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基于多源流理論框架分析我國的校外培訓治理政策歷程,文章認為,校外培訓機構快速擴張加劇“教育內卷”現象成為問題源流,為此,多方聚力共議校外培訓治理策略成為推進政策演進的政策源流,我國的教育理念與追求優質教育資源的公眾訴求構成推動政策演進的政治源流,三源流匯聚耦合,推動了由政策之窗開啟至政策發展深化的變遷歷程。基于此,校外培訓治理政策的優化路徑為:要重視“問題源流”的驅動作用,密切關注現實需求,回應校外培訓中的新問題;要拓寬“政策源流”中的政策議定的主體,搭建平臺匯集智慧,形成政策良性互動機制;要契合“政治源流”價值理念,重塑教育生態,強化“雙減”政策治理環境,以期為校外培訓治理政策未來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多源流理論;校外培訓治理政策;“雙減”政策;優化路徑
2021年7月,備受矚目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出臺,對校外培訓行業進行改革與整頓。“雙減”政策從醞釀到成型,是一系列政策不斷調整的過程,且政策文本是分析政策行為的歷史記錄,也是映射政策意圖的有效客觀憑證。1基于此,文章借鑒多源流理論,嘗試厘清政策議程,探尋我國校外培訓政策的演變及其優化路徑,以期為校外培訓治理政策未來發展提供參考。
一、多源流理論闡釋及其適用性
多源流理論(Multiple Streams Theory)是美國學者約翰·W·金登(John W. Kingdon)提出的政策議程過程的分析框架。金登認為問題源流(問題界定)、政策源流(議程提出)、政治源流(方案選擇)是政策過程建立的三股動力源,這三股源流在常規情況下是按照自身固有路徑流動并發揮著影響,但在某個關鍵節點會匯集耦合,開啟政策之窗,促使一個社會問題進入政策決策議程。2 隨著政策科學的完善與發展,多源流理論因具有高度解釋性和適用性,在國內社科領域應用比較廣泛12,已成為解釋公共政策議程及其變遷的重要分析工具之一。
校外培訓治理政策的變遷與金登在多源流理論中對三大源流作用機制的描述分析具有相似性。從問題源流來看,校外培訓機構盲目逐利、一味迎合市場需求的教育短視行為嚴重影響了校內正常的教學秩序。這種持續影響使得校外培訓現象受到政府、學界、校外機構、新聞媒體、學校與教師、家庭的廣泛關注,而這些群體正是校外培訓治理政策的重要參與者,影響校外培訓治理政策議程的關鍵節點和階段性內容。可以說,校外培訓治理政策的應時而變,逐漸體現出政策制定的民主性與開放性。伴隨著國家治理現代化改革的深化,校外培訓治理政策的制定過程不再局限于“自上而下”的“頒布—執行”的單向化支配模式,而是逐漸納入更多行動者的利益和話語權,呈現出多主體共同參與的“上下結合”的治理思路,其制定和變遷過程顯現出政策場域開放性的特點。因此,運用多源流理論,以校外培訓治理政策制定過程為視角,對問題源、政治源、政策源加以梳理,有利于揭示“校外培訓治理政策是如何進入決策者視線并被納入議程”的內在邏輯,有助于探尋校外培訓治理政策在不同時期的變遷歷程,對優化校外培訓治理政策議程具有理論與實踐價值。
二、多源流理論視域下我國校外培訓治理政策分析
1.問題源流:校外培訓機構快速擴張加劇“教育內卷”現象
問題源流是三流耦合的動力之源,是問題生成、界定、識別及被政策制定者關注的演化過程。3就校外培訓治理而言,校外培訓數據表征,系列焦點事件積蓄的輿論張力和已實施政策的反饋共同構成了問題源流。
(1)重要指標變化:校外培訓機構迅猛擴張,資本逐利加劇“劇場效應”
金登認為,問題能夠引起重視,首先源于重要指標的變化。4 教育培訓機構的年營收情況、市場規模及增長率、教輔機構數量、參與補習的學生人數等數據表征是監測校外培訓機構發展情況的重要指標,亦是形成問題源流的觸發機制。從圖1與圖2可知,校外培訓行業近年來深受資本市場青睞,以新東方、好未來、高途集團為代表的頭部機構從成立到年收入超50億元所用的時間越來越短,這種增長勢頭對于其他行業而言是難以想象的速度與規模。據《2018年中小學生減負調查報告》顯示,62%的學生參與了課外輔導5,其中70%的學生參加了1—3個培訓班。2018年,《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顯示,68%的家長在子女教育問題上比較焦慮,而到2021年,這一數值已高達87%。6 資本導向的校外培訓市場,通過炒作“追分文化”,輔以“一對一輔導”“簽約保目標”等營銷模式,不斷誘使家長走向“只認分數”的歧途。同時,資本逐利的內在追求,又促使培訓機構以極端強調應試效果的培訓模式附應著家長的追分需求,加劇著“教育內卷”嚴重化。
(2)熱點事件聚焦:教育培訓行業亂象叢生,虛假宣傳販賣焦慮
