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治民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骨科疾病的發病率逐漸增高,骨科手術也愈加頻繁,術后鎮痛也被人們所關注。科學合理的術后鎮痛方式能有效抑制炎癥反應,避免疼痛刺激所誘發的睡眠障礙、免疫力下降等。而老年人由于生理機能下降,藥代動力學變化,導致藥物代謝速率減慢,藥物作用時間增加,在使用舒芬太尼等鎮痛藥物時易出現呼吸抑制、過度鎮靜等不良作用[1,2]。因此需選擇一種更適合老年患者術后鎮痛的方法。中醫對疼痛有著豐富的認識,其中耳穴壓籽法作為一種中醫特色的非藥物性鎮痛方法,對緩解疼痛有著良好效果,近年來逐漸受到臨床的關注。為了進一步探究其在老年患者術后鎮痛中的應用效果,本研究以82例患者為例,展開分析,取得了較好效果。
1.1 一般資料從萬年縣中醫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老年骨科手術患者中選取82例,運用計算機軟件進行隨機分組(對照組和聯合組),其中對照組男女比31∶10;平均年齡(65.83±3.51)歲;平均體質量(55.73±7.50)kg;合并基礎病:糖尿病22例,高血壓病11例,其他8例;手術類型:膝關節置換術、股骨粗隆間骨折內固定術、四肢內固定術及其他依次為13例、11例、9例、8例。聯合組男女比27∶14;平均年齡(66.13±5.09)歲;平均體質量(57.73±9.54)kg;合并基礎病:糖尿病17例,高血壓病10例,其他14例;手術類型:膝關節置換術、股骨粗隆間骨折內固定術、四肢內固定術及其他依次15例、12例、11例、3例。經SPSS 21.0軟件分析,2組基礎資料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年齡>60歲;②符合對應手術指征,術后均使用靜脈鎮痛泵;③合并心、肝、腎等功能不全;④既往無精神疾患;⑤麻醉分級在I~Ⅱ級;⑥意識良好,能順利完成評估。排除標準:①對研究所用藥物或成分過敏;②耳穴貼壓處皮膚不完整或存在皮膚病;③手術前1 d使用過其他鎮痛藥;④對膠布、酒精過敏;⑤凝血功能障礙,長期接受抗凝治療;⑥存在全身或局部感染;⑦正參與其他研究。
1.3 方法對照組僅給予靜脈鎮痛泵術后鎮痛,具體如下:鎮痛藥物配伍:舒芬太尼注射液(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54172,100 μg)、鹽酸丙帕他莫(海南全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7729,1 g)、右美托咪啶注射液(四川國瑞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110097,0.2 mg)、格拉司瓊注射液(太極集團,國藥準字H20030161,3 mg)分別150 μg、6 g、200 μg、9 mg,用0.9%的氯化鈉注射液稀釋至100 ml。輸注速度2 ml/h,鎖定時間 15 min,術后鎮痛48 h。
聯合組給予耳穴壓籽法聯合靜脈鎮痛泵術后鎮痛。鎮痛泵用法、藥物用量等與對照組保持一致。耳穴壓籽具體如下:①準備物品:王不留行籽耳貼、耳穴探棒、醫用酒精、鑷子。②選取穴位:遵循“按穴位功能”及“按相應病變部位”選穴原則,取選取一側耳部腎上腺、神門、皮質下、交感、手術對應區域穴位等。③操作步驟:耳穴探棒法尋找最強壓痛點位。輕揉耳廓,待其微微發熱、充血后,酒精消毒。用鑷子將王不留行籽耳貼對準上述點位使之貼服,并輕輕按壓,力度循序漸進,以患者出現酸、麻、脹、熱為佳。每日早中晚按壓3次,每穴每次10~20下。保留48 h。④注意事項:治療處防水防潮;按摩勿用力過猛。
1.4 觀察指標①疼痛評估。利用視覺模擬疼痛評估工具(VAS評分),評估2組T1-T5時刻的疼痛情況,其中T1-T5依次對應術后2 、6、12、24、48 h。VAS總計0~10分,根據疼痛程度分為無、輕、中、重4個等級,對應分數為0分、1~3分、4~6分、7~10分。②靜脈鎮痛泵按壓次數。專人記錄下述5個時段靜脈鎮痛泵按壓次數。0~2 h(T0-T1)、2~6 h(T1-T2)、6~12 h(T2-T3)、12~24 h(T3-T4)、24~48 h(T4-T5)。③鎮痛泵藥液使用量。于術后24 h統計2組靜脈鎮痛泵內藥液使用情況。④不良反應。統計2組惡心嘔吐、頭痛、皮膚瘙癢和嗜睡發生情況。⑤鎮靜評估。運用臨床較為常用的鎮靜評分系統Ramsay評分,評估2組T1-T5時刻(對應時點同疼痛評估)鎮靜程度。Ramsay評分共6級,1級(分)即躁動不安,6級(分)即處于深睡狀態,呼喚、大聲刺激等均無法喚醒。級別越高鎮靜水平愈高。

