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無所有,到收獲頗豐,在研究云南風箏的第三個10年,我依舊覺得學無止境。”55歲的章騰云是云南省唯一一名風箏項目國家級裁判員,同時也是昆明市西山區風箏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從接觸風箏的那一刻起,他便被其深厚的歷史底蘊所吸引。為了將云南風箏發揚光大,他甚至不惜放棄高薪的醫生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云南風箏的研究和推廣中。
章騰云的工作室位于西壩新村,名叫放牧天空,工作室里掛滿了各式各樣他親手制作的云南風箏。聊起和風箏的淵源,他不由得笑了笑:“風箏的傳承有兩種,一種是拜師學藝,另一種則是家族傳承,而我是后一種。”
章騰云介紹,他是學醫學專業的,大學畢業后一直致力于服務糖尿病人。“一開始,我只是把風箏作為一種業余愛好,但是后面工作壓力越來越大。”那段時間他經常做夢,夢到和祖父一起放風箏的畫面,感覺整個人都非常放松。于是,在30歲那年,章騰云下定決心,放棄安穩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云南風箏的研究和推廣當中。
“第一個10年,我們過得非常不容易。”讓章騰云印象尤為深刻的是2007年參加的一場全國裁判員培訓交流會。當時,他滿心歡喜地帶著云南風箏去交流,卻遭到了極大的打擊。“當時他們對我的點評就是‘三不:一是不務正業,說我放棄正經的工作;二是不負責任,說我做風箏根本沒法養活自己;三是我所帶來的云南風箏不成流不成派,得不到大家的認可。”
就是這“三不”,讓潛心研究風箏9年的章騰云徹底迷茫了。對于他來說,當時只有兩條路可以選。一是徹底放棄風箏,回歸從醫這個老本行。二是瘋狂一把,做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我選擇了后者,決定創一個吉尼斯世界紀錄。”說干就干,當時正值2008年北京奧運會。章騰云便召集了100多名自己的學生和300多名志愿者,耗時3個月,做了一只由2008只“蜜蜂”和“歪桃”串聯而成的、長達3500米的超大風箏。“當這只風箏放飛的那一刻,我覺得我那么多年的堅持都是值得的。”章騰云說,直到今天,這只長串的硬翅風箏,在全世界依舊沒有人敢放,仍然保持著吉尼斯世界紀錄。
目前,章騰云仍舊致力于云南風箏的推廣工作,他希望有更多人能夠了解認識云南風箏,讓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到放風箏這一運動當中。
(摘自《都市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