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平 馬紅煒 顧常慶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是肩關節軟組織的退行性病變,關節囊與關節周圍軟組織發生范圍較廣的慢性無菌性炎癥反應,而引起肩周軟組織的廣泛性粘連,導致肩部疼痛、功能活動障礙的一種疾病。該病起初以肩部疼痛為主,逐漸發展為肩活動受限、關節僵硬,給廣大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嚴重影響患者日常學習、生活與工作[1]。無論是在基層醫院還是在擁有先進設備的三甲醫院,在治療肩周炎時,最常見的治療手段通常都會包括熱敷和推拿,熱敷療法在即時鎮痛效果明顯[2],推拿對改善關節活動度有著重要的作用,而在大部分醫院的推拿科、康復科或疼痛專科通常患者多治療床位少,治療資源比較緊張,正由于此,醫者和患者都不會在意治療先后順序關系,通常是“哪個有空缺做哪個”。本研究對78例肩周炎患者進行熱敷和推拿2種治療,分為2組,一組先推拿再熱敷,另一組先熱敷再推拿,現將2種治療的具體臨床療效情況,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就診于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醫醫院暨中醫研究院符合診斷標準的78例肩周炎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推拿先組和熱敷先組,每組39例。熱敷先組中男17例,女22例;年齡46~78歲,平均年齡(61.62±3.57)歲;病程0.5~2年,平均病程(1.23±0.47)年。推拿先組中男19例,女20例;年齡46~78歲。平均年齡(70.35±3.29)歲;病程0.6~3年,平均病程(1.36±0.73)年。2組病例的年齡、性別及病程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肩周炎的診斷標準[3]:以肩關節疼痛、脹痛、麻木活動受限為主;年齡≥18歲;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合并心功能不全者;合并血液系統疾 病者;患有腫瘤疾病者;治療部位皮膚有破潰、出血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成分過敏者;治療依從性差者。
1.4 治療方法肩周炎患者每次治療都同時接受推拿手法和熱敷2種治療。推拿先組患者先接受推拿治療后接受熱敷治療;熱敷先組先接受熱敷再進行推拿手法治療。
1.4.1 推拿方法首先用雙手拿揉患者患側上臂、肩部和肩胛部位;大拇指點揉肩內陵、肩貞、肩井、阿是穴、天宗、陽池、肩髃等腧穴,每個穴位操作30 s;其次拿揉肩部、極泉和上臂部肌肉2 min左右;再次對肩關節使用大幅度搖肩法,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分別搖晃10次,后伸、外展、前屈不同方向分別扳動5~8次;最后用搓法對肩部和上臂搓動,上下往返搓動5次,抖動上肢1 min,重復上述治療5次,治療時間共計20 min。
1.4.2 熱敷方法熱敷中藥組成:劉寄奴、獨活、秦艽、川斷續各15 g,川烏、草烏、大黃、花椒、白附片、干姜、紅花、樟腦各10 g,冰片3 g,鉛丹、伸筋草各30 g,艾葉、當歸、桑寄生、牛膝各20 g。方法:每劑藥加入蔥白小段30 g,用食用醋400 ml拌勻,用2個紗布袋包好,放入加滿水的電飯鍋內煎煮30 min,然后將消毒后的10條毛巾放入鍋中繼續煮30 min。取1條已經消毒的毛巾,放入鍋內3 s后迅速取出,擰干,放于患側肩關節周圍表面熱敷,再把已煮30 min的毛巾擰干放于消毒毛巾之上,每當患者自覺毛巾溫度降低時把鍋內的2條毛巾擰干置于第1條毛巾之上,每次30 min。以上治療,推拿先組和熱敷先組每天治療1次,7 d為1個療程,共計2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
1.5.1 疼痛積分采用VAS疼痛計分量表[4]進行2組間治療前與治療后的疼痛計分比較以及治療前、治療后自身的疼痛計分之間比較。
1.5.2 肩關節活動度積分對肩關節的外展、前屈、外旋、內旋、后伸活動用活動幅度分級積分法進行統計分析。肩部活動功能評定指標共測以下4項指標[5]。 所用測量器械為卷尺和旋轉測量盤。后者上有雙向360°刻度, 金屬指針圓端粗大,尖端垂直向上。①內旋:仰臥位、肩外展90°(達不到者采用最大可能范圍)、肘屈90°、前臂旋后,將旋轉測量盤置前臂背面正中固定。將前臂被動旋向床腳,讀出肩內旋度數(注意避免測量時患肩向體前聳起,可將肱骨頭下壓再測)。②外旋:準備同內旋。將前臂被動旋向床頭,讀出肩外旋度數。③反手摸背:凳坐位,反手用拇指端背面觸及背中線,盡量向上移動,用卷尺測量出指端至第7頸椎棘突之間最近距離(cm)。④摸耳:凳坐位,舉手屈肘,用手經頭頂上摸對側耳(頭須保持正直),記錄完成情況。肩部活動功能評分分級方法:首先將4項指標測定結果按表1標準換算,每項滿分為90分,將評分相加成總分,然后按表2所擬標準評定功能等級。

