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冬林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由于妊娠后母體糖代謝異常而首次發生的糖尿病,為妊娠期常見合并癥之一。近些年,GDM 患病率明顯上升,高達15%,且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孕婦>90%為GDM。現階段臨床治療GDM 主張通過運動療法、飲食控制改善血糖水平,但效果有限。國內最新指南推薦,二甲雙胍是糖尿病首選降糖藥物,可通過強化外周組織胰島素敏感性,調節胰島素降低血糖[1]。有研究指出,隨著患者孕周增加胰島素抵抗(IR)呈持續加重趨勢,增加血糖控制難度[2]。為尋找更加可觀治療方案,本研究將二甲雙胍與門冬胰島素聯合用于GDM 患者治療中,以探討該方案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7 月~2022 年1 月本院116 例GDM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組和觀察組,每組58 例。常規組患者年齡24~33 歲,確診孕周23~31 周,體質量指數(BMI)22.3~32.4 kg/m2;觀察組患者年齡23~33 歲,確診孕周23~32 周,BMI 22.5~32.6 kg/m2。兩組患者年齡、確診孕周、BMI、產婦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符合GDM 診斷標準[3],且經葡萄糖耐量試驗證實;單胎妊娠;患者知曉本研究,自愿參加。排除標準:重要臟器器質性病變者;其他惡性腫瘤者;免疫性疾病者;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n(%)]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有氧運動與常規飲食干預,并進行相關疾病知識教育。常規組口服二甲雙胍(長春宏盛醫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H20050457)治療,20 mg/(kg·次),1 次/d。觀察組在常規組基礎上皮下注射門冬胰島素[諾和諾德(中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90017]治療,初始劑量為0.8~1.0 U/(kg·d),以1∶1∶1 比例于早中晚餐前5 min 皮下注射。兩組均用藥至分娩前。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治療前后血糖指標、胰島素敏感性指標。①療效判定標準:治療后,患者FPG<7.2 mmol/L,2 h PG<8.3 mmol/L,糖化血紅蛋白(HbA1c)較基線水平下降>40%,為顯效;治療后,患者FPG 為 7.2~8.3 mmol/L,2 h PG 為 8.3~10.0 mmol/L,HbA1c 較患者基線水平下降20%~40%,為有效;FPG、2 h PG、HbA1c 水平未達上述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4]。②血糖指標、胰島素敏感性指標包括FPG、2 h PG、FINS、ISI、HOMA-IR。空腹靜脈采血5 ml 于干燥試管,待分離血清后上機檢測,3500 r/min,離心10 min,置于低溫環境待檢。FPG、2 h PG 以酶電極法測定,FINS 以放射免疫法測定。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3.10%,高于常規組的79.3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指標、胰島素敏感性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FPG、2 h PG、FINS、ISI、HOMA-IR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FPG、2 h PG、FINS、HOMA-IR 均低于本組治療前,ISI 高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FPG、2 h PG、FINS、HOMA-IR 低于常規組,ISI 高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指標、胰島素敏感性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指標、胰島素敏感性指標比較()
續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指標、胰島素敏感性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常規組治療后比較,bP<0.05
GDM 屬妊娠期特有的內科疾病,易誘發患者產傷及先兆子癇,還可增加產后糖尿病發生風險。同時多數患者常無明顯癥狀,容易漏診,延誤治療[5-8]。因而,提高對GDM 的認識、積極預防、早診斷、早治療,對改善妊娠結局、防止并發癥及降低妊娠女性及胎兒的遠期糖尿病患病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甲雙胍為胰島素增敏劑,其能通過加強組織胰島素生物利用率、抑制葡糖糖攝取、強化胰島素敏感性等多種機制調節機體血糖水平[9-11]。美國母胎醫學會指出,GDM 患者口服降糖藥是可行、安全的,但近一半患者仍需胰島素協助降糖[12-14]。門冬胰島素屬于超短效胰島素,通過作用于胰島素受體,刺激外周葡萄糖攝取、抑制肝糖原釋放及阻礙肝臟葡萄糖形成,進而起到降血糖效果[15]。本研究采用門冬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治療GDM 患者,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3.10%,高于常規組的79.3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FPG、2 h PG、FINS、HOMA-IR 均低于本組治療前,ISI 高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FPG(4.83±0.69)mmol/L、2 h PG(5.87±0.78)mmol/L、FINS(14.42±1.75)mU/L、HOMA-IR(2.92±0.43)低于常規組的(5.65±0.74)mmol/L、(6.40±0.83)mmol/L、(17.82±1.87)mU/L、(3.28±0.56),ISI(5.23±0.74)高于常規組的(4.64±0.7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聯合治療GDM 效果顯著,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改善胰島細胞分泌功能及胰島素抵抗。推測原因:二甲雙胍能顯著提升門冬胰島素敏感性,二者從多途徑對機體血糖水平產生協同降低的效果。
綜上所述,門冬胰島素治療GDM 能改善患者血糖水平,增強胰島素敏感性,減輕胰島抵抗程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