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紹志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目標中提出:“體育與健康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等方面。”其中,運動能力是學生發展課程核心素養的基礎,它是健康行為與體育品德發展的依托,所以學生運動能力的發展,直接決定了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的達成度。
《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運動能力是指學生在參與體育運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綜合能力。運動能力包括體能狀況、運動認知與技戰術運用、體育展示或比賽三個維度,主要體現在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專項運動技能的掌握與運用。”這三個維度是完整的整體,每個維度都是運動能力的重要組成,所以在發展過程中應全面發展。
一、打牢體能基礎,為運動能力提升奠基
體能是指人體各器官系統的機能在身體活動中表現出的能力,它是人體健康的基石,是運動技能良好發展的基礎。系統地發展學生的體能,學生的體質健康就會達到相對理想的標準。也就是說,學生體能發展的水平直接決定了學生體質健康的水平。
《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內容安排上將體能作為一個重要內容,清晰地傳達了體能也要系統發展的信號,將發展體能放在與發展運動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充分利用各項體育活動空間,系統地發展學生體能,使學生的體能達到良好水平,只有這樣,學生運動能力的發展才會有基本的保障。那么如何系統發展學生體能呢?筆者簡要談一談自己的認識。
(一)關注體能發展敏感期,在不同學段重點發展關鍵體能
《課程標準(2022年版)》課程內容體能部分提出,體能學練主要針對改善身體成分,發展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韌性、反應能力、位移速度、協調性、靈敏性、爆發力、平衡能力等,為學生增進健康和學練專項運動技能奠定基礎。在每個學段的內容要求里,提出基本涵蓋11項體能的內容要求,同時在教學提示中,水平二與水平四提出了要注重學生體能的全面協調發展,特別關注學生的體能發展敏感期,并對每個水平的敏感期體能進行了說明。依據《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每個水平段,將敏感期體能進行系統梳理,開發敏感期體能大單元,用18個及以上課時進行敏感期體能專門的、系統的學練。如,在水平二階段,構建發展學生靈敏與協調為主題的大單元,以主題為方向,通過各種游戲和其他學習內容,系統發展學生靈敏與協調素質,從而滿足學生關鍵體能在敏感期得到良好發展的需要。
(二)打造體能發展“學練鏈條”,保障學生體能系統化發展
筆者認為,在教學中應建立“學練鏈條”。“學練鏈條”是指為了達成特定的學習目標,將學校體育校內教育中各個學習環節及其延伸的家庭、社會學習環節進行結構性串聯,形成各有側重、相互補充的學習結構。打造由可發展體能的空間所組成的體育活動“學練鏈條”,讓鏈條中每個環節對體能發展都有固定的學練時間、學練目標、學練內容、學練方法、學練評價,同時這個鏈條各個環節的任務是以體育課堂《課程標準(2022年版)》建議每課時10分鐘左右的體能教學,延伸至大課間、素質拓展課、課外活動、家庭體育鍛煉等環節。
這些環節的體能發展內容要根據不同學段學生年齡特點和體能敏感期發展需要,從結構化角度進行整體規劃、合理設計,保障鏈條上各個環節的體能學練內容,在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前提下,各有側重、相互補充,形成封閉式聯動的發展體能學練鏈條,從而保障中小學各個學段的學生體能得到系統地、全面地發展,進而服務全體學生體質的增強、體質健康水平的提升,更好地提升中小學學生體質健康整體水平。
二、重視運動技能學練,幫助學生掌握專項運動技能
運動認知與技戰術學練后的展示或比賽,是運動能力的核心部分,形成與發展這些運動能力相關素養后直接體現的就是運動技能的形成和掌握。《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了“保證學生初中畢業時掌握1~2項運動技能”。而運動技能形成的重要過程,就是學生運動認知后技術與戰術在真實情境下的運用。所以可以基本等同認為,這個維度的體現就是運動技能的學習與發展。
(一)關注運動認知的發展,為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獲得做好準備
運動認知的概念界定有多個版本,但各種界定均認為運動認知是指人在體育活動過程中產生一些認知活動,它包括在體育運動中的知覺、記憶與思維。通過對《課程標準(2022年版)》課程內容的分析,筆者認為三至九年級發展的運動認知,一般泛指體育基礎知識與技能的記憶、理解與運用。也就是某一運動項目的價值意義的認識與遷移、基本技術的結構與順序的認識、運動項目的戰術認識與理解、規則的認識、理解與運用、安全知識的理解運用、運動計劃的制訂與實施等。它是這一專項運動技能基本掌握的前提,也是學生運動能力發展的另一基礎。
1.關注基礎知識的傳授
