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燕 江蘇省海安市高新區海北幼兒園

自主探究是幼兒的主要學習方式,以充分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為突出特點,這種具有主體性的學習方式被幼兒教育領域所認可。幼兒的探究過程充分利用了自然環境資源,重視實踐技能發展的同時,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可以有效調動幼兒對課程的積極性,在實踐中滲透教育教學。“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幼兒習慣在與生活的接觸中獲得經驗,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對事物進行猜想,進而主動探究。本文結合工作中的實際經驗對“親自然”主題課程實施進行探究。
幼兒通過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這五種方式獲得早期經驗,他們尚不具備抽象思維的能力,在與大自然的親近中,幼兒需要對某件事或物集中注意力,并把所觀察的內容記在腦海中,這可以鍛煉幼兒的觀察能力。另外,幼兒在戶外活動中不斷奔跑、行走、蹲起,大肌肉群得到充分鍛煉,且自然中多樣化的菌群環境可以提高幼兒的適應能力,因此親近自然的過程能夠增強幼兒的身體素質與抗病能力。更重要的是,自然中的美好事物能夠喚起幼兒內心美好的情感、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幼兒在與大自然的親近中收獲了豐富的經驗與知識,為自身良好的身心發展奠定了基礎。
從幼兒的興趣出發
好的課程安排對幼兒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教師應密切觀察幼兒的一日生活,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并安排在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在此基礎上,應注意課程是否具備教育價值,是否符合幼兒發展需要,滿足這幾點的親自然課程對幼兒的成長是有極大價值的。
貼近兒童生活
兒童通常通過碰一碰、摸一摸等直接體驗的方式來獲取經驗,因此,課程內容要與兒童生活息息相關,讓幼兒“蹦一蹦,夠得到”的才是一節有價值的課。所謂“蹦一蹦,夠得到”是要求在內容選擇上,難度要比幼兒已有經驗難一些,具備一定的挑戰性。難度過高或過低的都不是好的課程設計。
符合當下時節
“親自然”課程,要求在真實的自然環境下展開教學工作,所以在創設課程內容時,要根據季節特點、區域布置情況等充分挖掘教育價值,引導幼兒發現不同季節自然景觀的變化,創造教育機會。
充分挖掘幼兒園和社會資源
要想“親自然”課程有效地實施,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幼兒園的環境資源與社區資源,利用園所的小動物園、采摘園等。好的社區環境對幼兒的發展有促進作用,因此,園所要與社區加強互動,優化幼兒學習資源,提高其對周邊生存環境的了解。
在植物活動開展前,教師與園所中琪琪的奶奶聯系,請她在春季栽種蔬菜時開展教學活動。在嘗試種植前,教師先播放了短片,短片講述了植物根、莖、葉的部位特征及其生長過程。之后,教師帶領幼兒去種植園進行實踐活動。先由琪琪的奶奶進行栽種示范,幼兒仔細觀察栽種流程,結束后教師向學生提問:“看完琪琪的奶奶栽種秧苗,我們拿到小苗后該怎樣做呢?”幼兒:“先把黑色的塑料殼拿下來,然后放進土里。”“要澆水。”教師總結栽種流程后,幼兒進行實踐。栽種過程中,幼兒小心地捧著秧苗埋到土里,教師詢問:“小朋友們觀察自己栽種的秧苗,和奶奶栽種的有什么不同?”幼兒:“奶奶栽得比較齊。”教師:“是的,所以我們栽種時要抬頭看一看。”在接下來的栽種過程中,幼兒看準位置再埋下秧苗,全部栽種完成后,師生圍坐在不遠處,一起復習植物根、莖、葉的特點,幼兒還分享了栽種經驗。這節教育課充分調動了幼兒參與的積極性,讓幼兒了解了植物開花、結果、死亡的全過程,豐富幼兒認知的同時發展了其綜合能力。
教師應觀察幼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或在游戲活動、區域活動中面臨的問題,以幫助幼兒解決實際問題為切入點,通過“親自然”活動或游戲的方式激發幼兒自主探究的興趣,進行貼近幼兒生活的課程創設,“把教育知識變成空氣一樣”,為幼兒構建真實的問題情境,使其在實際操作中探索未知的事物,收獲經驗。
例如,教師帶領幼兒參觀栽種的蔬菜,注意到幼兒想吃自己親手栽種的青菜,便詢問幼兒想怎樣處理青菜。幼兒們討論:“把青菜賣給誰呢?”“老師、食堂阿姨、爸爸媽媽……”最終,他們統一決定賣給家長。教師適時引導道:“你們的蔬菜有什么不一樣嗎?怎樣才能把青菜賣出去?”幼兒:“青菜是自己栽種的,沒有打農藥,還要做一個廣告牌……”討論到這里,幼兒決定將青菜的栽種過程和優勢畫在廣告牌上。部分幼兒向教師推銷青菜,教師詢問:“青菜怎么賣的呢?值多少錢?”幼兒討論:“媽媽去市場買菜都是按菜的重量付錢的,一斤多少錢或者一捆青菜多少錢。”幼兒繼續討論:“一捆一元,一捆十元、一百元……”幼兒一直沒有討論出滿意的價格,于是向教師求助,教師詢問:“你們有想到什么方法查詢價格嗎?”幼兒:“去超市問,在手機上查,問食堂采購人員等。”最后,在教師的幫助下,他們利用手機查詢到青菜的價格為五元一斤。放學了,幼兒提前擺好青菜,舉起自己繪制的廣告牌進行宣傳,最終以十元的價格將青菜售空。
從幼兒摘下青菜到決定售賣青菜的一系列過程中,教師始終以引導者、傾聽者的身份參與其中,幼兒置身于特定情境下,積極思考,協同配合,這有效鍛煉了幼兒的思維能力,培養了幼兒認真觀察生活的好習慣。
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幼兒認知水平有限、探究過程具有重復性的特點,在幼兒不斷嘗試、放棄、再嘗試的探究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幼兒反復嘗試、不斷試錯,直至獲得結果。此外,教師應為幼兒發展創設充足的空間,不急于干預幼兒的觀察與思考。“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教師要給予幼兒足夠的耐心,等待幼兒去探索發現。
例如,在幼兒園大班主題教育“風的秘密”教學活動中,為了讓幼兒對風的認識不停留在淺層次階段,教師結合幼兒已有的經驗,豐富教學內容,幫助幼兒了解了風的形成、用途與危害。首先,教師拿出風車,提問道:“小朋友們,風想和我們做朋友,可是教室內沒有風,請小朋友想想辦法。”幼兒開始對人造風進行探索,使用羽毛、扇子、硬紙片、吸管等工具制造風,根據教師提供的材料反復試驗。幼兒在做中學,從獨自對著風車吹風到吹氣球放出空氣,但風車轉動得并不明顯,最后幼兒兩個人或多個人自發組成一組,嘗試讓風車成功地轉動起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幼兒克服自身障礙,在細心觀察、實踐、探究中收獲了經驗。教師適時給予鼓勵與支持,不過多干涉幼兒的探究過程,通過活動的完成,潛移默化地培養其自信心與獨立完成活動的習慣,促使其形成個性化的思維方式。幼兒在做中學,形成真正的核心能力,使其在校園生活乃至家庭生活中,具備了能力遷移的發展水平,為幼兒終身發展奠定了基礎。
“親自然”主題課的創設讓幼兒獲得充分的探索空間,對幼兒探索精神的培養有深遠影響。自然的事物使幼兒看得到、摸得到,降低了幼兒對事物的理解難度,在生活中、社會實踐中取材作為教學活動的切入點,為幼兒獲取經驗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