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子星 駱菲
【摘要】絕經后骨質疏松癥(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P)是指女性到了絕經期,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從而導致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出現低骨量和骨組織的顯微結構退行性變,骨脆性和骨折易感性增加。臨床上以腰背部疼痛為主要癥狀。合理的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癥可以明確提高療效。
【關鍵詞】絕經后骨質疏松癥;中醫藥治療;西醫治療;研究進展
Research progress of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JIN Zixing, LUO Fei
Hebei North University, Zhangjiakou, Hebei 075000, China
【Abstract】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refers to that when women reach menopause, ovarian function declines and estrogen levels decline, resulting in bone resorption greater than bone formation, low bone mass and degeneration of bone tissue microstructure, as well as increased bone fragility and fracture susceptibility. Clinically, the main symptom is lumbar and back pain. Reasonabl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can clearly improve the curative effect.
【Key Words】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Research progress
絕經后骨質疏松癥(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P)是一種以骨量低,骨組織微結構損壞,導致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增加,一般發生在女性絕經后5~10年內[1]。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是一種隱匿發生的疾病,早期往往沒有任何癥狀,中晚期隨著時間的推移,可以出現骨痛、駝背、身材變矮、局部壓痛等癥狀。骨折是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最嚴重的并發癥,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目前西醫治療方式,主要為口服藥物治療。中醫治療方案多種多樣。
1.1 發病機制
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目前普遍認為,女性進入絕經期后,體內的激素水平急劇下降,引起骨代謝紊亂,誘發骨質疏松。骨質的形成和再吸收的平衡對骨量和強度具有關鍵性的影響。隨著對該病研究的逐漸深入,研究者認識到雌激素水平的改變并非該病發生、發展的唯一因素,如氧化應激、腸道菌群失調、炎癥因子等同樣在PMOP的發生發展中占據了重要地位[2]。
1.1.1 雌激素與炎癥因子:有研究報道,雌激素缺乏會促進炎癥細胞因子如白細胞介素(IL)-2、IL-6、腫瘤壞死因子(TNF)-α等的產生,并增強破骨細胞活性,這可能是導致絕經后骨質疏松的成因[3]。
1.1.2 雌激素與氧化應激反應:氧化應激反應是指由于體內氧化和抗氧化失衡引起的中性粒細胞炎癥浸潤,使蛋白酶分泌增加,大量氧化中間產物產生,從而引起組織損傷。婦女絕經期后,體內細胞氧化還原的平衡被打破。過量的活性氧堆積會損傷細胞膜及細胞核中的脂質、蛋白質和DNA等物質,抑制成骨細胞的活性,導致成骨細胞和骨細胞的凋亡增多,骨吸收/骨形成失衡,骨密度降低,增加骨折的風險[4]。
1.1.3 腸道菌群:研究發現,腸道菌群失調后,脾臟中的T淋巴細胞,尤其是Th17亞群數量上升,加速骨的吸收。IL-2、IL-1、IL-6、TNF-α和OPG也容易受到腸道菌群影響。菌群失調導致TNF-α促使單核破骨細胞轉變為多核破骨細胞,增加了絕經后婦女患骨質疏松的風險[2]。
1.2 西醫治療
1.2.1 基礎措施:包括調整生活方式和骨健康基本補充劑。調整生活模式可通過進行以下幾個方面:①負重運動。②調整飲食:特別是牛奶、纖維和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因此,除了體力活動外,適當比例的營養和飲食也被認為是改善骨質疏松和骨健康問題的重要工具[5]。骨健康基本補充劑包括鈣劑和維生素D。