在議程設置過程中,政策問題的建構還需要其他焦點事件的推動,為治理政策制定出臺積蓄輿論張力。1 我國教育培訓行業進入門檻相對較低,其中80%—90%又以中小微機構為主,校外培訓行業低品質、不合格的亂象叢生。圖3和圖4顯示,2015年至2020年消費者針對教育培訓的投訴從5811件上升至56165件,負面輿情占比達70.49%,其中又以退費困難、虛假宣傳、培訓質量差投訴類型占比最高。2018年,全國共摸排校外培訓機構40.1萬所,其中存在問題機構27.3萬所2, 主要表現在虛假宣傳、缺乏資質、超前教育、販賣焦慮、價格欺詐等問題。2021年,監管部門多次聯合執政,通過專項整治行動多次處罰違規企業,專項整治結果反映出了行業亂象與企業對行業法規的漠視。
(3)現實狀況反饋:加速了校外培訓治理政策建構
一個公共問題要被納入政策議程,就須通過持續的反饋使其在問題源流中保持活力。我國校外培訓治理政策最初主要禁止公立學校資源進入校外培訓領域。隨著校外培訓需求的增加,其失范行為引起了廣泛關注,伴隨而來的全社會教育焦慮及教育公平問題助推政府對校外培訓治理越來越嚴,治理內容逐步從辦學資質、師資質量、場地安全等形式層面,聚焦于辦學目標、教學內容、辦學性質等實質層面。治理方式除對校外培訓機構的定向施策以外,加強了“校外培訓—學校—家庭”視域下的系統化治理策略。治理主體從最初不同職能部門的各司其職到協同行動,再到2021年成立專門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治理政策更具整體效應。對校外培訓機構的引導與規范是政府實現減負目標、回應民生問題、推進素質教育實現的內生性需求,升級“堵式減負”的治理策略才能破解校外培訓的困局。
2.政策源流:多方聚力共議校外培訓治理策略
當校外培訓問題得到廣泛關注后,為推動校外培訓問題的有效治理,政策共同體提出各類方案與建議,經互動與重組后,技術上可行、價值上可接受的議案成為政策備選方案,進入議程設置環節。文章從核心層、中間層、外圍層三個維度,將建言獻策、建議訴求、民意表達歸納成體系。
(1)核心層:國家權力機關組成人員建言獻策
核心層是政策議程創始者,其政策建議常被作為備選議案。當校外培訓亂象上升為民生問題時,校外培訓治理成為國家重要的關注對象。2018年,“著力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問題” 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中,此后每年的“兩會”,“校外培訓治理”始終是各界代表關注的熱點,“從嚴處理教育培訓違規現象”“引導校外培訓機構進行市場轉軌與轉型、釋放風險”“提高治理校外學生培訓機構效能”等相關提案多次沖上媒體熱搜,成為治理政策的重要內容。
(2)中間層:專家學者及企業家建議訴求
專家學者常以學術論文、基金項目、智庫論壇等渠道為政策方案提供可選擇的藍本。2000年以來,學界圍繞“校外培訓”“課外補習”“影子教育”等主題進行的研究數量連年遞增,從最初50余篇增長至年均200篇以上。學界普遍認為,校外培訓擴大了城鄉和不同階層義務教育學生獲得教育資源和教育結果的差距,加劇了教育“劇場效應”及“內卷”現象,政府應高度重視校外培訓與學校教育的聯動關系,側重對校外培訓機構進行監管與引導。1 教育企業家作為局中人,也是既得利益者,更傾向于為企業爭取更多的發展空間及積極輿情。他們支持懲治無證經營、流動性高、質量不佳的小規模培訓機構,但對于資本加持后引發的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問題,企業家更愿意通過弱化對立、轉移焦點獲取更多的社會支持,為備選方案“漂進”政策源流表達訴求。
(3)外圍層:大眾傳媒表達民意
媒體輿情具有工具性價值,其與政策制定之間具有頻繁的互動關系。其中,官媒代表國家意志與態度,反映政府在校外培訓治理政策中的方向與目標。以《人民日報》與《中國教育報》為例,在治理政策發布前,其會通過聚焦問題為政策出臺鋪墊、造勢。政策出臺后,又會通過政策解讀與追蹤治理典型案例深化民眾對治理政策的理解,形成了“先試探鋪墊、后詳細跟進”的互動模式。2 社交媒體在網絡表達、互動等方面的優勢為保持話題熱度創造了條件。其中,微博作為輿論表達的集散地,其“零門檻”“零障礙”特性使得社會各利益主體組成更廣泛多元的政策共同體。3 微博意見領袖借由網媒擴散其政策主張,在“圍觀效應”下促成“熱搜”及“話題”,進一步加快了民意的集聚速度與強度。這種持續協商的政民互動過程提高了政策共同體對校外培訓治理政策備選方案達成的效率。
3.政治源流:黨的教育理念與追求優質教育資源的公眾訴求
政治源流是推動問題解決的政治因素,為政策提上議程提供強大的政治勢能。在我國校外培訓治理政策議程中,公眾情緒的“催化”與契合的政治氛圍等因素的“變化”對議程建立具有促進作用。
(1)政治態度:黨的教育理念與完善教育生態的治理愿景
