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嬌蓉



作為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第一個合作項目,蘇州工業園區經過29年的創新發展,已成為中國最具活力的發展區域之一。從第一個十年“再造一座新蘇州”的奇跡,到全國首個國家級經開區開發運營主體獲批上市,從中新蘇州工業園區聯合協調理事會會議、新蘇理事會會議制度創新,到成功舉辦5屆中新服務貿易論壇、成為上海進博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蘇州工業園區從借鑒學習新加坡經驗開始,屢創奇跡,已成為國際化合作的典范。
未來,高質量發展將成為中新合作的鮮明標識。年近而立的園區,也將在中新合作中再度創新,為跨國合作發揮更大的樣本示范意義。
借鑒新加坡經驗,融入更廣闊未來
2023年3月27日至4月1日,新加坡共和國總理李顯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正式訪問。訪問期間,雙方一致同意將中新關系提升為全方位高質量的前瞻性伙伴關系。作為中新合作典范樣本,園區也將在中新開啟高質量合作的新時代,不斷改革創新,書寫更多非凡成就。
29年來,園區有4000多人曾赴新加坡學習,可以說這種創新、務實的理念不僅應用到了園區的發展實踐中,更融入了所有園區工作人員的血液。步入新時代,為了更好地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園區也將繼續探索,為蘇州高質量發展繼續走在前列作出更大貢獻,為國際合作提供更多示范。
全方位拓展合作領域
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園區的發展一直與國家戰略息息相關。園區建設初期,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處于建立完善的階段,因此園區學習借鑒新加坡的重點聚焦在以企業為市場主體的現代管理制度,以及相應的經濟管理和政府服務體制機制。
通過學習新加坡在招商引資、城市規劃建設和部分行政管理體制等方面的經驗,園區在服務融入和服務國家戰略的同時,也推動了自身的快速發展。
早期,園區借鑒學習的新加坡經驗都是“看得見的”,比如建立第一座一站式服務中心,開辦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重視高級技工培訓等等,隨著學習借鑒逐步深化,園區共出臺了180項政策,極大推動了園區的高速發展。
如今,園區與新加坡的合作與時俱進,從最初的規劃設計、聯合招商、土地開發,到近年來的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等領域,中新合作已實現全領域項目化運作。
2022年,園區與新加坡實現貿易總額21.9億美元,園區共有在營新加坡投資項目350個,新加坡是園區第一大投資來源地區,園區在新加坡投資項目67個,雙邊經貿合作前景廣闊。
除了推動兩國人員雙向交流和友好交往,通過蘇州芭蕾舞團、蘇州交響樂團與新加坡華樂團等文藝院團、文化場館間的交流,蘇州正不斷加強江南文化推介展示,講好蘇州故事、中國故事。同時,中新兩國正不斷加強綠色發展合作,引入新加坡節能環保技術和專業機構,共建綠色低碳示范項目和新能源項目,挖掘數字經濟合作潛力,大力推動商業和貿易便利化等方面的創新探索。
高質量提升合作效能
立足下一個30年,園區將積極參與中新“國際化走廊”建設,更好賦能雙向投資,既為出海到新加坡的蘇州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實現更大發展,也要大力支持新加坡企業布局蘇州。隨著“國際化走廊”的加快建設,和園區新加坡國際商務合作中心、新加坡蘇州商務中心的設立,目前,園區已集聚中新合作項目70余個。除此以外,也有越來越多中國的企業借助長三角境外投資促進中心到新加坡發展或借助新加坡這一樞紐,引入國際創新資源。
通過推進共建“國際化走廊”、蘇州工業園區新加坡國際商務合作中心和新加坡蘇州商務中心的高水平運營,中新企業家面對面平臺服務網絡再次拓展,雙向開放平臺功能不斷提升,更好地引領了兩地企業雙向投資,雙向開放合作不斷深化。
隨著功能平臺的不斷完善,園區與中國新加坡商會共建中新企業家面對面平臺,舉辦產業對接活動14場;新加坡科研局首個海外分支機構新科研企業合作中心落地項目20個,新國大(蘇州)研究院集聚領軍人才40個,組建中新生物醫藥合作聯委會;星展銀行等3家新加坡最大的銀行均落戶蘇州,東吳證券、蘇州銀行在新加坡設立分支機構,蘇新基金管理公司正式成立;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新加坡國際調解中心落戶園區……
攜手更多前瞻性合作
開放是園區自始至終的立園之本,也是園區的靈魂。在開放戰略的指導下,早年的大力利用外資,無疑為園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巨大助推力。在園區飛速發展的29年里,除了肉眼可見的經濟社會發展,親商理念和環保理念更是一早就根植到了園區基因之中。
開發建設初期,園區對環境保護的要求就比較高,這是園區為全國經濟開發區提供的有效經驗之一。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園區一直發揮著先行先試的作用,展望后30年,園區將在主動融入和服務國家戰略方面體現更多優勢,并為推動兩國之間協議率先進行試點探索。
園區擁有自貿區和中新合作的疊加優勢,使得園區能夠更好地實現高水平開放。其中最突出的體現,就是制度創新,比如制定接軌國際通行規則、符合中國國情和園區實際的系列規章制度,以及對照中新自貿協定升級議定書先行先試,提升自貿片區建設水平。
未來,園區將深化與新加坡的務實合作,打造標識性、代表性項目,持續擦亮中新合作金字招牌。
同時,園區正進一步推進產業創新集群建設,吸引新加坡知名企業加大對園區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導入全球創新網絡資源,推進中新生命科學園、城市更新等項目;加大科技創新合作力度,依托生物醫藥合作聯委會開展對接,加強兩地科創平臺互動,參與蘇新產業合作計劃;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加大對新加坡專業服務機構、貿易企業、總部機構招引力度。
在園區,看中新合作向更高維度進發
在近30年的發展歷程中, 蘇州工業園區無疑交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而在一系列的成就背后,離不開中新合作的大背景。如今,中新兩國已開啟高質量合作新時代,園區又將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創造怎樣的成果呢?
