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婧 黃曉玲 張艷艷 王瓊燕
心力衰竭作為目前臨床相對較為常見的疾病,主要是由于在長期心室負荷較重的情況下,或者是因為心臟發生病變而引起的一種表現為心臟收縮能力與舒張能力較為嚴重障礙的結果[1]。目前的研究顯示[2],其高發人群范圍主要為老年人。相關研究表明[3],在全球范圍內診斷為心力衰竭的患者人數為1%~2%,而疾病的產生對人類健康造成較為嚴重的威脅,已經成為全球范圍的公共衛生問題。心力衰竭會對患者的工作與生活產生較為嚴重的影響,同時也需要消耗較大的醫療資源。臨床對心力衰竭所開展治療的目的就是改善癥狀,促進生活質量提高。多研究認為對患者而言,實施康復干預聯合運動訓練手段可以達到較好的對心臟功能的改善,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21 年1~12 月收治的80 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0 例。對照組男23 例,女17 例;年齡65.0~82.0 歲,平均年齡(72.51±3.44)歲。研究組男21 例,女19 例;年齡65.0~80.0 歲,平均年齡(71.92±3.2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4]:經臨床檢查,結合癥狀表現,符合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年齡≥65 周歲的老年人;紐約心功能分級(NYHA)為Ⅱ~Ⅳ級;知情并同意配合本研究。排除標準[5]:合并其他對機體運動功能存在影響的相關疾病者;近1 個月內接受相關指導者;因心肌炎、心源性休克、血流動學不穩等造成心力衰竭癥狀者;存在溝通障礙,不能配合研究者;其他神經系統疾病者。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3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干預:指導患者日常飲食、生活注意事項,控制基礎疾病,按時按需服藥。研究組給予康復干預聯合運動訓練:對心功能分級為Ⅳ級患者:指導其保持絕對臥床,被動運動各關節,10 min/次,3 次/d,待病情穩定,鼓勵患者主動運動,協助患者翻身洗漱、進食等功能訓練。對心功能Ⅲ級患者:指導其適當的臥床休息,隨著病情穩定,開展移步、床邊站立、床下步行練習,4 次/d,10 min/次。逐漸過渡到室內或床邊反復行走,鼓勵床邊進食,自主洗浴。待患者身體功能穩定,心臟功能獲得恢復后,指導其完成上下樓訓練及6 min 步行鍛煉。上述運動方式需在專業工作人員正確指導下進行,且運動強度應由小及大,循序漸進。運動過程中需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變化,一旦呼吸困難需及時處理。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心功能改善效果,干預前后心功能指標、6MWD 步行距離及生活質量評分。
1.4.1 干預后心功能改善效果 療效判定標準[6]:臨床癥狀及體征減輕,心功能改善2 級及以上為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減輕,心功能改善1~2 級為有效;不符合上述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2 干預前后心功能指標 包括CO、LVEF,由同一醫師采用固定監測儀進行監測,每項均監測3 次,以其平均值為最終結果。
1.4.3 干預前后6MWD 在上午10:00 測量患者6MWD。
1.4.4 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 以SF-36 作為生活質量的評估標準,共6 個項目,每個項目分值0~100 分,本研究以平均分數判定,分數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好[7,8]。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后心功能改善效果比較 研究組干預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后心功能改善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功能指標、6MWD 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CO、LVEF、6MWD及SF-36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CO、LVEF 及SF-36 評分均明顯高于本組干預前,6MWD 長于本組干預前,且研究組CO、LVEF及SF-36 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6MWD 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功能指標、6MWD 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功能指標、6MWD 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bP<0.05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心臟泵血功能減退,CO 難以滿足機體各組織器官的需求,嚴重者引起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礙[9,10]。運動時表現為心悸、氣短甚至呼吸困難[11],尤其針對多合并有多種基礎疾病的老年患者,在其開展運動時所造成的體力透支現象更為嚴重[12]。既往研究顯示[13,14],針對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應該給予充分的臥床休息,但長期臥床休息會誘發并導致患者發生更為嚴重的肌肉萎縮、關節僵硬、體力衰弱等。相關研究認為[15],針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給予積極的運動訓練指導,可以通過對肌肉功能和植物神經系統產生較為積極的影響,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最大攝氧量和運動能力峰值。多項研究認為,對心臟功能存在一定異常的患者,接受長期、持續性運動康復訓練,有促冠狀動脈側支循環,提升心室血運,改善心肌供血與舒縮功能,緩解且抑制心室重構,實現心功能改善。本研究中,研究組干預總有效率100.00%高于對照組的8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CO、LVEF 及SF-36 評分均明顯高于本組干預前,6MWD 長于本組干預前,且研究組CO、LVEF 及SF-36 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6MWD 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給予康復干預聯合運動訓練,可達到糾正骨骼肌及血管異常舒縮,增加血流量,增強運動耐受,抑制交感神經活性,減輕外周血管張力,促進心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康復干預聯合運動訓練,可顯著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標,提升6MWD 及生活質量,提升心臟康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