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赟
【摘 要】國防教育是國家為了加強公民的國防意識,提高認知水平,增強國防行為能力,最終促使公民積極自覺履行國防義務、支持國防建設的教育活動,國防教育是國民教育和國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1年推出的系列電視節目《戰旗》以小中見大的優質選題、引人入勝的口述歷史、戰場再現的多維影像及匠心獨運的節目設計,通過相得益彰的今昔對話表達方式生動闡釋了血脈相承的愛國主義精神。本文認為,總臺通過這一檔凝練、緊湊的節目,促進了國防教育的模式創新,為國防軍事宣傳教育類節目的開發制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關鍵詞】全民國防教育;戰旗;精神;多維影像;紅色基因
國防教育是國家為了加強公民的國防意識,提高認知水平,增強國防行為能力,最終促使公民積極自覺地履行國防義務、支持國防建設的教育活動,國防教育是國民教育也是國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規定:“國家通過開展國防教育,使全體公民增強國防觀念、強化憂患意識、掌握國防知識、提高國防技能、發揚愛國主義精神,依法履行國防義務。”“國防教育是建設和鞏固國防的基礎,是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途徑。”“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都有接受國防教育的權利和義務。普及和加強國防教育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央視國防軍事頻道作為開展國防教育、宣傳國防軍事的重要平臺,開播以來推出了數十檔特色鮮明、各具新意的節目,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軍事節目中心在2021年制作播出的系列節目《戰旗》兼具國防教育和軍史普及功能,巧妙地融合了權威性、趣味性、觀賞性、教育性于一體,將每一面戰旗背后的故事與部隊今天的發展融合貫通,以微小的切口展示了宏大的精神風貌,突破了傳統軍史類電視節目冗長、枯燥、說教氣息濃厚的窠臼,顯示出良好的國防教育宣傳效果。
一、獨特視角,小中見大
2019年10月1日,長安街上旌旗飄揚,國慶70周年閱兵儀式開始,在這次閱兵盛典上,第一次出現了戰旗方隊。戰旗方隊的榮譽戰旗,是由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從全軍部隊中遴選確定,東、南、西、北、中五大戰區各24面,主要來自陸軍、海軍、空軍、聯勤保障部隊和武警部隊5個軍種,共120面榮譽戰旗,其中100面正式受閱。從不屈不撓全殲守敵的葉挺部隊到把英雄的名字寫在戰旗上的董存瑞班,從“三個不相信”精神歷久彌新的楊根思連到用胸膛堵機槍眼的黃繼光英雄連,戰旗故事跨越南北、穿越時空,100面代表著我軍輝煌歷史和榮譽的戰旗,迎風飄揚,氣勢如虹。100面戰旗囊括了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榮譽功勛部隊,堪稱一部浴血的軍史。
《戰旗》節目正是以這一面面浸透了英雄鮮血的戰旗為焦點,每一集節目關注一面戰旗,講述這面戰旗背后的故事。《戰旗》節目得到了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等相關權威機構的大力支持,對戰旗所在部隊的隸屬關系變更、榮譽稱號的由來等都做出了詳盡、權威的解說。
