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近日,某二手交易平臺上涌現了不少“代考察”“代奔現”“代戀愛”的服務小廣告,這些發帖人自稱“網絡奔現師”。律師表示,網戀奔現師的服務行為可能存在風險。
只要交錢,就可以幫人鑒定網戀對象的性別、顏值等,還能幫助客戶去追男女朋友。真是“有錢能使鬼推磨”,連愛情也可以通過錢來購買。這些“網絡奔現師”往往并不會與客戶想追求的異性直接聯系,而是需要客戶把與心儀對象的聊天記錄發給“網絡奔現師”,由“網絡奔現師”回復后,再讓追求者復制粘貼他的話發給心儀對象。
表面來看,這樣的代聊方式也沒有觸碰法律底線,但“代追”服務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比如“代追”就算不成功也不會全額退款,代追服務不少還是“先付錢,后服務”的付款方式,這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另外,代追員門檻低,就算沒有經驗也能做,這與賣家宣稱的“專業背景”“有多年代追經驗”、擁有“心理咨詢師”和“婚姻家庭咨詢師”資格證等大相徑庭,專家涉嫌虛假宣傳,涉嫌消費欺詐。而幫客戶考察網戀對象顏值等情況,還可能侵犯他們隱私等個人信息。
其實,“網絡奔現師”也并不能算是新鮮事物,此前就有過“代追員”“代追服務”,與網絡上的“戀愛課”“情商課”等也有幾分相似之處。現實中,一些年輕人情商不高,感情容易受挫,這就給了“戀愛課”“情商課”、P U A以機會。但代追從本質上來說,就有欺騙感情的嫌疑,實際與心儀對象交流的不過是背后的“網絡奔現師”。就算“網絡奔現師”極為專業,幫助客戶追到了心目中的人,兩人在今后的相處中,購買代追服務一方存在的情商問題,還是可能會“穿幫”,繼而影響兩人的長遠交往。代追服務還存在消費欺詐的風險及隱私泄露的風險,對消費者來說,更需要謹慎購買。“網絡奔現師”對網戀對象進行跟蹤等,如同成了“私家偵探”,還可能涉嫌侵犯他人公民個人信息、擾民等非法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購買“代追服務”“戀愛課”,并不是為了談戀愛,而就是在“耍流氓”。各種“代追服務”“戀愛課”、非法P U A,也是投其所好,打著教人戀愛的幌子,教人如何控制他人情感,甚至把異性當玩物,如在不良P U A行業中,一些商家還推銷迷藥及有害產品,間接鼓勵他人誘奸、強奸女性。由此來看,“網絡奔現師”滿足的就可能是一種惡趣味、偽需求。“網絡奔現師”不僅難以成人之美,甚至還可能成人之惡。
對于代追服務等網絡新興事物,需要監管部門能加強監管,一旦發現新興服務有違法問題,要依法予以打擊。對于年輕人來說,“愛情不是你想買,想買就能買”,對待感情要多一些真誠與善意,而要少一些虛偽與“不恭”。不能讓美好的感情也變成了金錢買賣與精準算計的對象。
“網絡奔現師”不是愛情的“救星”,反倒可能是“災星”。“網絡奔現師”不是成人之美的“紅娘”,而可能是破壞法治社會的“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