《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教學建議中提出,要通過結構化內容服務學生核心素養發展,而結構化內容中,基礎知識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學生認識運動項目價值、意義的載體,也是學生認識規則與裁判,以及學會觀賞與評價的主要支撐,所以在義務教育階段應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
(1)通過多媒體或作業形式,引導學生認識運動項目的價值與意義
每個運動項目背后都有其文化的背景和其服務于人的身心健康的具體價值與意義。通過多媒體或作業式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認識運動項目,欣賞運動項目,為未來學習運動項目進行鋪墊,從而使學生在學練過程中知道為什么學練,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保持。
如,在足球教學中,可通過推薦學生進行相關網站的鏈接內容學習,引導學生認識足球的文化發展脈絡、認識其健身煉心的價值、技戰術發展的過程、足球裁判與規則,以及精彩的足球比賽及點評,從而引導學生全面認識足球運動,結構化地認知足球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術與基本技能,以及學習的方法,這樣的學習可以使課堂教學中基礎知識如何傳授的難題得到解決。
(2)結合實踐練習掌握專業術語,為學習技能提供幫助
在當下三至九年級體育課堂,時常出現在學習運動技能過程中,師生在學習技術過程的溝通困難。主要原因是教師不重視專業術語的備課,所以在教學中缺少此方面的教授,導致課堂中常常出現教師在示范與講解時不知如何說清楚技術的結構與運用時的基本順序,只能告訴學生模仿自己的動作。這樣的學習過程是低效的。基于此問題,建議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實際技術,將關節、骨骼、肌肉等運動系統的基本部分傳授給學生,通過學習與體驗,讓學生認知并掌握這些術語,只有堅持這個培育過程,才會更有利于學生在之后的學習過程中與教師溝通,才會更容易欣賞運動項目。這也是學生體育學習與欣賞的關鍵能力發展。
(3)幫助學生掌握學練方法,促使學生體育鍛煉習慣養成
《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培養健康行為方面,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要素,其中健身習慣的養成是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形成的最顯性抓手。因此,在基礎知識傳授層面,教師如何教會學生制訂健身計劃,掌握學練方法是養成健康行為的關鍵。建議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多媒體的提示,引導學生了解學練方法,并將其融進健身計劃中,通過作業的形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踐行,從而服務于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
2.關注運動技術的結構,為學生學會技能提供幫助
認知技術的結構是學生掌握規范技術,并能規范運用技術的前提。教師在教授技術結構時,應重視動作結構的教授,結合真實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通過體驗,清楚知道運動技術的結構與順序,為學生后期的學、練、賽中使用技術、形成技能提供重要的幫助。
(二)為學生技戰術運用創設真實情境,服務學生運動技能形成
缺少在真實的情境中實際運用的技戰術,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遺忘,只有在實際的真實比賽中合理運用技戰術,才可能形成運動技能。教師應從學生展示或比賽的需要出發,從運用的角度思考創設什么樣的情境教會學生的問題,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將技術、技能進行運用和體驗,形成結構化的認知,在經過重復性練習后,掌握技術、技能。而后在展示或比賽中,真實地運用技術、技能,融進到情境中,從而形成運動能力。如,籃球原地運球與傳球技術的學習中,教師首先要思考原地運球會在什么情境下發生(接球后的原地運球,運球后突破,原地運球接傳球,原地運球接行進間運球……),如此結合實際運用思考,創設出各種真實情境,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此情境下進行體驗性的學練,那么學生所學到的技術,與未來比賽的真實發生基本是一致的,這些真實的學練將會形成運動技能。因此,真實情境的創設應該貫穿學、練、賽的全過程,這樣的運動技能的學練才更有效、更實用。筆者沒有從目標化、結構化、深度化等角度思考如何培養學生運動能力的問題,而是從運動能力具有的3個維度及主要表現的需要切入,直觀地闡述了自己的理解。其中重點討論了體能與運動認知的培養,其目的就是引發教師們對運動能力的整體認識,在培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下的運動能力時,不可以偏概全,將運動技能等同于運動能力,應該從全面的角度思考,培養、發展學生的運動能力,從而為發展學生課程核心素養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