2.1 不同時點疼痛情況聯合組在T1、T2、T3及T4時刻的VAS分值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T5時刻VAS分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不同時點VAS評分比較 (分,
2.2 不同時段靜脈鎮痛泵按壓次數聯合組T0-T1、T1-T2、T2-T3及T3-T4時段靜脈鎮痛泵按壓次數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T4-T5時段按壓次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不同時段靜脈鎮痛泵按壓次數比較 (次,
2.3 鎮痛泵藥液使用量及不良反應聯合組鎮痛泵藥液使用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鎮痛泵藥液使用量及不良反應比較 (例,
2.4 不同時點Ramsay 評分聯合組T1、T2時刻Ramsay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T3、T4、T5時刻Ramsay分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不同時點Ramsay 評分比較 (分,
術后疼痛屬于傷害性、急性疼痛,持續時間可達1周。現代醫學認為術后疼痛是機體受到傷害刺激后的一種特殊的自我保護功能,若不及時處理將會使心率加快、增加血管緊張素 II及兒茶酚胺等釋放,導致心律失常、血糖升高等。另外還會抑制胃腸道功能、降低機體免疫力,進而阻礙患者康復進程[3]。研究已證實術后疼痛若不盡早有效處理,將會轉換為慢性疼痛并誘發一系列慢性疼痛綜合征[4,5]。因此良好的術后鎮痛方式對預防不良反應、促進患者康復有積極意義。從中醫理論來看,術后疼痛病機在于“不通”。明代戴元禮《證治要訣》記載:“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素問·舉痛論》曰:“痛而閉不通矣”。患者由于手術刀刃損傷皮肉筋骨,致營衛不和,氣凝血滯,經絡不通,從而引發疼痛。故而鎮痛宜暢通經絡,通達氣血。
中醫認為耳與各個臟腑、奇經八脈及十二經絡有著密切關系,最早記載可追溯到《黃帝內經》,當時就已認為耳不僅外聯軀體,且內聯臟腑經絡。《通評虛實論》曰:“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氣……胃氣一虛,耳……為之病”;元代羅天益《衛生寶鑒》云:“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有絡于耳者”;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說:“腎為耳竅之主,心為耳竅之客”;清代沈金鰲所撰《雜病源流犀燭》記載:“肺主氣,一身之氣貫于耳”。說明耳與全身經絡臟腑聯系緊密。現代全息理論認為凡是身體的各個部位均可在耳廓上找到與之對應的地方[6]。故而本研究根據耳與經絡臟腑的辨證關系,以痛為腧原則進行選穴治療,以達通絡止痛的預期效果。耳穴壓籽法是通過適當按壓揉捏耳穴上的王不留行籽,使其“得氣”后,以達調和氣血、化瘀通絡目的的一種非藥物性治療方法,可轉運并破壞創口處致痛物質,亦可調節交感及副交感神經興奮性,使致痛化學因子動態平衡,從而使疼痛緩解[7]。另外,本研究所選的神門、皮質下、交感等穴位均具有鎮靜止痛的作用。其中神門是中醫治療疼痛性疾病的主要穴位,位列止痛要穴之首;皮質下對降低中樞神經系統敏感度,提高痛閾有積極意義;交感是麻醉及內臟止痛的常用穴位,又位五大活血要穴,具有鎮靜解痙,通達氣血之效[8];腎上腺穴可抗感染、鎮靜。再配合手術相應部位穴位,共行疏通氣血,緩解疼痛之責。故而聯合組止痛效果優于對照組,鎮痛泵內藥液使用量少于對照組,并有效避免了舒芬太尼等鎮痛藥物大量使用所引起的惡心嘔吐、嗜睡等不良反應,與最新研究一致[9]。
綜上所述,在老年骨科患者術后自控靜脈鎮痛中應用耳穴壓籽法,止痛效果好,安全性高。相信隨著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未來將會在更廣的領域得以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