這些著名的戰史故事、戰斗過程,對于軍事迷來說不少都是耳熟能詳的,尤其在網絡時代,這些信息并不稀奇,網絡上有大量的圖文資料可供查閱。但恰恰因為“戰旗”這樣一個獨特的切入視角,用戰旗講好戰斗故事,此前國內從未有過以“戰旗”為主題的電視節目,使節目產生了強烈的新鮮感,透過“戰旗”的“新瓶”,成功裝載了經典戰史軍史的“舊酒”。每集節目時長僅10分鐘,起承轉折凝練、緊湊,十分精彩。
二、口述歷史,引人入勝
《戰旗》的節目編排通常依照3個并不明顯區分的環節展開。首先,請出各戰役、戰斗的相關當事人口述歷史;其次,透過多維影像再現戰場經過,特別是以高精度的CG動畫還原戰役過程,點明戰役的戰略意義;最后,指出誕生在烽火中的戰旗部隊現在的隸屬關系,在不斷的今昔穿插對比中展現祖國國防事業的蓬勃發展。《戰旗》節目中,邀請到大量戰役當事人口述歷史,觀眾看到這么多身經百戰的老人精神矍鑠,談起當年的戰斗依舊情緒激動,仿佛身臨其境,有強烈的共鳴。
與以往的口述歷史類節目不同的是,《戰旗》要言不煩,只針對具體戰斗的特色或意義,簡短幾分鐘就闡明了要點。例如,《臨津江突破英雄連》這一集里,親歷了抗美援朝戰爭的老人鄭起面對鏡頭抬起手做出吹號的動作并微笑著說:“我是(志愿軍)三十九軍一一六師(三四七團三營七連司號員),是一個吹著號的小號兵。”介紹到戰斗經過時,鄭起老人神情嚴肅凝重,“真正打仗的時候,我們好多的戰士,這犧牲流血那都不用說了,在爬冰臥雪的過程當中,從來沒有過喊爹喊媽的。我們蹚水過江的時候,棉褲都凍得梆梆的了,上了岸以后團首長拿棍一敲,在我們那棉褲上,當當直響,到這種程度,凍(成)冰盔、冰甲、冰褲衩”。說到這里,鄭起老人已經眼泛淚光,這番講述感人至深,使觀眾切實體會到嚴冬渡江作戰的艱苦卓絕和戰士的英勇無畏。
三、多維影像,再現戰場
歷史上的戰役盡管激烈異常,但留存下來的影像資料卻很有限,僅僅通過口述歷史,還不足以還原戰場的畫面。《戰旗》作為一檔軍史節目,充分運用了日益進步的影像技術、數字特效技術演示敵我態勢和作戰進程,通過實景拍攝糅合新聞資料片等檔案影像,最大限度地再現了戰場,還原了歷史。
例如,《光榮的臨汾旅》突出地體現了這種多維影像的藝術特色,節目一開場首先引用了拍攝于1989年的電視劇《臨汾攻堅戰》畫面,配合在部隊傳唱了70多年的戰歌《光榮的臨汾旅》引出話題,指出臨汾戰役激烈艱難,隨后畫面轉到現在,親歷過臨汾戰役的戰斗英雄王順秀(時任晉冀魯豫軍區第八縱隊二十三旅六十八團通訊班班長)老人正站在河邊唱著這首戰歌:“沒有攻不破的城,繼運城大捷,連克臨汾立奇功……”隨后畫面調動高精度的CG動畫在戰略形勢圖上縱橫穿插,紅旗飄揚、箭頭聚發,指出攻克臨汾的戰略意義。隨即引用20世紀30年代拍攝的臨汾古城歷史照片,畫面清楚地反映了臨汾古城環城碉堡林立、溝道縱橫、易守難攻的特點,足見臨汾戰役是一場惡戰。動畫展示了我軍挖掘2條破城坑道的走向和長度,通過外壕底部挖至城墻下后,連夜填裝9000多公斤炸藥,將城墻炸開巨大缺口,集中反映了我軍的智謀與英勇,同時也反映出戰況罕見的慘烈。
《長城中隊》開場進行了大范圍、廣角度的航拍,運用蒙太奇手段使郁郁蔥蔥的山巒與激烈的戰斗畫面交織浮現,正如古詩所說,“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體現了壯懷激烈的英雄氣概。這集節目除了敘述戰斗經過之外,還增加了“尋找英雄李勇”的雙線敘事,老部隊多年尋找失去聯系的戰斗英雄李勇無果,最后節目組調動資源找到了李勇的兒子,畫面記錄了老部隊邀請李勇的兒子參觀的經過:
——“首長,這是我父親李勇的一些遺物,今天交由老部隊保管。”
——“謝謝,歡迎老英雄回家。”
畫面配以簡單的對白,樸實平淡的話語,奔涌節制的情感,盡顯軍隊不忘英雄、人民不忘英雄的情懷與熱愛。
四、今昔對話,血脈傳承
《戰旗》節目每集末尾在講述完戰斗經過和英雄故事后,隨即指明這支英雄部隊今天的隸屬關系和現狀,在一些部隊訓練的細節中展開今昔對話,凸顯出軍魂和精神的血脈傳承。影像是時代的鏡子,書信是情感的聯系。節目中多次運用書信這一形式,由老英雄給老部隊寫信朗讀,將戰旗精神的血脈傳承通過書信緊密相連。
