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1月22日,美國時任總統肯尼迪遭遇槍擊,震驚世界。幾十年后,真相仍撲朔迷離。2023年5月7日,肯尼迪的侄子小羅伯特·肯尼迪接受采訪時斷言:“美國中央情報局參與了對肯尼迪的刺殺行動,并隱瞞了60年。”
1963年11月22日,美國時任總統約翰·肯尼迪在敞篷汽車里遭遇槍擊,震驚世界。幾十年后,真相仍撲朔迷離。2023年5月7日,肯尼迪的侄子小羅伯特·肯尼迪接受采訪時斷言:“壓倒性證據顯示,中央情報局參與了對肯尼迪的刺殺行動,并隱瞞了60年。”
“驚天陰謀”
小羅伯特所謂的“隱瞞”,指的是“美國中情局沒有按法案要求公布檔案”。1992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要求在2017年10月26日前公布與肯尼迪遇刺案有關的全部調查文檔。但美國總統拜登與前總統特朗普都只公布了部分機密文檔,解密工作進展緩慢。
小羅伯特還談到一本出版于2008年的書《肯尼迪與不可言說的真相》,作者吉姆·道格拉斯匯總了過去幾十年公布的肯尼迪遇刺案的所有證據。他認為,肯尼迪確實遭中情局暗殺,原因是他當上總統后逐漸從“冷戰斗士”轉為持久和平的追求者,但美軍情機構不惜代價要贏得“冷戰”勝利,認為肯尼迪的轉變是“背叛”,這些“不可提及”的勢力殺了肯尼迪。
小羅伯特說:“這些證據和證詞是逐步發布的,當它們堆在一起,故事就非常清楚了——當我叔叔(肯尼迪)擔任總統時,他被美國軍工聯合體和情報機構裹挾,這些機構要求他在老撾、越南等地擴大戰爭。他拒絕了,他說美國總統的職責是讓國家遠離戰爭。”
許多人讀完這本書,直呼“毫不懷疑中情局參與其中”。
不久前,美國保守派節目主持人塔克·卡爾森在一檔“中情局和肯尼迪”的節目中,直指肯尼迪遇刺背后的“驚天陰謀”。卡爾森說,中情局在肯尼迪遇刺案中“扮演了某個角色”,并說自己有消息來源,“這個人不是陰謀論者,而是能接觸到中情局秘密文件的人,對文件內容非常熟悉”。卡爾森曾問對方:“中情局是否在此案中起了作用?”對方回復:“毫無疑問,他們參與了。這個國家與我們想象的完全不同。”
“詭異的殺人鏈”
回到1963年,肯尼迪遇刺背后有一條“詭異的殺人鏈”。
案發后70分鐘,警方就逮捕了嫌疑人奧斯瓦爾德,從他身上搜出一把左輪手槍,經對比后確認擊中肯尼迪的子彈由這把手槍射出。
奧斯瓦爾德出身貧苦家庭,是退役海軍陸戰隊士兵。他曾去蘇聯旅游,十分向往這個國家,一度定居在明斯克,后來因不適應蘇聯生活而返回美國。由于這個背景,中情局前局長伍爾西曾于2021年在其著作中拋出一個說法,稱奧斯瓦爾德早被克格勃(蘇聯情報機構)招募,是奉命回美國刺殺肯尼迪的。不過,當年在刺殺現場被捕后,奧斯瓦爾德一再否認自己是兇手。兩天后,在警方準備將奧斯瓦爾德送往監獄時,他在眾目睽睽下遭到另一名槍手的刺殺,臨死前他仍聲稱自己是“替罪羊”。
殺害他的槍手叫杰克·魯比,是一家酒吧的老板。警方稱,魯比對肯尼迪之死悲傷過度,所以殺了奧斯瓦爾德。
調查期間,魯比曾反復要求負責此案的沃倫委員會將自己帶回華盛頓,覺得自己“隨時有生命危險”,可委員會沒有答應。1967年,魯比因患肺癌死于醫院,臨死前聲稱被人下毒。
在肯尼迪死后3年,共有18個出現在槍殺現場或與此案有直接關系的人死亡。盡管疑點重重,但案件很快“告破”。1964年,美國政府發布報告,稱刺殺肯尼迪的只有一個“獨狼”槍手,他就是奧斯瓦爾德,背后“沒有任何龐大的陰謀”。據民調顯示,大多數美國人對此說法不買賬。長期以來,美國政府對相關文件諱莫如深,這更加重了美國公眾對肯尼迪遇刺背后陰謀的猜測。
一些證據和證詞慢慢拼湊出迥異于官方調查結果的另一個故事。在這個故事中,中情局才是主角。
10年前,威廉·特納提供了一份關鍵證詞。特納在1951至1961年任聯邦調查局特工,專攻反間諜案等大案。綜合數份調查材料,他得出的結論是——“肯尼迪謀殺案是由中情局策劃的。中情局負責人和肯尼迪在1961年入侵古巴的‘豬灣事件后發生了爭執。得知推翻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的計劃失敗,肯尼迪曾說要將中情局打成1000塊碎片”。
肯尼迪刺殺案研究專家杰弗遜·莫利也提出了這樣的說法:“嫌疑人奧斯瓦爾德早就與中情局搭上了關系。在1963年11月22日前,他參與過中情局的另一項行動,目的是將此前一起暴力事件歸咎于卡斯特羅,為美國全面入侵古巴制造借口。”
面對層出不窮的證據與質疑,中情局的態度一向是:“這些都是謊言。”
為何肯尼迪遇刺案至今仍不斷被提起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魏南枝說:“美國歷史上遇刺的總統共有9位,但肯尼迪遇刺案最受美國民眾的關注。這一案件慘烈蹊蹺,官方調查結果又太荒唐,完全無法令美國民眾信服。”
為何肯尼迪遇刺案至今仍不斷被提起?魏南枝分析,最根本的原因是,在當時的種種壓力下,肯尼迪推行“和平戰略”,推動美聯儲改革,又通過行政命令鞏固了“平權運動”成果,一系列措施影響了軍工復合體與種族主義者等的根本利益。
小羅伯特此次指控,是肯尼迪家族少有的公開點名中情局的舉動。但這番言論似乎并沒有造成重大影響。
魏南枝說,美國民眾對此反應平淡,正是因為中情局早已失去了公信力。“中情局等機構對美國政治、社會、經濟的控制力越來越強。但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美國民眾認為,這些機構只是既得利益群體維護自身利益的工具”。
(《環球人物》2023年第10期 毛予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