1.2.2 藥物治療:在現代醫學的臨床治療當中,藥物是治療女性絕經后骨質疏松的主要手段。抗骨質疏松藥物按機制可分為骨吸收抑制劑、骨形成促進劑、其他機制類藥物等。目前骨吸收抑制劑應用最廣。骨吸收抑制劑藥物包括雙磷酸鹽類、降鈣素類、雌激素類和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類、RANKL抑制劑(國內尚未上市)。目前雙磷酸鹽類是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抗骨質疏松藥物。包括阿侖膦酸鈉、利塞膦酸鈉等。其中阿侖膦酸鈉片是治療PMOP最常用的[6]。降鈣素是一種鈣調節激素,能抑制破骨細胞的生物活性、減少破骨細胞量,減少骨量丟失并增加骨量目前應用于臨床的降鈣素類制劑有兩種: 鰻魚降鈣素類似物和鮭降鈣素[6]。
2.1 病因病機
中醫學中并無“絕經后骨質疏松癥”這一病名,但依照其病發癥候可歸于“骨痿”“骨痹”“骨枯”等。春秋戰國時代,“骨痿”一詞首見于《內經》,《素問·痿論》云:“黃帝問曰:五臟使人痿,何也?……發為骨痿”。《內經》中還有“腎脂枯不長”為骨痹、“骨枯而髓減”為骨痿的記載。《靈樞·經脈》曰:“足少陰氣絕,則骨枯”。由此可見,腎精虧損是該病的主要病機。黃偉等[7]認為本病病機主要是“脾腎為本,血瘀為標”。
2.2 中醫治療現狀
2.2.1 單味中藥治療:單味中藥通常選取具有補腎益陽、強筋骨作用的中藥,如淫羊藿、杜仲、補骨脂、續斷等。淫羊藿是傳統補腎中藥,味辛性溫,歸肝經、腎經,可補腎陽、祛風濕強筋骨。在肝腎不足型疾病中廣泛應用。杜仲味甘性溫,歸肝經、腎經,具有強筋骨、補肝腎、安胎止痛之效。補骨脂性可潤髓有補陽壯腎之效[8]。
2.2.2 中藥復方治療:六味地黃丸出自《小兒藥證直訣》,主要功效為滋陰補腎。李敏等[9]通過將120例肝腎陰虛型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持續治療1年后發現觀察組的骨密度、血清Ⅰ型原膠原氨基末端前肽(P1NP)、Ⅰ型膠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組內治療后與組間平均百分比變化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鄭劍南等[10]通過臨床研究發現,右歸丸聯合阿侖膦酸鈉相對于對照組能明顯緩解PMOP腎陽虛證患者的腰背部疼痛。王欣燕等[11]采用青娥丸治療腎虛血瘀型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治療后,給予青娥丸和鈣片組(QEW組)和給予骨化三醇和鈣片組(ALF組)的血清β-CTX,N-MID和T-PINP水平等指標均顯著降低,且兩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對不同證型的PMOP選取不同中藥湯劑內服均可以通過降低骨轉換指標的方式來達到滿意的療效。
2.2.3 針灸治療:中醫針灸主要是通過對經絡和腧穴的刺激,補瀉得當,調節臟腑功能,調和氣血,平衡陰陽。臨床上針灸治療PMOP患者多注重從“腎主骨”理論選穴及運用特定穴治療,方法有單純針刺、電針、溫針、灸法、針灸結合藥物、埋線、穴位注射和耳穴貼壓療法等[12]。鄭雪峰等[13]通過研究發現,電針對于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患者的骨痛癥狀有顯著改善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與上調血清OPG、抑制DKK-1的表達有關。陳艷婷等[14]通過觀察70例PMOP患者針刺腎俞、脾俞、關元、三陰交等穴,行嶺南陳氏分級補瀉法和導氣法,得出治療后患者可明顯改善骨質疏松癥狀。王潔等[15]將8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患者行常規治療法,觀察組患者行獨活寄生湯配合針灸治療法。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 95.00%高于對照組的8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王爭[16]通過采用穴位注射法治療PMOP,指出穴位注射療法可明顯緩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古柱亮等[17]通過采用星狀神經節埋線配合阿侖膦酸鈉治療PMOP,結果顯示臨床癥狀減輕,BMD和E2增加。
2.2.4 其他療法
①練功療法。練功療法具有促進骨的血液循環、促進骨代謝、促進性激素分泌和增強肌肉力量的效應,提高人體的肌力、靈敏度、協調性、平衡能力,防止跌倒,從而降低骨質疏松骨折發生率。運動項目主要有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李琦等[18]在辨證論治指導下改良五禽戲,發現可延緩骨密度T值下降幅度,緩解患者疼痛,提升患者平衡能力。②中醫外治法。中醫外治法主要是針對PMOP患者腰背痛及其他部位疼痛,臨床上采用一些理療的方法如膏藥穴位貼敷、中藥熏洗等,藥物有效成分可透過皮膚吸收入血,發揮促進骨形成及增加骨密度的作用,從而有效緩解患者腰背疼痛。臨床常用的藥物有肉桂、淫羊藿、杜仲等;穴位選擇以神闕、命門、腎俞、脾俞、氣海等穴位為主。劉漢嬌等[19]采用中藥敷臍療法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提高L1-4腰椎及左側股骨Ward三角區BMD含量。
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診斷和治療以及發病機制方面還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問題,是二十一世紀疾病譜中一個值得醫生和病人共同關注的疾病。在今后發展過程中,中醫的焦點應該聚集于通過各種方式延緩PMOP患者的疾病進程,避免其病程發展到脆性骨折的程度。
參考文獻
