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麗
冠心病是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隨著介入技術的不斷成熟,目前PCI 已成為該疾病的首選治療方式[1]。該項治療技術是在介入器材、穿刺針以及影像設備等支持下,將制定的器械順著人體自然通道或微小創口置入患處,進而打通堵塞的血管,使血液的流通得以恢復[2]。但經臨床實踐發現[3],雖然該技術具有較高的臨床效果,但其有創性也導致不同程度的風險。為了保障患者預后恢復,術后積極進行康復護理干預至關重要[4]。早期心臟康復訓練是近年來臨床針對于PCI 治療患者特制的一套訓練計劃,現為探究其具體實施效果,特對2021 年10 月~2022 年10 月在本院接受PCI 治療的80 例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其治療效果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10 月~2022 年10 月在本院接受PCI 治療的冠心病患者80 例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40 例。試驗組患者中男23 例,女17 例;病程1~5 年,平均病程(2.87±0.74)年;年齡45~78 歲,平均年齡(57.07±7.44)歲。對照組患者中男22 例,女18 例;病程1~5 年,平均病程(2.91±0.76)年;年齡46~79 歲,平均年齡(57.13±7.51)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基本流程已上交至院倫理委員會,在其批準下開展。參與研究的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5]:①經實驗室診斷與世界衛生組織(WHO)中該疾病診斷標準相符;②凝血機制正常;③臨床資料完整;④符合PCI 治療標準。排除標準[6]:①術后出現再閉塞及狹窄、血栓、出血等并發癥者;②合并神經系統、骨關節、肌肉疾病者;③無法配合康復訓練效果評定者;④合并呼吸系統疾病者;⑤合并嚴重心律失常者。
1.3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術后干預,包括用藥指導、健康宣教、飲食干預以及創口抗感染干預等,持續訓練1 個月。
試驗組接受術后早期心臟康復訓練干預。術后第1 天,讓患者在床上進行呼吸訓練以及簡單的肢體運動。即讓患者保持仰臥位,指導患者用鼻吸氣、用嘴呼氣,將呼吸放緩、加深。再配合做非術肢的屈伸運動以及繞肩運動。上、下午各進行1 次訓練,20 組/次。術后第2 天,讓患者進行床旁運動,運動內容、頻率與第1 天一致。術后第3 天,讓患者進行原地踏步訓練,再緩慢行走30 m。術后第4 天,在第3 天的訓練基礎上增加室內行走45 m,配合下蹲10~15 次。第5 天后,將每天步行距離逐漸增加,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增加上下樓梯運動。如患者在訓練過程中出現胸痛、胸悶等不適感,應及時停止運動,并通知醫生給予相應處理。患者出院后,可讓患者每日進行5~10 min 的八段錦訓練,并配合30 min 左右的步行訓練。持續訓練1 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前后6MWD 及Borg 呼吸困難評分、心功能指標水平、血脂指標水平。采用6 MWD 以及Borg 對兩組患者的運動耐力進行評估,Borg 分值范圍為6~20 分,分值與自我感知勞累程度呈正比[7]。心功能指標包括LVEDD、LVEF、BNP。血脂指標包括LDL-C、HDL-C、TG、TC[8]。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6MWD 及Borg 評分對比干預前,兩組患者的6MWD、Borg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6MWD 均長于本組干預前,試驗組患者的6MWD 長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Borg評分均低于本組干預前,試驗組患者的Borg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6MWD 及Borg 評分對比()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6MWD 及Borg 評分對比()
注:與本組干預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對比,bP<0.05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功能指標水平對比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LVEDD、LVEF、BNP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患者的LVEDD、BNP 水平低于對照組,LVEF 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功能指標水平對比()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功能指標水平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脂指標水平對比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LDL-C、HDL-C、TG、TC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HDL-C水平均高于本組干預前,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LDL-C、TG、TC 水平均低于本組干預前,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脂指標水平對比(,mmol/L)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脂指標水平對比(,mmol/L)
注:與本組干預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對比,bP<0.05
PCI 能夠將狹窄的冠狀動脈有效開通,進而使心肌缺血癥狀得以改善,具有療效佳、創傷低的優勢[9]。但該治療技術雖能夠重建部分血管,但無法對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組織恢復,并不能使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得到根本解決[10]。且術后平滑肌細胞增殖、炎癥反應以及血管受損造成的血管增生會誘發血管再次發生閉塞或狹窄[11]。而為了降低此情況的發生,術后給予積極的促進心功能恢復干預至關重要。
本研究表明,干預后,兩組患者的6MWD 均長于本組干預前,試驗組患者的6MWD 長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Borg評分均低于本組干預前,試驗組患者的Borg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患者的LVEDD、BNP 水平低于對照組,LVEF 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早期心臟康復訓練的實施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其運動耐力。這與拜芳芳等[12]學者在《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中發表的《冠心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病人心臟康復的效益研究》一文中相應觀點一致,證實了本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對其分析,心臟康復訓練是在基于矯正心臟危險因素的理念上,以處方運動、醫學評定等方式對患者實施綜合性的干預[13]。通過循序漸進的運動,促進患者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對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進行規避,促使患者的心理、生理以及社會功能均得以提高,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改善患者預后[14]。本研究還得出,干預后,兩組患者的HDL-C 水平均高于本組干預前,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LDL-C、TG、TC 水平均低于本組干預前,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該項康復訓練的實施使患者的血脂也得到了有效調控[15]。而血脂屬于誘發冠心病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機體血脂水平降低反映了冠心病的發生風險得到了減弱,從另一角度證實了早期心臟康復訓練實施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PCI 治療冠心病患者后再接受早期心臟康復訓練,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心功能以及運動耐力,血脂水平也得到了有效調控,值得在臨床推廣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