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高空拋物致死案引發關注。2015年,小張被高空飛來的不明物砸中導致死亡,但5年來都沒有找到責任人。為此,其父將物業公司及39名住戶起訴到法院,索賠400多萬元。
日前,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判決其中36名居民承擔,每戶承擔1萬元的補償責任,物業承擔8萬元的賠償責任。
高空拋物無法確定侵權人時,賠償責任如何分擔?
在該案例中,導致小張死亡的直接原因是被一棟建筑物中拋擲的物品砸中。我國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條對此有明確規定,禁止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筑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的,由侵權人依法承擔侵權責任;經調查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給予補償。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補償后,有權向侵權人追償。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應當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防止前款規定情形的發生;未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的,應當依法承擔未履行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
為何居民有不在場證明還需擔責?
實踐中,高空拋物或高空墜物存在一個嚴重問題,那就是侵權人查找難。如果侵權人難以找到,那么侵權人直接責任的適用就會大打折扣。因此,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條,在侵權人直接責任的基礎上,增加了可能加害人的補償責任。即高空拋物致人損害案件中,如果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可以免責,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給予補償。該條文采用過錯推定責任,即被告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或者被告不能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均要承擔民事責任。而被告如果希望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需要從兩個方面舉證:一方面,案件發生時自己有不在場的證據,不存在高空拋物的可能;另一方面,高空墜物不是自己安裝或擱置的。
在該案例中,法官經過實地考察、核實證據,基于法定的排除規則,排除了3戶居民,判決36名居民承擔每戶1萬元的補償責任。這里的補償責任區別于賠償責任。侵權人承擔的是賠償責任,可能加害人承擔的是補償責任。補償責任以填補損失和恢復公平為基本目的,即使不具有任何過錯也可能被要求承擔補償責任。
在此,提醒廣大市民,高空拋物不僅是不文明行為,更是一種違法犯罪行為,切勿以身試法,請共同守護“頭頂上的安全”。
(《法治日報》2023.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