[1] 張倩,王花欣,王媛,等.中藥防治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研究進展[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20,26(7): 1083-1088.
[2] 雷欣東,于慧,龍瓊,等.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21,27(11): 1681-1684.
[3] Chi-Wen Chou,Tsay-I Chiang,I-Chang Chang, et al. Expression levels of estrogen receptorα mRNA in peripheral blood cells are an independent biomarker for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J].Bba Clinical,2016,5:124-9.
[4] Danielle A Callaway,Jean X Jiang.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oxidative stress in osteoclastogenesis, skeletal aging and bone diseases[J].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Metabolism,2015,33(4): 359-70.
[5] 易生輝,招文華,任輝,等.中西醫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22, 28(5):274-282.
[6] 夏維波,章振林,林華,等.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療指南(2017)[J]. 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9,25(3): 281-309.
[7] 徐芳園,張文超,趙崢嶸,等.“脾腎為本、血瘀為標”論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病機及防治[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22,28(12):1833-1837.
[8] 楊光雨露,許國梅,古艷琳.絕經后女性骨質疏松癥中醫證型分布與中藥治療研究進展[J].四川中醫,2020,38(7):221-223.
[9] 李倫莘,吳連國,梁博程,等.六味地黃丸防治腎陰虛型絕經后骨質疏松的臨床療效評價[J].中華全科醫學,2022,20(8):1392-1395.
[10] 曹俊青,鄭劍南,張麟.右歸丸聯合阿侖膦酸鈉口服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癥腎陽虛證的臨床研究[J].中醫正骨,2018,30(5):20-23.
[11] 王欣燕,劉建紅,黃顯元.青娥丸對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患者骨密度、骨代謝指標和骨硬化蛋白的影響[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20,26(3):412-415.
[12] 張勇,羅婧,陳貴全.針灸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研究進展[J].中華針灸電子雜志,2017,6(4):153-155.
[13] 鄭雪峰,聶焱,何慶建,等.電針對絕經后骨質疏松患者血清BGP、DKK-1、OPG和OPN水平的影響[J].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20,32(5):64-67.
[14] 陳艷婷,林麗梅,王曉東,等.嶺南陳氏針法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癥及對血清GH、IGF-1的影響[J].中國針灸,2022,42(9):979-984.
[15] 王潔,黎業科,李金輝,等.獨活寄生湯配合針灸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22,16(6):1-4.
[16] 王爭,張唐法,張紅星,等.穴位注射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腰腿痛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08(4):261-264.
[17] 古柱亮,梁佩玲,謝韶東.星狀神經節埋線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18,38(5):499-503.
[18] 李琦,楊鶇祥,于冬冬,等.改良五禽戲處方對肝腎虧虛型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20,22(3):154-157.
[19] 劉漢嬌,王海燕.中藥敷臍對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干預效果觀察[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10(6):803-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