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雪慧 陶小霞 胡伶清
高血壓病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也是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如何有效地防治高血壓病一直都是社會關注的重點。高血壓病的發生和發展與情志失調、長期高鹽高脂飲食等因素密切相關,臨床治療時除了服用降壓藥物控制外,還需要加強護理以穩定降壓效果,預防并發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但常規護理如鼓勵患者適當運動,低鹽低脂飲食等雖可預防、控制高血壓病,但在輔助降壓方面見效慢,患者易產生焦躁、煩悶等情緒,影響其臨床依從性。穴位貼敷是以中醫理論和經絡學說為基礎,將藥物貼敷在相關穴位,通過穴位和經絡傳導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外治技術,具有操作簡單、療效確切等特點。子午流注是中醫針灸根據天人合一的理論,配合時間進行治療的時間治療學,以子午流注理論為指導的穴位貼敷可以獲得藥半功倍的效果。筆者通過觀察基于子午流注理論的穴位貼敷與情志護理在高血壓病患者中的應用,發現患者血壓、負面情緒等均得到顯著改善,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所有患者均來自樂平市中醫醫院心血管內科2019年5月—2021年12月收治。從中選擇85例高血壓病患者,運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其中對照組43例,年齡40~68歲;病程8~25個月。試驗組42例,年齡44~69歲;病程7~26個月。本研究已在樂平市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備案,且受試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2組高血壓病患者人口學特征、病程及血壓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高血壓病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1]擬定:舒張壓≥9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收縮壓≥140 mm Hg,其中1級高血壓舒張壓90~99 mm Hg和(或)收縮壓140~159 mm Hg;2級高血壓舒張壓100~109 mm Hg和(或)收縮壓160~179 mm Hg。中醫診斷標準參考《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試行)》[2]中高血壓病肝陽上亢證:主癥:眩暈、頭痛、煩躁易怒;次癥:耳鳴、面紅目赤、五心煩熱、失眠健忘、腰膝酸軟;舌脈象:舌苔黃,脈弦細而數。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屬于經臨床診斷為高血壓病;②1級和2級高血壓病;③無嚴重心肝腎等功能障礙;④生命體征平穩,意識清楚可完成研究;⑤無精神疾病或既往史。排除標準:繼發性高血壓;妊娠或哺乳期女性;貼敷部分皮膚不完整或有皮膚病;對貼敷材質或藥物過敏;正參與其他研究。研究期間若患者接受了其他影響研究結果的措施則剔除,若中途退出或失訪則脫落。
1.4 方法
1.4.1 護理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遵醫囑按時服用降壓藥,忌擅自增減藥量或停服;定期監測血壓,若血壓波動較大及時向醫生反饋以調整降壓方案。注意低鹽低脂飲食,每日攝入鈉鹽量<6 g;加強疾病宣教,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幫助消除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保持心緒平和,避免情緒波動;適當開展太極拳、散步、慢跑等運動;避免過度勞累、熬夜,寒冷刺激等;肥胖者控制體質量。試驗組在常規護理上施以基于子午流注理論的穴位貼敷聯合情志護理:①根據臟腑在不同時辰的氣血流注強弱,將科室自制的穴位貼:天麻9 g,鉤藤12 g,杜仲10 g,梔子9 g,黃芩9 g,川牛膝12 g,桑寄生9 g,益母草9 g,首烏藤9 g,茯神9 g,石決明18 g,上述諸藥混合研磨成粉,過篩(100目)。每個穴位貼由上述藥粉5 g,冰片0.1 g和醋2 ml調制成,于卯時(5:00—7:00)貼敷于患者雙側曲池、右側足三里、左側內關和雙側涌泉,貼敷時間4 h。持續4周。②情志護理:移情易性:以言語誘導或開展棋牌、晨練的方式,轉移患者注意力,解除思想疑慮;說理開導:運用正確、巧妙的語言對患者進行開導,加強其對高血壓病的認識,使其了解情緒過于波動會引起血壓增高,從而自覺地調攝情志,積極配合治療;情志相勝:根據五行相克的理論,以一種情緒去調節另一種情緒,如對于過度悲傷憂愁患者,適當講個笑話或觀看搞笑視頻等,以調節憂傷情緒。
1.4.2 觀察指標①24 h動態血壓:將無創性便攜式動態血壓監測儀的袖帶固定于患者左上臂,血壓監測時間為7:00到次日7:00,每隔1 h測量血壓一次,監測期間日常活動不受限制,記錄并比較2組24 h血壓及血壓均值。②中醫證候積分: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制定癥狀量化評分標準,運用半定量等級計分評價法,依據主要癥狀(眩暈、頭痛等)和次要癥狀(耳鳴、健忘、失眠等)根據級別對應賦值。程度按照無、輕、中及重4個等級,主癥依次記為0、2、4、6分,次癥依次記為0、1、2、3分,中醫證候積分=主癥總積分+次癥總積分。③負性心理:運用焦慮(SAS)和抑郁(SDS)自評量表對2組心理進行評估。SAS共20條,采用4級評分制,正向計分題按1、2、3和4分計,反向計分題按4、3、2分和1分計,總分乘以1.25取整數即為標準分,標準分分界值為50分,>50分為存在焦慮。SDS亦包含20個問題,計分標準同上,分界值53分,>53分為存在抑郁。分值越高表明焦慮或抑郁越嚴重。