例如,在《甲等功臣團》中,旁白解說道:“每次看到這個金屬煙盒,康智就會想起父親給他講過的那場抗美援朝的戰斗。”這句話致敬了《百年孤獨》的經典開場白。又如,在再現戰場時,節目多次運用CG動畫創作浮雕、潑墨畫的我軍戰斗群像,致敬了馬雅可夫斯基的宣傳畫《一隊紅軍戰士》,氣勢雄渾、格調悲壯,極具震撼力和感染力。節目末尾,康智替戰斗英雄父親寫信說:“親愛的武警第一機動總隊‘甲等功臣團全體官兵,你們好!時光荏苒,70(多)年一晃而過,今天得以聯系到大家,倍感欣慰,也算是了卻了我的一樁心愿……”在《英勇善戰模范團》中,陸軍第七十五集團軍某旅偵察營營長周舟為戰友們朗讀老英雄劉殿貴的來信:“親愛的戰友們!我是一名96歲的老兵。人們常說,年越老矣,則越難抑對青年時代的追憶。這些年來,我始終感覺,那些一起血戰沙場的戰友,一刻也未曾遠去。”《犧牲決勝團》中, “狼牙山五壯士連”每晚點名時都會大聲點到:“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回答連長的是戰士們集體回答:“到!”80多年過去了,狼牙山五壯士的名字依舊每晚回響在紅一團七連的連隊里,英雄們從未離開。戰士們用鮮血為革命隊伍開路,用犧牲決勝的軍魂染紅了飄揚的戰旗。
我軍第一支以英雄連長名字命名的連隊,即楊根思生前所在的部隊,每逢訓練之余,組織觀看影片《英雄兒女》是指戰員們數十年不變的傳統,每當看到主人公王成手持爆破筒撲向敵陣的壯烈場景,戰士們總能想起他們的老連長——特級英雄楊根思。正是這樣長期潛移默化的教育,使全國人民在媒體平臺上看到,楊根思連在觀看愛國影片《長津湖》后集體高喊“英雄連魂”的感人畫面,非常震撼。
五、多方配合,制作精良
《戰旗》節目時長雖短,但細節非常精到。每集節目都特邀解說嘉賓,節目開播以來,先后邀請了焦晃、祖峰、劉勁、劉鈞、王洛勇、王仁君等知名影視演員,海霞、長嘯、林泉、蘇揚、嚴於信、李梓萌、何巖柯等央視主播,徐濤、齊克建等配音演員錄制旁白,這些專業人士以富于感情的嗓音,聲情并茂講述了一個又一個英雄、一面又一面戰旗的故事,使人身臨其境,極富感染力。
《戰旗》節目制作盡管復雜卻相當精良。制作過程包括且不限于包裝導演、包裝制作、圖片處理,再現導演、煙火、槍械、造型、服裝、道具,武術指導、武行,特約演員,現場錄音,技術監制,資料統籌,等等。以上種種,完全是以拍攝電影的態度與方式制作時長僅10分鐘的電視節目。每期節目,都離不開拍攝所在地宣傳部門的積極配合,調度各方資源,才能拍攝出氣勢恢宏的視角與畫面。節目制作委托給北京中視北方影視制作有限公司等專業機構,同時還邀請了國家話劇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等機構進行藝術指導。這些都顯示出節目組的嚴謹認真和對每一個細節的重視。
六、結語
誠如《戰旗》節目介紹中所說:戰旗,是一支軍隊的歷史,也是一支軍隊的性格,浸透著烈士的鮮血、書寫著戰士的赤誠、扛在戰士肩上、聳立在戰士心中。從1927年到今天,每一面戰旗都傳承著紅色基因,寫就從勝利走向勝利的英雄史詩。《戰旗》節目通過制播分離,運用現代技術,制作出高清晰度的精彩節目,透過影像和聲音讓觀眾深刻感受到人民軍隊戰旗精神的血脈傳承,為短小精悍的全民國防教育節目制作開辟了嶄新的創新探索。潮
參考文獻
[1]陳永光.淺議軍事科普節目的電視化傳播路徑:以央視《軍事科技》為例[J].電視研究,2019(1):51-52.
[2]陳永光.試析軍事題材真人秀《誰是終極英雄》的傳播效果[J].電視研究,2017(10):50-51.
[3]《戰旗》節目官網.《戰旗》簡介[EB/OL].(2021-08-01)[2022-11-07].https://tv.cctv.com/2021/08/01/VIDAsGlzVtjZ9JQCaG6JrwLS210801.shtml.
(責任編輯:黃康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