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楠
膝骨性關節炎為臨床上的常見疾病,是一種慢性的退行性疾病,以膝關節軟骨改變為核心,累及周圍骨質而產生的一系列無菌性慢性炎癥,其在祖國醫學中歸于“骨痹”范疇,屬陽氣虧損,主要是風、寒、濕邪夾雜而致。嚴重者導致關節畸形,給患者的生活帶來極大的影響[1]。祖國醫學對其治療經驗比較豐富,中藥熏蒸和穴位貼敷均是較為常見的中醫外治法,本文中陽虛寒凝型膝骨性關節炎采取穴位貼敷聯合中藥熏蒸治療,效果顯著,具體研究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在大連市中醫醫院骨傷一病房就診的60 例陽虛寒凝型膝骨性關節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30 例。對照組中,男15 例,女15 例;年齡35~60 歲,平均年齡(45.00±5.30)歲。試驗組中,男14 例,女16 例;年齡34~60 歲,平均年齡(44.00±6.31)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明確診斷為陽虛寒凝型膝骨性關節炎;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心腦血管疾病等患者;存在嚴重危及生命的原發性疾病患者;膝部皮膚存在嚴重潰瘍患者;不愿意參加臨床試驗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臨床常規治療。①髕骨運動:患者坐在椅子上,且雙腳放在地上,同時將髕骨向上拉,使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堅持此姿勢10 s 后放松,重復35~70 次。②伸膝運動:患者采取坐姿,同時屈膝75°之后雙腿伸直,下肢保持直線姿勢下,保持10 s,放松,之后重復5~15 次。③抬腿動作:患者保持支撐站立姿勢,伸直腿,并交替抬腿40°,在此姿勢下,保持10 s,放松,并重復5~15 次;患者也可以在坐位,或仰臥位進行此運動。之后,進行患者股二頭肌訓練,1~5 次/d,患者采取俯臥位,進行膝關節輪流屈曲的動作,應保持動作緩慢,重復5~20 次,在此過程中,根據患者情況進行適當的等張阻力訓練。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穴位貼敷聯合中藥熏蒸治療,熏洗方劑組成:黃芪15 g,桂枝15 g,甘草15 g,細辛15 g,羌活15 g,獨活15 g,生姜10 g,威靈仙15 g。將以上藥物搗鼓混合,放入藥袋內,浸泡30 min,之后置于熏蒸床,加熱10 min,之后把溫度調到40~45℃進行熏洗,熏洗30 min,可以根據患者的耐受情況調節溫度。1 次/d,7 d 為1 個療程,治療2 個療程。熏蒸后采取穴位貼敷治療,中藥方劑組成:川烏20 g,草烏20 g,獨活20 g,桂枝20 g,姜黃20 g,花椒20 g,紅花20 g。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使用蜂蜜調均成糊狀,放于10 cm×10 cm的醫用膠布上,藥物厚度為0.5 cm,預熱到38~42℃,貼于皮膚關節處,以及足三里穴、血海穴、梁丘穴及局部阿是穴,4~6 h 后取下,1 次/d,7 d 為1 個療程,治療2 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效果及治療前后WOMAC 骨關節炎指數評分。療效判定標準:痊愈:患者疼痛消失,關節活動正常;顯效:患者疼痛消失,關節功能基本正常,不影響正常活動;有效:患者疼痛基本消失,關節活動存在輕度受限,臨床癥狀存在改善;無效:患者疼痛無改善。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WOMAC 骨關節炎指數評分:為患者主觀評分,從疼痛、僵硬和關節功能三大方面評估,總共有24 個項目,總分90 分,分值越大病情越嚴重。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 試驗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93.33%高于對照組的7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WOMAC 骨關節炎指數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WOMAC 骨關節炎指數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的WOMAC 骨關節炎指數評分(13.21±2.37)分低于對照組的(19.85±2.14)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WOMAC 骨關節炎指數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WOMAC 骨關節炎指數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膝骨性關節炎是臨床上一種常見慢性關節炎,多發于中老年人群,是引起膝關節疼痛的原因之一[2]。膝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發病率較高,是由患者關節軟骨破壞和關節邊緣骨贅引起的,造成患者關節軟骨局灶性退行性病變的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關節腫脹、患者活動度下降等,發展到晚期會出現骨刺、軟骨下壞死等癥狀,甚至導致患者關節失去功能,而接受人工關節術[3]。隨著患者年齡增長,其運動能力下降,下肢肌力減退,使其對膝關節保護作用減少,影響患者膝關節的穩定,導致老年患者臨床發病率增高。在臨床上常采用運動指導、健康教育等方法,包括患者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使其保持合理的體質量指數,減少體重對膝關節的影響,同時督促患者加強鍛煉,降低感染率[4]。在祖國醫學中膝骨性關節炎歸于“骨痹”范疇,該病主要是由于年老體弱,肝腎虧虛,陽氣不足,筋脈失去濡養,同時風寒濕邪乘虛侵入筋骨,使氣血瘀阻,經絡痹阻不通而成骨痹。主要的病機為年老,陽氣虧虛,風寒濕邪入侵,因此在治療上以溫陽散寒、補益肝腎、強筋壯骨、活血止痛為主。穴位貼敷法為中醫外治法,以經絡學說為基礎,將通過辨證而配出的藥物研成細末,使用蜂蜜、水、姜等物質調成糊狀,制作成膏藥直接貼于穴位處或者是患者的痛點,可以發揮藥物和經絡的雙重作用,一方面藥物通過皮膚的滲透作用進入體內,另一方面通過藥物刺激穴位,通過經絡直達病所,從而發揮作用。兩種作用相互協調,激發,增加治療效果。作者選擇的藥物中,川烏、草烏可通絡止痛;獨活可袪風濕,止痛,解表;桂枝能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姜黃可活血行氣,通經止痛;花椒可溫中止痛,殺蟲止癢;紅花可活血通經,袪瘀止痛[5-8]。以上藥物合用起到疏筋通絡、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作者選擇的穴位有足三里穴、血海穴、梁丘穴及局部的阿是穴,足三里、血海、梁丘是膝關節周圍的重點穴位,起到經絡的兼治作用,此外再配合中藥熏蒸,熏蒸可以擴張膝關節周圍的毛細血管,溫度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起到止痛的作用。黃芪補氣健脾,桂枝固護肌表、調和營衛,細辛散寒解表,羌活、獨活增加通絡作用,生姜溫補陽氣,威靈仙祛濕邪,甘草調和諸藥。在熏蒸后使用穴位貼敷,熏蒸打開毛孔,促進血液循環,消腫止痛,貼敷的藥物可以更好地滲透到體內,從而起到止痛、溫陽通絡的作用[9-12]。熏蒸為熱療的一種,可以降低神經的興奮性,加速血液循環,提高致痛物質和炎癥介質的吸收。從本試驗可以看出,試驗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93.33%高于對照組的7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的WOMAC 骨關節炎指數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的WOMAC 骨關節炎指數評分(13.21±2.37)分低于對照組的(19.85±2.14)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陽虛寒凝型膝骨性關節炎患者采取穴位貼敷聯合中藥熏蒸治療的效果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