回顧政策歷程變遷可知,校外培訓治理源于“減負”政策。一直以來,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問題呈現出新的內容和形式。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明晰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政府、學校、家庭、社會需共同努力,標本兼治,綜合治理”。4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資本的無序擴張驅使著校外培訓市場早已亂象橫生。為凈化教育環境,重塑良好教育生態,2017年《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公布“規范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嚴格辦學資質審查”等治理政策,由此奠定了2018年《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的出臺及專項治理行動的開展。綜上,“減負”政策的生成與變遷體現了我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價值取向與教育理念。一系列政策的頒布與出臺既明確了目標,又提出了實現路徑,為校外培訓治理政策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治氛圍與政策支撐。
(2)公眾情緒:網絡聚集效應加速政民“同頻共振”
公眾情緒是人民群眾具備的共同思想價值、行動傾向。在互聯網時代,熱搜及話題表現出國民普遍的價值取向和利益訴求,是公眾情緒的“助燃劑”。近10年來,“贏在起跑線”的教育訴求影響著家庭的選擇,在“培優”變成剛需的全民補習氛圍中,家長群體表示,只要上了培訓班,就像走上了“彭羅斯樓梯”,再也走不到盡頭。2021年,聚焦“小升初”題材的電視劇《小舍得》火速出圈,引發了全民關于“教育內卷”的強烈共鳴。家長在“教育焦慮”中參與各式“雞娃”,教育淪為競爭生存的工具,而非豐盈靈魂的享受。1 借助新媒體的矩陣效應,關于加強校外培訓治理的呼聲被不斷地“滲透”與“催化”,在政民互動與融合中不斷為政治源流的形成提供著民意支援,觸發了核心領導層對校外培訓問題的重視,推動了治理政策出臺。
4.三流匯聚:促成校外培訓治理政策之窗開啟
校外培訓治理政策議程是動態迂回過程,需要在延續上一階段的思路基礎上與新問題源流重新耦合后開啟新一輪政策之窗,制定模式呈現出漸進性特征。
第一,2000—2007年,校外培訓剛起步,業務重點在“補差”,問題源流主要集中在“補習機構亂收費”及“在職教師有償補課”方面,政策源流關注如何減輕學生學業負擔,政治源流以強化“減負”理念,回應大眾需求開展整治亂收費的校外培訓機構的政策為主。整體來看,這一階段校外培訓治理處于前治理階段,三流未耦合,政策之窗未完全開啟。
第二,2008—2015年,在限制公立教師校外兼職的前序政策支撐下,不斷被擴大的“培優”需求刺激校外培訓機構數量激增,“校培利益捆綁”“占坑班”“價格欺詐”等失范行為頻發,由問題源流引發的教育均衡與公平問題不斷地向政策源流提出新挑戰。新時期治理的難點與痛點觸發了新訴求,專家學者通過學術研究、新聞媒體回應問題源流。與此同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為深化教育發展改革提供行動指南,為政策出臺營造良好的政治環境。三源流的互動與匯聚,促使以問題源流為主導的校外培訓治理政策之窗逐漸打開,推動政府出臺了《關于規范教育收費進一步治理教育亂收工作的實施意見》《嚴禁中小學和在職中小學教師有償補課的規定》等系列政策,治理內涵在政策實踐場域中不斷豐富。
第三,2016年至今,側重于辦學資質、師資質量、場地安全等的前序政策并未沖擊到校外培訓的核心,“校減外增、師減家增”的逆向選擇使得校外培訓機構數量不減反增,“超綱教學”的培訓亂象不斷干擾教育秩序。舊問題的積蓄,新問題的累加,使得針對校外培訓機構的規范與整治勢在必行。近年來,政策共同體借“兩會”契機向政府反饋問題,在多方共議的背景下推動問題源流和政策源流反復嵌套,為政治源流積蓄力量,最終實現政策建議與“教育改革”“推進教育均衡”的政治環境結構性掛鉤。政治源流對問題源流和政策源流進行識別與篩選,為推動校外培訓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最終促成三流耦合,并成功開啟了政策之窗。從2018年《通知》的發布到2021年“雙減”政策的出臺及相關輔助文件的落地,標志著校外培訓治理進入實質性落實階段,治理政策邁入了全面深化新階段。
綜上,從校外培訓治理政策制定的整個歷程(見圖5)來看,政策之窗的開啟至政策變遷均源于三源流的互動、耦合與匯聚。校外培訓凸顯的問題匯集了民眾的關注,發揮了先導性作用,為政策變遷賦予了合理性基礎;由政策共同體多方聚力到達成共識,為政策變遷提供了合理性依據;政治源流中核心層對校培治理的關注,在體現政民互動的同時,也展現出了 “給校培退熱”,讓教育回歸公益屬性的國家意志與決心,為政策變遷提供了戰略性方向與價值理念,為政策出臺積蓄營造了政治氣候與環境。
