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飛翔 唐華成 凌燕妮 徐夢琳 劉遠波 何炎鳳 劉秀梅 林麗華
精神分裂癥作為一種較為常見且病因未明的嚴重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壯年,有知覺、思維、情感和行為等方面的障礙,治療以控制癥狀為主。一般無意識及智能障礙,病程多遷延,占精神科住院患者的50%以上,約50%的患者最終結局為精神殘疾,給社會及患者和家庭帶來嚴重的負擔。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精神分裂癥的終生患病為3.8‰~8.4‰,因其高住院率與高致殘率是直接造成疾病高負擔、患者貧困和其家庭因病返貧的直接原因。截至2020 年5 月31 日,岑溪市登記在冊嚴重精神障礙患者5147 例,其中精神分裂癥患者4698 例。而精神分裂癥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相對于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典型抗精神病藥物)而言,第二代抗精神病藥(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由于臨床作用譜廣、引發錐體外系反應(EPS)比率較小或不明顯,在臨床上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在藥物選擇上,以奧氮平、利培酮應用廣泛,不但要強調效果,更要注重安全性。精神類疾病致病因素較多,包括環境、發育因素等,嚴重影響家庭[1]。而藥物劑量的使用對于安全性的影響較大。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開展利培酮血藥濃度監測以指導用藥,減少藥物不良反應,效果理想。
1.1 一般資料 將岑溪市第三人民醫院于2020 年8 月~2022 年6 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接受利培酮血藥濃度監的120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83 例,女37 例;年齡18.0~60.0 歲,平均年齡(42.00±8.41)歲。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經檢查符合國際疾病分類(ICD-10)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中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2]的患者;②患者必須為首發精神分裂癥或者慢性精神分裂癥急性期者;③年齡18~60 歲,性別不限;④患者家屬均簽署治療知情同意書;⑤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和同意。
1.2.2 排除標準 ①對本研究用藥過敏的患者;②既往氯氮平治療無效者;③極度興奮躁動,需抗精神病藥如氟哌啶醇針劑或電休克治療者;④患者家屬未簽署治療知情同意書者;⑤合并心、肝、肺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⑥孕婦或哺乳期患者[3]。
1.3 治療方法 利培酮始劑量:第1~2 天2 mg/d,第3~4 天4 mg/d,第5~42 天6 mg/d,治療過程中過度興奮者初始7 d 可合并地西泮肌內注射,最高劑量40 mg/d;睡眠障礙者可小劑量使用苯二氮類,出現錐體外系副作用時可以合并使用苯海索;不合并其他抗精神病藥、心境穩定劑、抗抑郁藥及電休克治療。分別于第8、15、43 天用總利培酮檢測試劑盒測定利培酮(含利培酮及其代謝產物9-羥利培酮)濃度。根據患者的血藥濃度,調整口服藥物劑量。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患者治療后8、43 d的PANSS 評分、TESS 評分及利培酮血藥濃度,治療效果。①PANSS 評分[4]包括陰性癥狀、陽性癥狀,分數越高,提示癥狀越嚴重。②療效評定根據PANSS 評分減分率(A)評價:痊愈:A≥75%;顯著進步:A 為50%~74%;好轉:A 為25%~49%;A<25% 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顯著進步+好轉)/總例數×100%。③TESS 評分包含33 個條目與2 個其他項目,每項0~4 分,得分越高,副反應越嚴重。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治療后8、43 d 的PANSS 評分、TESS 評分及利培酮血藥濃度比較 患者治療后43 d 的PANSS陰性及陽性癥狀評分、TESS 評分低于治療后8 d,利培酮血藥濃度高于治療后8 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120 例患者治療后8、43 d 的PANSS 評分、TESS 評分及利培酮血藥濃度比較()

表1 120 例患者治療后8、43 d 的PANSS 評分、TESS 評分及利培酮血藥濃度比較()
注:與治療后8 d 比較,aP<0.05
2.2 患者治療后8、43 d 的療效比較 患者治療后43 d 的總有效率高于治療后8 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120 例患者治療后8、43 d 的療效比較[n(%)]
近些年,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與工作的壓力隨之升高。在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下,患者精神受到損害,導致出現了相關的思維、行為、感知覺與情感等方面異常,發生嚴重的自理能力下降[5-7]。精神分裂癥多見于青壯年,常有特殊的行為、知覺、思維和情感等多方面的障礙,臨床表現多樣[8-10]。考慮到目前精神分裂癥已經成為了一種較為嚴重的精神科疾病,在精神科疾病中,患者的陽性癥狀主要有妄想、幻覺和其他思維障礙或行為怪異,陰性癥狀主要有情感遲鈍、淡漠安靜、意志消退等[11,12]。精神分裂癥屬于一種慢性病程進展,影響到日常生活,嚴重危害社會安全[13]。利培酮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療效顯著,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可以減輕其陽性癥狀和陰性癥狀,也可減輕與精神分裂有關的情感癥狀。利培酮是第一個繼氯氮平之后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準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藥,口服用藥生物利用度為70%~82%,有很強的中樞5-羥色胺(5-HT),尤其是5-HT2A和D2受體的拮抗作用,在肝臟內主要經CYP2D6 代謝為9-羥利培酮,9-羥利培酮同樣具有藥理作用。有必要對利培酮血藥濃度的監測及與不良反應的相關性進行研究,以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率,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治療藥物監測(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如通過定量測定血清或血漿藥物濃度,指導用藥劑量優化,已經成為對患者進行精神藥物治療的很有價值的工具[14]。國內臨床研究對利培酮和9-羥利培酮血藥濃度的監測及與不良反應的分析較少[15,16]。本研究中,患者治療后43 d 的PANSS 陰性及陽性癥狀評分、TESS 評分低于治療后8 d,利培酮血藥濃度高于治療后8 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患者治療后43 d 的總有效率高于治療后8 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由此可見,利用治療藥物監測手段,能有效測定利培酮血藥濃度,判定精神分裂癥患者在有效血藥濃度范圍內的療效,為患者個體化治療提供證據。
綜上所述,在基層醫院精神分裂癥治療中開展利培酮血藥濃度監測,可顯著的改善患者治療后43 d 的癥狀評分,提高利培酮血藥濃度,并根據血藥濃度和不良反應調整利培酮劑量,進而可以減少患者的藥物不良反應,提升臨床治療效果,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