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丹鳳
吃飯時的一言一行能透露出一個人的品行和教養,對餐具的偏好則是其審美品位的體現。大大小小的飲食禮儀體現了中國古代禮貌文明、注重和諧的文化特色。
筷子,也稱“箸”,是中國最常見的餐具,已成為中華飲食文化的標志。《禮記》云:“羹之有菜者用校(筷子),其無菜者不用校。”按此說法,筷子是用來夾菜的。那到底該怎么夾菜呢?這就事關用筷禮儀了。
為什么要談談用筷禮儀?第一,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用筷不注意,陋相百出,亟需糾正。第二,中國古代的用筷禮儀與現代兒童教育中的“食育”不謀而合。所謂“食育”,是指良好的飲食習慣的培養教育,其中包括用餐行為。中國人的用餐行為必然有筷子,故用筷禮儀不可不知。
中國古代的用筷禮儀有個很大的特點,即無高要求但設置了底線。說白了,就是用筷時“不要干什么”,如忌“碗口筷” “生人筷” “長短筷” “叮當筷” “截筷” “淚筷”等。什么意思呢?總結起來,就是十二個短語:三長兩短、仙人指路(千夫所指)、品箸留聲、擊盞敲盅、執箸巡城、迷箸創墳、淚箸遺珠、顛倒乾坤、定海神針、當眾上香、交叉十字和落地驚神。
在中國的語境中,三長兩短寓意死亡。古人認為筷子長短不齊,意指三長兩短,不吉利,是對人的大不敬。仙人指路或千夫所指是指用筷時,食指指向他人。用食指指人,有指責之意,很不禮貌。
品箸留聲和擊盞敲盅都是說用筷子時發出聲音的現象,前者是將筷子含在口中嘬出絲絲聲,引起他人反感;后者則是敲打碗盆或杯盞發出聲音,如同乞丐要飯,讓人不齒。
執箸巡城、迷箸創墳和淚箸遺珠說的是不好好夾菜的事。有些人吃飯時用筷子來回在桌子上的菜盤里撥弄,不知從哪里下筷為好,犯的就是執箸巡城的忌諱。也有人用筷子往自己盤子里夾菜時,手里不利落,將菜湯流落到其他菜里或桌子上,叫淚箸遺珠。這些都是極不禮貌的行為。
顛倒乾坤、定海神針、當眾上香、交叉十字和落地驚神皆指不好好拿置筷子。顧名思義,顛倒乾坤就是說用餐時將筷子顛倒使用,如同饑不擇食,會被人看不起。用餐時,用一根筷子去插盤子里的菜品,叫定海神針,被視為對他人的羞辱。用餐時,將筷子隨便交叉放在桌上是對他人的否定,因為古代吃官司畫供時才打叉子。
你是不是發現這些現象很眼熟?吃飯是私事,也是“公事”。吃“獨食”,個人舒服至上無可厚非,但與人共食,那就不能不顧及他人的感受,這才是禮貌待人之道。
細數一番,中國古代飲食禮儀內容確實不少。面對傳統文化,最好的態度莫過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撇開那些糟粕不談,中國傳統飲食禮儀也傳達了這樣一些當下值得提倡的理念:禮貌、尊老、和諧、干凈和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