三、多源流理論視域下校外培訓治理政策的優化路徑
2021年,“雙減”政策的出臺引發了校外培訓行業翻天覆地的變化,數據顯示,“雙減”之后,線下、線上校外培訓機構分別縮減83.8%、84.1%。1 學科類培訓市場教育“內卷”鏈條正在斷裂,學生的校內外課業負擔正在減輕,教育生態正在凈化。但是,基于政策價值和目標實現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教育部表示,2022年將繼續將“雙減”督導作為“一號工程”,一抓到底,久久為功。2 基于現階段政策實踐及三源流現狀,“雙減”政策可從以下方面優化:
1.重視“問題源流”驅動作用——密切關注現實需求,關注校外培訓中的新問題
待解決的實踐問題是政策漸進的原動力,要保持各利益主體對問題的高度敏感性。首先,“雙減”后學科類培訓機構均面臨轉型的難題。雖然政策允許培訓機構“營改非”,但限于資金桎梏及辦學經驗缺乏,多數中小型培訓機構轉型困難;在政策監管的“模糊地帶”,有部分校外培訓機構通過巧立名目的方式打“擦邊球”,以求更大存活空間。3 新問題的出現,意味著“雙減”政策需持續增加治理的制度供給創新,在加強監督的同時,引導校外培訓機構規范有序發展。其次,疫情背景下,如何吸納和安置因行業大規模裁員,且工作履歷同質化的400萬人的再就業,于個人于社會均是大挑戰。4 再次,對于深陷“升學分數”陷阱的家長而言,如何祛除其非理性的教育需求亦是重難點。1 “雙減”政策希冀通過集中去行業化,達到切斷需求供應鏈以緩解教育焦慮。但梳理政策可知,我國校外培訓治理本質上是“減負”問題視域下的對策選擇,規范校外培訓必須與教育產業化、教育評價體制、應試教育導向、中產家庭教育焦慮、社會輿論導向等諸多問題系統聯動。當校外培訓機構不能滿足“培優”執念的家長群體時,他們會選擇“高端家政”達到“超前學習”的需求。2 如何疏導家長的非理性的教育需求,防止學科類培訓改頭換面轉到“地下”,需要提升監管效度,完善政策執行措施來實現。
2.拓寬“政策源流”議定主體——搭建平臺匯集智慧,形成政策良性互動機制
“雙減”政策是涉及政府、學界、企業、家庭、教師、學校、校外培訓機構等多主體共同架構的公共話語體系。因此,搭建利益表達平臺是減少政策阻力、優化政策健全機制的最優解。首先,密切關注地方施政效果,梳理經驗,為政策調整提供專業支撐。試點地區可進行基礎教育生態監測,動態了解區域內中小學生學業負擔情況,鼓勵校外培訓機構發揮自身優勢參與校內課后服務、素質拓展等領域,有效平衡校內教育與校外培訓的關系。其次,成立智庫,提升專家學者的參與度,以實證研究促教育改革,對政策實施、監測、反饋提供常態化的專業支持。最后,強化政策公眾參與度。在政策推行過程中,充分利用政府留言板、官方微博等廣開言路,為民意“下情上達”提供渠道。特別關注的是,“減負提質”需要學校開展課后服務,但教師群體面臨的困惑與困難無疑給政策落地生根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如何給教師“補血”,教師的精力、能力能否滿足各類需求,需要密切關照教師群體,探尋對策。
3.契合“政治源流”價值理念——重塑教育生態,強化“雙減”政策治理環境
我國政治話語體系,政治源流始終處于政策生成與漸進演變的核心地位,是推進政策議程設置及開啟“政策之窗”的關鍵。為契合國家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的“政治源流”價值取向與教育理念,落實“雙減”政策可從以下方面著手:首先,改革教育評價體系,助力教育生態重塑。需認識到“雙減”政策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充分發揮教育評價改革指揮棒的作用,為“雙減”政策的落地生根營造氛圍。其次,落實“雙減”目標,須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弱化校外培訓機構建立的“影子教育”對學校教育的干擾。“雙減”政策對學校效能、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學校在自主性低、外在約束增加的情況下很難提供高效優質的課后服務、教育質量時,家長又會將培訓剛需轉移至校外培訓機構。3 因此,“雙減”政策的落實,關鍵在于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的作用,這需要在教育管理、教育評價、教育實踐等多個方面共同發力,防止政策目標措施發生偏移。最后,“雙減”政策遏制了資本運作的空間,但不能在短時間內改變不斷向下傳導的競爭壓力,習慣“搶跑”的家長群體在失去校外培訓的“傳統賽道”后,又在慣性焦慮驅使下投入素質教育的新比拼中,其背后的深層邏輯是教育目的的偏離與教育觀念的扭曲。突破點在于,針對“供應端”的校外培訓機構,政府要加強引導與規范行業行為,使其明確自身“有益補充”的定位,做好營利與公益的價值選擇。對于“需求端”的家長群體,發揮政策聯動效應,依托《家庭教育促進法》提高家長教育水平,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競爭觀,將教育視為潛能的發現而非教育裝備競賽。針對“社會端”的氛圍環境,要做好正向輿論導向,以時事評論、政策解讀、專家視角等途徑宣傳政策,加強政民互動,為政策執行與完善創設適宜的社會氛圍。
Analysis of the Policy Changes and Optimization Paths of Chinas Off-campus Tutoring Gover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ple Streams Theory
Reziwanguli·Abasi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830017)
Abstract: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multiple streams theory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policy history of off-campus tutoring in China,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rapid expansion of off-campus tutoring institutions has exacerbated “education involution”, which is the source stream of the problem;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combined efforts from multiple parties to develop governance strategies for off-campus tutoring has become the policy stream to encourage policy change; and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he public demand for 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s constitute the political stream that promotes policy evolution. Thu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se three streams has promoted changes for the policy from opening policy window to further policy development.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has proposed the following optimization path for the governance strategy for off-campus tutoring: we should focus on the driving role of the “problem source stream”,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actual needs, and respond to the new problems in off-campus tutoring; we need to broaden the subjects of policy agreement in the “policy source stream”, build platforms to gather wisdom , and form a mechanism for positive policy interaction; we need to fit the value concept of the “political source stream”, reshape the education ecology, and strengthen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governance environment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off-campus tutoring governance policy.
