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宇生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等派報,一面走,一面叫,今天的新聞真正好,七個銅板就買兩份報。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大風大雨里滿街跑,走不好,滑一跤,滿身的泥水惹人笑,饑餓寒冷只有我知道。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耐饑耐寒地滿街跑,吃不飽,睡不好,痛苦的生活向誰告,總有一天光明會來到。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舊上海的霞飛路上,行人、車輛川流不息。
“先生,要報紙嗎?先生,買一份報吧?”一個八九歲的賣報女童常在這條路上奔走賣報,大家都叫她“小毛頭”。
這天下著雨,電車到站了,小毛頭湊上前去叫賣。
“走開!”
小毛頭被不愿買報的人一推,一個踉蹌,報紙散落在泥水里。她無助地哭起來。
一位叔叔幫她拾起了報紙,溫和地說:“小姑娘,這些報紙我全買了。”
小毛頭驚訝地抬起頭,淚眼蒙
這位好心的叔叔笑著摸了摸小毛頭的腦袋,問:“你叫什么名字?”
“我沒有名字……”小女孩眨著黑亮的眼睛回答,“大家都叫我小毛頭。”
“你家在哪里?”
“我的爸爸去世了,我和媽媽早就沒有家了……”小毛頭的聲音越來越小。
叔叔沉默了,過了一會問道:“我為你寫一首歌,你一邊唱一邊賣報,這樣可以吸引更多顧客,好不好?”
“好!”小毛頭破涕為笑。
這位好心的叔叔是一位中國共產黨黨員,他就是音樂家聶耳。
苦難的小毛頭牽動著聶耳的心。很快,他和朋友一起把小毛頭的遭遇寫成《賣報歌》,又找到了她。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等派報,一面走,一面叫,今天的新聞真正好……”聶耳打著節拍教小毛頭唱。
小毛頭聽呆了,這不正是自己想說的話嗎?“真好聽!真好聽!如果能把報紙的價格也寫進去,我邊唱邊賣,就更好啦!”
聶耳的歌聲慢了下來,他邊唱邊想:“今天的新聞真正好……七個銅板就買兩份報。”
“哈哈哈,太好了!”小毛頭高興地跟唱起來。
從此以后,霞飛路上常能聽到《賣報歌》。不僅小毛頭會唱,其他報童也都學會了。
1937年,在日本帝國主義的炮火下,上海淪陷,成千上萬的孩子流落街頭。中國共產黨推動成立了多所報童學校,報童可以邊賣報邊上學,在學習中不斷成長。此后,報童更是在上海解放史上留下了他們的印記。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報童唱著《賣報歌》,穿梭于大街小巷,成了中國共產黨一支可靠的情報隊伍。
“《大公報》要嗎?”——表示情況正常。
“老《申報》!老《申報》!”——表示情況緊急!
就這樣,報童以賣報、送報為掩護,巧妙地派送傳單,迎接上海解放。
今天,每當《賣報歌》那質樸歡快的歌聲傳來時,人們的眼前仿佛就能出現在風雨里謀生的報童,腦海里就想起他們的紅色故事。而這旋律也提醒著我們當代少年珍惜幸福生活,追尋更加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