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微
腦梗死是腦血管疾病中的常見病,多見于老年人。腦血管病是一種由顱內血液循環障礙引起的腦組織損傷,如果不對其及時進行預處理,會加重患者腦功能損害,導致偏癱和肢體功能障礙,其主要類型有腦出血、腦梗死等[1]。4/5 的腦梗死患者不同程度地喪失了勞動能力。腦梗死患者一側肢體肌肉肌力低下,致使運動功能障礙,使患者的平衡能力受到很大影響。隨著現代醫學技術不斷進步,各種治療方法不斷更新,其中外科手術是常用治療方法,患者術后常出現一系列并發癥[2]。為減少手術并發癥的發生,臨床上主要采用藥物結合康復訓練治療,其不僅可以提高患者的肢體功能,而且可以減輕其心理負擔,盡快恢復健康。作者就此進行研究,現研究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在大連市第五人民醫院神經內二科接受治療的60 例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30 例。對照組中,男18 例,女12 例;年齡61~72 歲,平均年齡(67.15±2.29)歲。試驗組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齡60~71 歲,平均年齡(66.09±2.05)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經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符合腦梗死診斷標準;具有一定行動能力的患者;病程在3 周~2 個月。排除標準:有嚴重認知和行為障礙的患者;不配合治療的患者;存在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患者;診斷為包括腦出血、腦腫瘤、腦炎等非腦血栓偏癱的患者;存在嚴重心、腎、造血系統疾病的患者;嚴重性腦干梗死、出血性腦梗死和終末期腦梗死的患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康復訓練,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運動功能訓練,給予用藥指導等,患者在生命體征穩定后72 h 可進行活動能力訓練。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早期康復運動訓練。①臥床鍛煉:患者保持舒適姿勢,同時掌心向上,采取外展位,在骶髂關節處放置一個墊子,患者腳尖朝上,呈內旋狀,防止足下垂,同時定期進行被動翻身訓練,患者保持身體平衡,進行如穿衣和飲食等日常生活活動訓練。②仰臥起坐訓練:患者用搖床傾斜身體,如無心悸發生,且血壓正常則可以進行仰臥起坐訓練,2 次/d,如果條件允許約15 min/次,之后可以增加到6 次/d,30 min/次,之后逐漸轉向輪椅訓練,開始時1 次/d,20 min/次,之后逐漸延長到3 次/d,40 min/次。③站立訓練:為促進患肢運動功能盡快恢復,開始時,由醫務人員輔助患者進行站立訓練,站立時應做好患側防護,患者站立重心在健康一側,站立時間5 s 到10 min 不等,在此基礎上可以進行患肢擺動練習,向前擺動時伸展膝蓋,向后擺動時膝關節屈曲,后逐漸將站立重心移到患側,如此反復練習,直到患者自己可以站起來,注意訓練期間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防止低血壓。④步行訓練:當患者能穩定站立30 min 而不感到疲勞時,即可開始步行運動,步行訓練前患者可先站立幾秒鐘穩定身體,再借助拐杖慢慢從靜止到小步走,當患者可以在平地上平穩行走后,可擺脫輔助裝置過渡到獨立行走,步行訓練必須循序漸進,防止患者發生骨折和軟組織損傷。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指標評分、治療后BBS 評分和FMA-L 評分。①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估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分值范圍0~42 分,分值越高說明神經受損程度越嚴重,分級:0 分:正常或幾乎正常;1~4 分:輕度腦卒中;5~15 分:中度腦卒中;16~20 分:中-重度腦卒中;21~42 分:重度腦卒中。②采取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評價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包括飲食、洗澡、穿衣、上廁所、行走和上樓梯等10 項,最高分為100 分,最低分為0 分,>60 分表示患者生活基本可以自理;41~60 分表示患者生活需要幫助;20~40 分表示患者生活需要很大幫助;<20 分表示患者生活完全需要幫助。③體能狀態采用Zubrod-ECOG-WHO(ZPS,5 分法)評估,判定標準:0 分:正常活動;1 分:癥狀輕,生活自在,能從事輕體力活動;2 分:能耐受癥狀,生活自理,但白天臥床時間≤50%;3 分:癥狀嚴重,白天臥床時間>50%,但還能起床站立,部分生活能夠自理;4 分:病重臥床不起;5 分:死亡。④肌力等級評定標準:分為1~6 級。1 級(1 分):患者感覺不到肌肉收縮;2 級(2 分):患者肌肉無法運動,但存在肌肉收縮;3 級(3 分):患者肌肉不能克服四肢重量,但能進行無負荷運動;4 級(4 分):患者只能抵抗自身重量完成運動;5 級(5 分):患者肌肉能克服中等阻力;6 級(6 分):患者能完成基本動作,與健側相似。⑤采用BBS 評價平衡能力,共14 項,最高分為56 分,最低分為0 分,分數越高平衡能力越強。⑥簡化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法評價患者下肢功能,共17 項,評分范圍為0~34 分,評分越低表明患者運動功能越差。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指標評分比較 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體能狀態評分低于對照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肌力等級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指標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指標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BBS 評分和FMA-L 評分比較治療后,試驗組患者BBS 評分、FMA-L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BBS 評分和FMA-L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BBS 評分和FMA-L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腦梗死是由動脈硬化導致的,對于已發生腦梗死的患者,應不僅僅局限于常規藥物治療。臨床經驗表明,大多數腦梗死患者會有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增加患者的家庭負擔。因此,積極恢復患者肢體功能十分重要,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輕家庭經濟負擔具有重要意義[3],但多數患者認為僅憑藥物治療就能治愈腦梗死,而忽視康復訓練的重要性,甚至有些患者拒絕接受康復訓練[4]。因此,醫務人員應積極了解患者情況,將臨床康復訓練成功病例展示給患者,樹立患者積極進行康復訓練,增加戰勝疾病的信心[5-8]。存在腦功能損害的患者通常會出現異常的運動方式,高級中樞控制功能的建立對促進偏癱康復具有重要作用[9-12]。結果表明,早期康復運動訓練能促進腦功能改善,減輕患者臨床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其可以通過調節各種神經反射,提高其對運動的影響,其主要依據神經發育規律,提高患者的運動控制能力。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運動訓練對腦梗死患者的效果顯著,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