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妤



1994年,中新兩國第一個政府間合作項目蘇州工業園區呱呱墜地。29年間,這片洼地搖身一變成為一方熱土,從農田洼地到現代新城,這片中新合作的“試驗田”逐漸成長為“高產田”和“示范田”。
如今,碧波蕩漾的金雞湖畔,一座活力四射、現代化的產業園區、魅力新城生機勃勃。蘇州工業園區滄海桑田的背后,離不開新加坡這位“良師”的言傳身教。從“仰望者”到“探路者”,當下園區
深入推進共建中新“國際化走廊”,爭取在更大范圍復制中新合作經驗。
從勤勉學生到“青出于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好中新合作這一最大優勢,是蘇州工業園區發展的密鑰。1994年2月,中新雙方在北京簽署了《借鑒新加坡經驗,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的協議,自此,蘇州城東的這片洼地開啟了她的蛻變之旅。
一直以來,蘇州始終把學習借鑒新加坡先進經驗擺在優先位置,以“學生”的姿態孜孜不倦地向新加坡學習。早在1994年8月,李光耀就曾在園區管委會一間會議室里說:“如果有一天你們能夠比新加坡做得更好、更成功,即使長眠地下,我也會脫帽向你們致敬。”
按照“先規劃后建設,先地下后地上”和“適度超前、滾動開發”的原則,蘇州工業園區先后編制實施了300多項具有法律效力的專業規劃,投入了400多億元資金,按照“九通一平”標準,高質量完成了基礎開發。
越努力越幸運,在和新加坡的合作上,蘇州工業園區就是如此。到了2003年,園區經濟總量達到了開發之初蘇州全市的水平,相當于10年再造一個新蘇州。
從新加坡身上,我們一開始學的是城市規劃、建設和招商的經驗,隨后更多的是學習先進的社會和城市管理經驗。
開發建設以來,以園區為平臺,新加坡在經濟、公共服務管理等方面的經驗被成功移植到中國,蘇州工業園區也成為中國最具競爭力的開發區之一。在公共服務方面,園區學習借鑒新加坡經驗引入了鄰里中心、民眾聯絡所等先進模式,完善了區域公共服務體系,極大提升了政府的公共服務效能。
29年來,新加坡貿工部、外交部等政府部門和有關機構、企業在赴新培訓、軟件轉移、優質項目導入等方面,為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給予了大量幫助。一撥又一撥的干部從蘇州工業園區啟程,到新加坡培訓學習,跨越數千公里“取經”。
回看過去29年,蘇州工業園區并不是新加坡投資建設的唯一園區,新加坡在全世界投資建設了170多個園區,蘇州工業園區可以說是最為成功的項目之一。2009年,在蘇州工業園區15周年慶祝活動上,李光耀曾用“青出于藍”來形容園區的發展變化。
多年來,蘇州工業園區積極爭取、努力作為,把和新加坡的合作打造成為城市最大的“名片”。作為中新兩國政府間的重要合作項目,29年后,蘇州工業園區的成績單令人矚目:2022年,蘇州工業園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515.61億元,同比增長2.3%,其中實際利用外資20.89億美元,排名全市第一,累計實際利用外資額超380億美元,當年新增外資項目298個,引進外資項目數累計超5100個,其中1億美元以上項目數達138個,在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綜合考評中摘得“七連冠”。
復制經驗“走出去”,創新永遠在路上
不止“引進來”新加坡先進經驗,園區還要消化吸收后“走出去”。29年來,園區不斷學習借鑒新加坡經驗,并對這些經驗進行不斷地消化、吸收、再創造,日趨成熟的園區模式已經成長為獨特的“園區經驗”。
學人所長,創己之新。由當初借鑒新加坡經驗,到如今向國內外輸出經驗,這是對園區借鑒新加坡經驗內涵的又一次豐富和全新注釋。在復制推廣園區經驗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中新合作的旺盛生命力。
多年來,通過政府推動、市場化合作等方式,蘇州工業園區的成功模式和經驗在中國很多城市開枝散葉,形成了“多點開花”的局面。自2006年起,誕生了蘇宿工業園、蘇通科技產業園、蘇滁現代產業園、中新嘉善現代產業園、新疆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等一批高水平共建園區,這些園子均以園區為模板,成為所在地區最出色的開發區之一。
在將園區經驗復制到各地時,包括多規合一、產城融合、白地灰地、基礎設施高標準、滾動開發、適度超前等新加坡規劃理念,也一起復制了過去。