Key words: multiple streams theory, off-campus tutoring governance policy,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optimization path
基金項目:本文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會科學一般項目“穩疆興疆背景下新疆高校博士青年教師引入制度與穩定機制研究” (項目編號:20BJYX122)、新疆師范大學教改項目“金課背景下對分課堂+BOPPPS教學模式在《教育學》課程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SDJG2021-20)的部分成果;本文受新疆師范大學校級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一流本科課程《教育學》建設支持。
作者簡介:熱孜萬古麗·阿巴斯,新疆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學校管理與教育政策研究。
1? 薛海平,刁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校外培訓機構治理政策的文本計量分析》,《教育經濟評論》2020年第6期,第18-37頁。
1? 約翰·W·金登:《議程、備選方案與公共政策》(第2版),丁煌,方興 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 87-92頁。
2? 郭璨,陳恩倫:《我國網絡教育政策變遷的多源流理論闡釋》,《教育研究》2019年第5期,第 151-159頁。
3 衛建國,秦一帆,王虹:《我國教師教育懲戒權政策議程探析——基于多源流理論的政策過程研究》,《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年第4期,第 36-41頁。
4? 楊小鋒,蔡建東:《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政策緣何變遷?》,《基礎教育》 2021年第2期,第 83-92頁。
5? 曾令發:《政策溪流:議程設立的多源流分析——約翰·W·金登的政策理論評述》,《理論探討》2007年第3期,第137-138頁。
6? 劉復興,董昕怡:《實施“雙減”政策的關鍵問題與需要處理好的矛盾關系》,《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1期,第91-97頁。
7? 智課教育,新浪教育:《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載新浪網:http://f.sinaimg.cn/edu/bc205105/20180921/jlreport.pdf,最后登錄日期:2021年12月10日。
1? 包海芹,方伊凝:《多源流理論視角下的“雙一流”建設政策議程設置分析》,《復旦教育論壇》2021年第4期,第 92-99頁。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有效解決“三點半”難題 摸排整治40萬所校外培訓機構》,載教育部官網: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0/52763/mtbd/202012/t20201211_504943.html,最后登錄日期:2022年2月10日。
1? 薛海平,刁龍:《基于多源流理論的我國基礎教育課外補習治理政策分析》,《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期,第 153-166頁。
2? 刁龍,趙陽,王亞飛,等:《輿情對課外補習治理政策制定的影響分析——基于多源流理論的大數據分析》,《當代教育科學》2021年第8期,第 77-86頁。
3? 蘆彥清,趙建國:《基于新媒體的網絡輿情政策化議程設置研究——以多源流理論為視角》,《電子政務》 2018年第3期,第 64-74頁。
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載教育部官網: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最后登錄日期:2021年10月2日。
2? 余暉:《“雙減”時代基礎教育的公共性回歸與公平性隱憂》,《南京社會科學》? 2021年第12期,第 145-153頁。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1年度盤點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工作進展》,載教育部官網: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1/53899/mtbd/202112/t20211221_589070.html,最后登錄日期:2021年12月24日。
2? 光明網:《教育部:將“雙減”督導列為教育督導“一號工程”》,載光明網:https://m.gmw.cn/baijia/2021-12/21/1302730064.html,最后登錄日期:2021年12月25日。
1? 梁凱麗,辛濤,張瓊元,趙茜,李剛,張生:《落實“雙減”與校外培訓機構治理》,《中國遠程教育》2022年第4期,第27-35頁。
2 姚丹:《“雙減”后,大批教育培訓從業者面臨轉崗再就業——轉崗如何轉出新舞臺》,載光明網:https://m.gmw.cn/baijia/2021-11/30/35346708.html,最后登錄日期:2021年12月10日。
3? 張志勇:《“雙減”格局下公共教育體系的重構與治理》,《中國教育學刊》2021年第9期,第 20-26頁。
4? 熊丙奇:《“高端家教”受追捧,“雙減”還需進行需求側治理》,載人民網: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1/1016/c1003-32255563.html,最后登錄日期:2021年11月20日。
5? 周洪宇,齊彥磊:《“雙減”政策落地:焦點、難點與建議》,《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2年第1期,第1-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