表1 肩關節功能評分標準 (分,

表2 肩功能等級 (分,
1.6 療效判定標準臨床療效,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肩周炎的療效評定。治愈: 經過治療后肩部疼痛是否消失,肩關節活動度完全恢復或者顯著改善; 好轉:經過治療后肩關節活動度有所改善,肩部疼痛有所減輕;未愈;肩關節活動度未見改善,肩關節疼痛感未得到緩解。

2.1 2組患者VAS疼痛計分及肩關節活動度評分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采用VAS疼痛計分、肩關節活動度評分進行對比,經過t檢驗得出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最終2組治療前的各項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資料之間具有可比性。2組患者治療后VAS疼痛計分、肩關節活動度評分均有顯著提高,經過2組間獨立樣本t檢驗得出結果,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熱敷先組的VAS 疼痛計分、肩關節活動度評分評分比推拿先組提高更加明顯,說明治療后熱敷先組對患者疼痛的改善及改善肩周炎患者的肩關節功能和活動度優于推拿先組。治療后,熱敷先組的VAS 疼痛計分、肩關節活動度評分比治療前均有顯著提高,經過配對t檢驗,均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后,熱敷先組的各項分數較治療前提高更加明顯,治療效果更加顯著。推拿先組治療后的VAS 疼痛計分、肩關節活動度評分較治療前也有明顯的提高,經過統計學檢驗,前后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推拿先組患者治療后疼痛、功能活動度均有改善。見表3。

表3 2組患者VAS疼痛計分及肩關節活動度評分比較 (分,
2.2 2組患者臨床總體療效比較治療后,2組總有效率經秩和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2種療法對肩周炎均有療效。見表4。

表4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中醫將肩周炎歸屬于“肩凝癥、痹證”的范疇,其發病原因與風寒濕有關,是由外邪侵襲人體肩部筋腱經絡所致[6]。中老年人營衛虛弱,復因久居濕地,夜寐露肩當風,而致風寒濕邪客于血脈筋肉,血行不暢而肩部脈絡拘急疼痛,屈伸不利。現代醫學認為,肩關節局部受長時間寒冷勞累刺激,可能會發生損傷。一旦損傷后,容易產生無菌性炎癥反應,如充血、水腫、滲出等不良反應,部分肌纖維可能會發生斷裂、出血、移位、肌痙攣、腫脹等病理變化。這些病理改變會刺激、壓迫周圍的神經、血管,產生一系列臨床癥狀、體征,若這些癥狀、體征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將會引起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障礙和組織代謝障礙,導致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神經、血管發生無菌性炎癥和組織粘連[7]。
臨床中常將中藥熱敷于病變組織部位,使得中藥效力直達病變部位,產生顯著的局部治療效果,通過藥力與熱力的相互協同作用病變部位,從而改善局部營養失衡、紊亂狀態,進而緩解局部肌肉軟組織疼痛和肌肉痙攣等病變,同時局部毛細血管會擴張,藥效使得血流增多增快,增強局部或全身代謝和白細胞的吞噬作用[8],從而降低痛覺神經的興奮性和敏感性,改善損傷部位血液循環,減輕炎性水腫和組織缺氧不良狀態,加速致痛物質的排除。眾所周知,中醫推拿手法具有消炎退腫、解除粘連、解痙鎮痛、改善微循環、糾正小關節紊亂等作用。臨床中對2種治療方法前后順序并無明顯固定,而是存在隨意性和主觀性[9]。本研究正是對其中的一點進行研究,選擇治療肩周炎最普遍的2種治療方法——推拿手法和熱敷治療,研究其前后順序對臨床療效的影響。結果發現熱敷在前的治療效果和推拿在先的治療效果對比,無論是在緩解疼痛方面還是在改善關節活動度方面,熱敷先組都明顯優于推拿先組。提示臨床醫者在治療疼痛相關時要根據患者情況選擇正確的治療手段和順序,在選擇推拿和熱敷治療肩周炎時應注意前后順序對臨床療效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