借鑒經驗,一張藍圖繪就融合新城
園區能取得現在的發展成就,離不開中新合作初期,對新加坡經驗的借鑒。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規劃建設和管理,集中體現在城市發展近期和遠期規劃、土地開放和利用、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管理、環境治理和保護等方面。
在園區規劃建設和管理過程中,“先規劃、后建設、先建地下、后建地上”成為一個最重要的借鑒經驗。“今天,我們也看到規劃在蘇州工業園區的發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其避免了國內一些開發區的配套不到位,導致產城人相互分割的局面。”段進軍說。
“一張藍圖繪到底”,很好地實現了“產、城、人”之間的融合發展,為園區可持續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當國內不少工業園區還在采取“邊開發、邊規劃”或者“先開發,后補規劃”的建設路子時,園區借鑒新加坡的經驗,從“科學規劃”做起,成為全國開發區建設的一個范本。從1994年至2000年,園區在建設初期就以“產城均衡、產城融合、配套共享”作為城市規劃發展的主導方向,著眼于“產城融合、以人為本”的定位,發展多年。由古城中軸線延伸而出的蘇州大道主干道,串聯起一個個環形分布、圈圈相扣的金融區、商業區、居住區、工業區,連接著金雞湖,一路向東延伸,這是園區以基礎設施建設為特征的工業化快速啟動、城市化同步推進的重要發展階段,也是園區以理性規劃,打造現代化江南生活典范的起點。如今的園區,更是合理配置了科技研發區、綠色生態區、公共服務區、生活居住區,層次分明而又綜合利用,形成了規模適宜的產城人融合型整體結構。
年屆而立,創新成就靚麗名片
段進軍說:“合作早期,蘇州工業園區以單向的招商引資和產品出口為主,隨著兩國的合作向多領域、全方位、跨區域的雙向合作進行轉變,面向未來,園區將與新加坡在數字經濟、綠色發展、跨境投資等方面將進行深度合作。”
借鑒新加坡的經驗的同時,園區在發展過程也實現了借鑒與創新的統一。從首創全國首批出口加工區、全國首家中外合作辦學試點,到首個國家級股權投資基金等,眾多“第一”“唯一”在這里誕生;引領開發區在現代物流、科技創新、金融開放等領域的功能創新。率先在全國開展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中新跨境人民幣創新業務試點,特別是強化親商服務。
親商服務是“園區經驗”的重要內涵,也是蘇州工業園區核心競爭力。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強化智能協同服務,當好“店小二”,強化專業精準服務……以上這些創新經驗,特別是好的營商環境是值得其他地區和“一帶一路”的發展中國家借鑒。
如今,園區已經成為蘇州改革開放的靚麗名片,這座功能完善的現代化城市已經形成了以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納米材料等支撐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同時形成了功能完善的空間體系。
開放創新,服務區域發展
中新合作已進入新的階段,在原有合作的基礎上,中新兩國將進一步地拓寬合作的領域、提升合作的層次、創新合作的形式。這樣的深度合作毫無疑問對于推動雙方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重大作用,也一定會進一步夯實雙方友誼之基石。
段進軍認為,蘇州要進一步地認識到中新合作對于蘇州進入新發展階段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蘇州市委市政府要高度重視中新合作,要把中新合作先進理念和合作范圍從蘇州工業園區拓展到整個大市。目前,“大蘇州”各地按照“全力推動市域統籌發展,積極參與省內區域協調發展,主動融入長三角城市群一體化發展,依托上海國際化平臺集聚全球高端資源”四個層面,握指成拳,內聚外聯,迸發出“空間縫合、資源整合、發展聚合”強大合力。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區域協調在長三角內部也應該得以踐行。一方面,長三角城市要推動社會、經濟、生態之間的協調發展;另一方面區域之間應該充分地發揮合理的分工與合作,這應該是區域協調發展最重要的內容。
園區如今已經成為長三角一個重要區域增長極,其連續7次在全國開發區綜合型排名中位居第一。未來,園區必將進一步推動開放,這不僅指對外開放,也包括對于長三角內部的開放。
段進軍認為,為了服務好國家重要發展戰略,園區一方面要集聚更加高端的生產要素,形成創新生態系統,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另一方面要走出去,將中新合作的成功經驗向外輸出,推動長三角其他區域的發展,這也是對長三角區域協調發展的貢獻。蘇州工業園區要在開放中創新,在創新中開放,要與長三角其他區域形成協調發展的格局。
作為兩國合作的最重要的典范,園區今后也將持續挖掘對新合作潛力,在服務貿易、金融與現代服務業、城市建設等方面進一步擴大合作,打造開放新門戶、產業新地標、科創新地標、城市新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