2.1 2組患者護理前后24 h動態血壓比較2組高血壓病患者護理前日間、晚間血壓及24 h血壓均值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日間、晚間血壓及24 h血壓均值均下降(P<0.05),且試驗組日間、晚間血壓及24 h血壓均值均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2。
2.2 2組患者護理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2組高血壓病患者護理前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護理后中醫證候積分均下降(P<0.05),且試驗組下降值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2 2組患者護理前后24 h動態血壓比較

表3 2組患者護理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3 2組患者護理前后負性心理比較2組高血壓病患者護理前SAS和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護理后SAS和SDS分值均下降(P<0.05),且試驗組SAS和SDS分值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護理前后負性心理比較 (分,
高血壓病屬于中醫學“眩暈”范疇,可視為氣血陰陽失調所致的病理產物,相關研究發現,血壓作為人體氣血陰陽運行的外在表現之一,其晝夜節律受子午流注時辰規律影響[4,5]。子午流注理論是以中醫“天人相應”理論為基礎,以五輸穴配陰陽五行,干支配臟腑,計算人體經氣流注順序,將體內臟腑與一天的十二時辰相對應,按時按經絡取穴的方法。各臟腑在各自的時辰內氣血經氣運行最旺,若臟腑功能失調,選擇該臟腑經絡氣血流注最旺盛時進行干預,會使該臟腑功能得到更有效的調節,從而使干預效果更佳。
正常的血壓節律24 h內不斷變化,生理狀態呈現“雙峰一谷”杓型變化模式,即人清醒后——卯辰時(8:00—10:00)血壓達到第一個高峰,申酉時(16:00—18:00)達到第二個高峰,子丑時(0:00—2:00)達到低谷[6]。本研究討論的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是常見的證型,病機在于肝的陰陽失調,而肝主丑時于此時進行穴位貼敷可調達肝氣,使肝氣得抑,達到較好的輔助降壓效果。而貼敷穴位——曲池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可攝納陽明氣血,使氣血下降,理氣降壓;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調理脾胃、補益氣血及通經活絡的作用,可通過抑制神經興奮而降低血壓。由于患者肝氣不舒,氣機左升右降,故而選擇右側。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之穴,可寬胸理氣,擴張血管。五臟的氣機以升降為主,上者右行,下者左行,故選用左側。涌泉可寧神開竅、舒調肝氣。同時,貼敷所用方中的天麻可平抑肝陽、祛風通絡;鉤藤可清熱平肝、熄風定驚;石決明平肝潛陽;梔子瀉火除煩,黃芩清熱瀉火,兩者均可使肝經之熱得清而不致偏亢。桑寄生和杜仲均可補益肝腎等。諸藥合用,平肝潛陽、熄風清熱。綜上,基于子午流注理論的穴位貼敷可明顯降低患者血壓。劉雪梅[7]通過子午流注穴位按摩聯合貼敷護理發現,患者在護理后血壓水平均有所改善,佐證了子午流注穴位貼敷控制血壓水平的有效性。
中醫學認為,情志因素與諸多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靈樞·本神》載:“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醫學正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均提及喜傷心,憂傷肺,怒傷肝,思傷脾,恐傷腎。可見患病后可導致情志的變化,而情志變動反過來又可導致臟腑功能進一步紊亂。多項研究表明,高血壓病發病與長期精神緊張、焦慮等因素顯著相關[8,9]。情緒劇烈波動會使人體處于應激狀態,多項生命指標如心率、血壓和代謝水平等發生明顯變化。而保持心態平和、情緒穩定有助于穩定血壓。因此除了對患者施以穴位貼敷外,做好情志護理以改善患者負面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幫助控制血壓。本研究顯示,試驗組護理后SAS和SDS分值低于對照組(P<0.05),日間、晚間血壓及24 h血壓均值均低于對照組(P<0.05),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基于子午流注理論的穴位貼敷聯合情志護理可改善高血壓病患者負面情緒、24 h動態血壓水平和中醫證候。
綜上所述,基于子午流注理論的穴位貼敷聯合情志護理有助于改善患者負面情緒,控制血壓,降低中醫證候積分,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有一定的意義,值得臨床推廣。