產城融合是蘇州工業園區一貫堅持的開發理念,在29年的開發建設過程中,園區走出了一條以產聚人、以人興商、以人為本的城市開發之路。因此,園區“走出去”的項目在產業招商之外,也會覆蓋居住、學校、商業、文化、體育等園區配套。“當地政府不缺房地產開發商,缺的是像我們這樣的真正的產城融合項目。”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詹宇介紹說。或許,以生機勃勃的城市生態,演繹現代化園區的多面精彩,也是園區經驗的一大特色。
實施“走出去”戰略,與硬件相比,園區更注重“軟件”輸出。作為“走出去”的一大優勢,“軟件轉移”工作機制也一并推廣到“走出去”合作項目中,蘇州工業園區長期組織合作園區干部、員工到蘇州工業園區或新加坡學習培訓。
開發建設29年,蘇州工業園區已經從發展初期的學習借鑒、要素集聚為主,進入了輻射帶動的新階段,從“引進來”到“走出去”,這一華麗轉身,讓園區再次承擔起先行軍、試驗田的角色。“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成功帶動了周邊區域實現高水平規劃、高起點發展,在“走出去”的發展道路上,園區還將攜手地方政府共同創新,一起探索,在中國更多的地方以及更廣闊的領域積極復制與發揚。
齊頭并進,中新合作向未來
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當前,雙向投資是中新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推動中新雙方科創、投資等要素雙向流動,早在2021年,蘇州工業園區新加坡國際商務合作中心和新加坡蘇州商務中心應運而生,兩個中心雖相隔數千里,卻遙相呼應、互通互補,共同賦能中新雙向投資。
據了解,蘇州工業園區新加坡國際商務合作中心重點關注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半導體、綠色科技等新加坡優勢產業;新加坡蘇州商務中心重點關注金融、軟件與信息技術、現代服務等產業,截至4月底,新加坡蘇州商務中心已經簽約21個項目,蘇州工業園區新加坡中心已經簽約了67個項目。
今年2月,在新加坡召開的蘇州開放創新發展投資情況說明會上,蘇州把中新合作作為城市發展的長期戰略,把開放創新作為雙方合作的重要方向,把服務貿易作為雙方合作的重要領域,把雙向投資作為雙方合作的重要特色。
訪問期間,蘇州工業園區14個產業投資、科技創新項目,16個專業服務、跨境投資合作項目集中簽約;還舉行了蘇州工業園區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深化合作意向書簽約儀式,將積極推進學校與地方產業、科研院所等機構合作,深化中新蘇州醫學中心等項目建設;蘇州工業園區新加坡國際商務合作中心二期啟動,一批戰略合作伙伴和入駐項目集中簽約,涵蓋生物技術、集成電路、數字化醫療、材料科學等領域。
歷經29年,從乘風者到御風者,作為“學生”的蘇州工業園區一路沖刺,正以蓬勃向上的姿態御風前行。蘇州工業園區的英文縮寫是SIP,中間的“I”最早指的是Industry(工業),現在它似乎變得更加豐滿起來,這個“I”也可以表示Innovation(創新)和International(國際化)。
古人云,三十而立。明年,蘇州工業園區即將迎來而立之年,站上新征程,蘇州工業園區即將迎來發展的新命題:面向下一個30年,中新合作如何持續走深走實?
中新兩國領導人在今年的正式會見上將中新關系提升為全方位高質量的前瞻性伙伴關系,為中新合作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在中新雙方共同擘畫的新藍圖中,高質量將成為“中新合作最鮮明的標識”。
今年年初,蘇州市領導帶隊赴新加坡開展經貿促進與合作交流活動,其中提到,蘇州堅持把中新合作作為城市發展的長期戰略,面向未來,希望充分發揮蘇州的產業優勢和新加坡的創新優勢、國際化優勢,更好地發揮蘇州工業園區的示范引領作用,不斷增進雙方友誼,共同推動蘇新合作結出更多碩果。
布局下一個30年,蘇州工業園區將持續發揮好中新合作“探路者”作用,圍繞創新和國際化兩個重要方向,不斷擦亮中新合作“金字招牌”,深化拓展全市域、全領域、全方位中新合作,引領帶動蘇州始終走在改革開放最前沿。
中新合作應時代而生,順潮流而興,如今開啟了建設“全方位高質量的前瞻性伙伴關系”的新篇章。山高水長,蘇州工業園區將不斷發掘合作新機遇,推動中新合作向著更美好的未來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