚用量(907.12±138.27)mg 均少于P 組的(46.51±3.23)μg、(945.58±179.15)μg、(1167.00±223.47)mg,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S 組術后4 h 的VAS 評分(1.25±0.32)分、術后8 h 的VAS評分(3.27±0.68)分、術后12 h 的VAS 評分(4.34±1.24)分、術后24 h 的VAS 評分(4.79±1.44)分及PCIA按壓次數(5.31±1.43)次均優于P 組的(2.34±0.57)分、(4.73±1.12) 分、(5.34±1.57) 分、(5.83±1.79) 分、(6.75±2.11)次,不良反應發生率10.00%低于P 組的33.33%,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后入路腰椎手術圍術期應用超聲引導下豎脊肌平面阻滯,可顯著減少舒芬太尼、瑞芬太尼、丙泊酚用量,減輕術后疼痛感,減少術后48 h 的PCIA 按壓次數與并發癥,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