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彧
隨著國際航班的恢復,因采訪相識的新加坡友人發來邀請,詢問何時能夠再聚。因為工作,我認識了很多新加坡人,他們中有人居住在新加坡,有人長期居住在蘇州,也有人習慣了兩地跑,但相似的是,他們在談到蘇州、談到蘇州工業園區時都是贊不絕口的。“一站式服務中心真的方便”“商業很發達,想吃什么基本上都能得到滿足”“遇到問題,通過職能部門解決起來效率很高”……這些實打實的贊美,看得出,是發自內心的。
記得看過一篇報道,新加坡資政李光耀曾經說,新加坡把蘇州工業園區這個引擎點燃了,而中國政府讓它積極運作。他還用“青出于藍”四個字概括園區的發展,稱“你們會比我們做得更好。”
是的,歷經29年風雨,作為中新兩國政府間首個旗艦型項目的蘇州工業園區已經是標桿性的存在,提到新加坡,大家都會聯想到園區。回顧往昔,園區因改革開放而起,因創新實干而興,“師傅領進門,修行靠自身”,在一代代園區人的努力下,碧波蕩漾的蘇州金雞湖畔,崛起了一座現代化產業新城,迸發出勃勃生機。
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在中新兩國領導人共同擘畫的新藍圖中,高質量將成為“中新合作最鮮明的標識”,園區要如何實現更高質量發展?明年,園區將迎來開發建設30年,又將如何帶來更多驚喜?
想必,離不開“改革+開放+創新”。
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作為“探路者”,園區一直將“摸著石頭過河”的闖勁和“加強頂層設計”的戰略遠見結合起來,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期待園區繼續不斷跳出“舒適區”,勇闖“無人區”,攀登“更高峰”,把改革融入工作的方方面面。
觀全球、懷天下、謀大同,作為“引領者”,自中新合作始的園區,一直著眼于全球,充分釋放各類開放平臺的先行先試和引領作用,期待園區繼續在學習借鑒一流中創造一流、成為一流、以胸懷天下的視野和格局,打造全方位、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
抓創新、促發展、謀未來,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園區本就是創新的產物,也在創新中不斷創造著奇跡。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創新人才集聚地……期待園區繼續心堅志定,譜寫全面創新大文章。不僅在科技創新上走在前列,期待園區在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等方面也不斷突破、作出示范,讓區域發展維度更加立體豐滿。
期待三十而立的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