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睿
非心源性缺血性腦卒中是常見卒中類型,致死致殘率高,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均有消極影響,且增加患者的家庭負擔。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是臨床廣泛應用的抗血小板藥物,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明顯,但作用機制不盡相同,聯合應用后能取得更加理想的抗凝作用[1]。本文以94 例非心源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為觀察對象,進一步剖析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聯合使用的價值。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3 月~2021 年2 月入本院接受治療的94 例非心源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為觀察對象,擇取雙盲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47 例。對照組:男25 例,女22 例;年齡最大76 歲,最小44 歲,平均年齡(60.04±10.27)歲;病程最長2 年,最短5 個月,平均病程(1.01±0.49)年。觀察組:男26 例,女21 例;年齡最大75歲,最小45歲,平均年齡(60.01±10.16)歲;病程最長2 年,最短7 個月,平均病程(1.03±0.51)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2]:癥狀表現及體征符合非心源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診斷標準;未患有精神疾病,認知良好,能有效溝通;未患有惡性腫瘤或其他器質性疾病;對本實驗所用藥物未存在禁忌證或過敏史;臨床資料完善,患者及家屬知情且自愿同意參與。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入院接受藥物治療,對照組行單一的抗血小板藥物干預,即給予患者阿司匹林腸溶片,應用劑量為0.3 g/次,1 次/d,提醒患者遵醫囑口服使用,連續用藥1 個月。觀察組行抗血小板藥物聯合用藥,即阿司匹林腸溶片聯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腸溶片的藥物選擇、應用劑量及使用方式均與對照組相同;氯吡格雷的應用劑量為75 mg/次,1 次/d,提醒患者遵醫囑口服使用,連續用藥1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干預前后的NIHSS 評分。
1.3.1 NIHSS 評分 以NIHSS 量表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神經功能,總分42 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3]。
1.3.2 治療效果判定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肢體活動、神志恢復基本恢復正常,且NIHSS 評分的下降幅度≥90%;有效:臨床癥狀改善,肢體活動、神志恢復明顯好轉,且NIHSS 評分的下降幅度為30%~89%;無效:未達以上任一情況。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4,5]。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NIHSS 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NIH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NIHSS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NIHSS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74%高于對照組的80.8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n,n(%)]
卒中作為一種腦部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發病急促、病情兇險且預后較差,若不及時予以發現和治療,極易導致患者出現偏癱、失語、活動受限、口眼歪斜、意識模糊和記憶力下降等多功能障礙,使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甚至喪失,大幅降低生活質量,增加家庭精神及經濟負擔[6-8]。非心源性缺血性腦卒中是卒中較為常見的疾病類型,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和高復發風險等特點,是導致人們死亡的主要原因[9,10]。有專家指出,給予非心源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及時、精準及高效的救治,實現疾病復發率的降低,對減少患者殘疾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11,12]。總結發現,臨床多對非心源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開展長期的抗血小板單一藥物治療。其中,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是應用相對廣泛的藥物類型。阿司匹林是一種環氧化酶途徑抑制劑,可使血小板環氧酶乙酰化,從而減少血栓素A2的形成,以此達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減少血栓形成[13,14]。而氯吡格雷是一種腺苷二磷酸受體阻滯劑,能有效干擾二磷酸腺苷介導的血小板活性,實現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粘附的作用,多為不耐受阿司匹林治療患者的替代方案[15,16]。有研究證明[9],單一應用阿司匹林在改善患者神經功能方面的價值有待提升,遠期療效仍有巨大上升空間。氯吡格雷相較于阿司匹林而言,具有減少心血管事件和降低胃腸道不良反應發生率的優勢,且與阿司匹林的作用機制有所不同,聯合應用能取得更為理想的抗凝血效果。經臨床深入觀察發現,雙抗相比單抗在成本、副作用以及療效方面均具有顯著優勢,近年來其發展迅速,成為癌癥、病毒感染以及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等眾多疾病治療的開發熱點。而在非心源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長期抗血小板治療中,近年來其研究方向也主要集中于雙抗方面[17,18]。經研究顯示,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作為兩類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藥物,聯合使用的抗凝血能力更強,施行于非心源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疾病治療中,能起到提升療效和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的作用[19-21]。本文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NIHSS 評分(11.05±1.51)分低于對照組的(17.63±1.87)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74%高于對照組的80.8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非心源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予以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聯合治療,能取得更為理想的效果,對促進患者癥狀改善和療效提升具有更為廣泛和深刻的影響,值得臨床提高重視和加強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