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先鳳 鄧全生
受多種因素影響,有的企業經營困難,降低生產經營成本是正常的市場行為。但有少數企業不是把目光盯在加強內部管理和提質增效上,而是裁員和克扣工資。這種賺了錢是自己的,賠了錢就把氣撒在員工身上的做法,容易在企業與員工之間形成對立面,一個不愿意付錢,一個不愿意做事,問題積壓就會越來越多,是條走偏了方向的降低成本之路。
筆者發現,一些企業在管理上依然沿用一種陳舊模式:員工給負責人干活,負責人給員工錢,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員工不能要求太多,因為企業是負責人的。員工認為自己只是打工的,企業給多少錢就干多少活,合情合理,因為企業又不是自己的,憑什么那么賣力?在這樣的勞動關系當中,企業和員工之間都沒有把自己和對方的利益捆綁在一起,導致在危難時刻,都選擇以自身利益為上,或一裁了之,或一走了之。
經營企業,有賺錢的時候,就有虧本的時候。什么樣的企業最有可能倒閉,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遠離客戶,二是遠離員工。所以,外部環境并不都是造成企業倒閉的主要原因,而是在處理勞資關系上缺乏智慧,缺乏胸懷,缺乏平衡輸出的理念。
員工與企業的關系不是狹隘的、簡單的“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而是風雨同舟、滄海共濟的關系,是合伙、合作的關系,是利益共享、風險同擔的雙贏關系。成就企業成功的是員工,沒有員工,其他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在如今的商業環境中,員工敬業度的影響是巨大的,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常言道:“得民心者得天下。”企業負責人一定要學會逆向思維:企業越是有困難的時候,越不能虧待員工,越要“經營”人心,在思想上、行動上讓員工感受到來自領導層面的認同感。
為了企業的發展、員工的幸福和社會的穩定,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可以做的還有很多。比如,抓住空檔,培訓員工,為員工“補課”;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從原材料采購、生產加工、產品銷售的全過程中加強科學的精細化管理,特別是加快新產品的研發來贏得市場……同時,作為企業負責人要有必勝的信心,面對經營困難,必須清楚地、明白地將企業的優勢、企業的希望傳遞給員工,讓員工感受未來的希望,知道困難是暫時的,經過短暫的蟄伏,還是可以在未來外部環境改變的時候重新站起來。
人心都是善良的,負責人對員工好,員工自會心懷“感恩”之心,等到云開霧散,以更加積極的心態投入工作當中,而更重要的是,堅持不裁員、不克扣工資操作,傳遞的更強勁信號是企業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文化品格。危難之中,這種精神層面的向心力對于激發企業組織的戰斗力十分重要,可以讓不同崗位的員工感受到企業的用心與付出。
雖然企業有時候裁員是不得不選擇的事,但如果負責人熱衷于裁員,就不可能成為好的負責人。尤其是借“破壞性創新”名義一味地裁員和克扣工資,受傷害的除了員工外,更有企業自身。所以,企業負責人開這劑猛藥之前,必須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